-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发病率最高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而IPMN发生癌变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40%。因此,早期识别恶变病例并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各临床指南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推荐了IPMN恶变的相关因素,其中主胰管扩张≥10 mm、存在实性成分或强化的壁结节及梗阻性黄疸等是公认的高危因素。然而,临床实践表明,现有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对预测IPMN恶变的准确率并不高,主要问题在于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特异度较低,使可随访观察的病例接受了非必要的手术切除。近年来,基因组学、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极大推动了IPMN的研究进展。内镜超声下肿瘤囊液穿刺结合DNA、RNA等分子检测及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建模等均在提高恶变IPMN的预测准确率方面展现了优越性,未来将成为辅助IPMN诊疗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腺常见肿瘤不典型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由于胰腺解剖位置特殊、分泌功能复杂、病理学类型多样,胰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纷繁复杂。胰腺常见肿瘤主要包括胰腺导管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不典型影像学表现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笔者结合相关临床经验,对以上6种胰腺常见肿瘤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学和临床医师对胰腺肿瘤的全面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指南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浸润癌效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指南推荐方法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伴高级别异型增生(HGD)或浸润癌(INV)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胰腺切除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IPMN的363例患者资料。男性230例,女性133例,年龄(61.7±10.1)岁(范围:19~83岁)。低级别异型增生(LGD)-IPMN 228例,HGD/INV-IPMN 135例。比较欧洲胰腺囊性肿瘤循证指南(EEGPCN)绝对手术指征(AI)和国际胰腺病协会(IAP)指南高危特征(HRS)的诊断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HGD/INV-IPMN的独立相关因素。结合EEGPCN相对手术指征(RI)或IAP指南令人焦虑特征(WF)及HGD/INV-IPMN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8 种组合(组合Ⅰ~Ⅷ)((1)CA19-9≥37 U/ml;(2)主胰管最大径5.0~9.9 mm;(3)强化附壁结节<5 mm;(4)病变相关的急性胰腺炎;(5) a病变最大径≥40 mm;(5) b病变最大径≥30 mm;(6)病变囊壁增厚或强化;(7)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2;(8)肿瘤位于胰头颈钩突部;(9)血清癌胚抗原≥5 μg/L)诊断HGD/INV-IPMN的效能。评价诊断效能的参数还包括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等。 结果:可纳入AI或HRS的HGD/INV-IPMN 患者比例分别为49.5%(92/186)和48.3%(85/176)。未纳入AI的患者,肿瘤部位、囊壁增厚或强化、CA19-9升高、NLR≥2及癌胚抗原升高与HGD/INV-IPMN相关( P值均<0.05),其中肿瘤部位(胰头颈钩突部比胰体尾, OR=3.284,95% CI:1.268~8.503, P=0.014)、囊壁增厚或强化(有比无, OR=2.713,95% CI:1.177~6.252, P=0.019)、CA19-9(≥37 U/L比<37 U/L, OR=5.086,95% CI:2.05~12.62, P<0.01)和NLR(≥2比<2, OR=2.380,95% CI:1.043~5.434, P=0.039)是HGD/INV-IPMN的独立相关因素。综合评价诊断效能,危险因素组合Ⅷ((1)(2)(3)(4)(5) b(6)(7)(8)(9)≥4/9)的准确率最高(71.0%),特异度(73.0%)和灵敏度(62.0%)适中,AUC为0.75;组合Ⅶ((1)(2)(3)(4)(5) a(6)(7)(8)(9)≥4/9)的特异度最高(83.0%),AUC为0.75;组合Ⅵ((1)(2)(3)(4)(5) b(6)(8)(9)≥3/8)的灵敏度最高(74.0%),AUC为0.72。 结论:符合EEGPCN AI的IPMN患者,建议积极手术治疗,否则建议采用本研究不同危险因素组合诊断HGD/INV-IPMN,以相对准确且简单地帮助外科医师判断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手术时机,避免LGD-IPMN患者接受过度治疗和降低HGD/INV-IPMN的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纹身术对最大径≤3 cm胰腺病变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术前定位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纹身术(EUS-FNT)对较小(最大径≤3 cm)的胰腺病变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术前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最大径≤3 cm胰腺病变行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将行EUS-FNT辅助的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8例患者,作为细针纹身术(FNT)联合腹腔镜组;行单纯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14例患者,作为单纯腹腔镜组。观察EUS-FNT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病变完整切除率。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描述性分析。 结果:FNT联合腹腔镜组患者病变位于胰体和胰尾各4例。单纯腹腔镜组患者病变位于胰体4例、胰尾10例。FNT联合腹腔镜组病变最大径小于单纯腹腔镜组[14.5 mm(10.8 mm,16.5 mm)比27.0 mm(23.5 mm,30.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9, P=0.001)。FNT联合腹腔镜组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EUS-FNT,于EUS-FNT后(98.4±8.8) min进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视野下标记点均清晰可见,未见腹腔出血、血肿等并发症;腹腔镜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为192.5 min(176.3 min,203.8 min);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需输血治疗;8例患者均一次完整切除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单纯腹腔镜组中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12例,中位手术时间为202.5 min (192.8 min,235.0 min),较FNT联合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需输血治疗;1例胰体病变患者术中第1次胰腺离断后标本检查未见病变,再次行胰腺部分切除术后成功完整切除病变;1例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腹腔活动性出血,行介入栓塞止血治疗;1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见胰周有一长径为6 cm的包裹性积液;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IPMN 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胰腺囊肿伴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异位脾脏1例、胰腺导管腺癌4例。 结论:EUS-FNT可以较好地对行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胰腺小病变进行术前定位,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腹腔镜下病灶完整切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微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为主(9/9)。其中例1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并见局灶区黏液样变,类似乳腺微乳头状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2例肿瘤中微乳头状癌成分MUC1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极向反转型表达模式;GCDFP-15在2例中均阳性,雄激素受体(AR)在例1中阳性;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GATA3,不表达DOG1、mammaglobin、S-100蛋白;HER2经免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均阴性。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导管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可出现一些少见形态,加强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相关癌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指胰腺导管系统乳头状增生的一种胰腺囊性肿瘤,是胰腺癌前病变之一。IPMN相关癌根据恶性肿瘤来源主要分为浸润性IPMN和IPMN伴发胰腺导管腺癌。各类型IPMN相关癌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给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带来挑战。现对各类IPMN相关癌的组织病理、进展机制、预后和生存状况等临床病理特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2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0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例,女21例;年龄为(60±14)岁。病人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验,判断肿瘤位置和范围,评估其可切除性。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治疗方式。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和检验结果。(2)治疗情况。(3)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和网络问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肿瘤复发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1)术前检查和检验结果:40例病人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验。40例病人中,33例行腹部超声检查,31例行腹部CT检查,21例行磁共振检查,1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8例行PET-CT检查,6例行内镜超声检查,部分病人行多种检查。IPNB在影像学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胆管扩张及管腔内肿瘤,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强化。术前血液检验结果显示:40例病人中,21例肝功能异常,17例胆红素升高;9例癌胚抗原升高,24例CA19-9升高。(2)治疗情况:40例病人中,35例施行手术治疗;5例行ERCP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基于病人意愿未行根治性手术切除。35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20例行半肝或肝叶切除术,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胆管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为(262±91)min,术中出血量为300 mL(50~2 000 mL)。35例手术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3例。(3)病理学检查情况:40例病人行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IPNB,其中肝外病灶19例、肝内病灶21例;良性病变20例(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恶性病变(浸润性癌)20例;18例肿瘤分泌黏液,22例肿瘤无黏液分泌或相关资料不详。35例手术病人中,5例切缘阳性,30例切缘阴性。21例病人行淋巴结清扫,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54枚,其中阳性淋巴结3枚。(4)随访情况:40例病人中,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3±35)个月。35例病人中,17例无瘤生存;3例带瘤生存,肿瘤复发时间分别为治疗后12、17、37个月;15例死亡,死亡时间为治疗后(30±19)个月。35例病人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6%、73.6%、50.7%。结论:IPNB临床少见,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胆管扩张及管腔内肿瘤,肿瘤增强后强化,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综述详细阐述了IPMN大体类型分类、组织学分级与分化亚型、IPMN伴浸润性癌的组成模式和组织学类型、IPMN分子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重要的鉴别诊断等.该分析肯定IPMN特殊的异质性和异时性的特点,为寻找新的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 例MCN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CN伴低级别异型增生 14 例,伴高级别异型增生 1 例,伴浸润性癌 4 例,男女比例1 ∶ 18.13 例位于胰体尾部,6 例位于胰头部.15 例MCN伴异型增生大体囊内壁均光滑,镜下见产黏液上皮及卵巢样间质.4 例伴浸润性癌大体可见囊壁增厚、附壁结节或囊内坏死,浸润性癌成分包括导管腺癌、腺鳞癌、管状乳头状腺癌.免疫表型:上皮 19 例CK7、MUC5AC、MUC6 均阳性,SMAD4/DPC4无表达缺失;卵巢样间质9 例ER阳性,11 例PR阳性.2 例伴浸润性癌者检出Kras基因2 号外显子12 号密码点突变.结论 MCN是少见的胰腺外分泌部肿瘤,好发于女性患者,常位于胰体尾部.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合并浸润性癌者预后要好于非MCN相关性导管腺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从肝脾论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是癌前病变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多与脾胃气虚、肝木失司、气机失调相关.从IPMNs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角度分析,认为肝脾功能失常为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出扶脾护胃、调肝理气为IPMNs的重要治法.从脾论治,辨从寒从热;从肝论治,辨犯脾犯胃;同时标本兼治,谨防传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