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极电剪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单极电剪与超声刀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的31例术前诊断为胰体尾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54.4±15.7)岁。31例患者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且术中使用单极电剪的纳入单极电剪组( n=12),单极电剪自带多关节可灵活旋转的机械臂,完成解剖及分离操作;使用超声刀的纳入超声刀组( n=19),超声刀完成解剖及分离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脾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出血等)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 结果:术后病理证实31例患者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6例(19.4%)、胰腺黏液性囊腺瘤5例(16.1%)、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9.7%)、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6例(19.4%)、胰腺囊肿5例(16.1%)、胰腺良性囊性病变3例(9.7%)、不易分类3例(9.7%)。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患者。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脾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极电剪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8±0.7)d,比超声刀组的(3.6±0.7)d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8, P=0.007)。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单极电剪组共有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胰瘘,其中生化漏2例,B级胰瘘2例;超声刀组有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胰瘘7例,其中生化漏3例,B级胰瘘4例,另有腹腔感染3例,均予以对症治疗后痊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7)。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时,应用单极电剪可以达到与超声刀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22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61例VH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3例,女78例;发病年龄为27.0(8.0~66.0)岁。观察指标:(1)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2)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3)VHL综合征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4)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5)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161例VHL综合征患者中,合并胰腺病变151例,未发现胰腺病变10例。151例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中,合并胰腺囊性病变136例,合并pNENs 34例,同时合并胰腺囊性病变和pNENs 22例,无法准确判断胰腺病变类型3例。(2)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151例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发病年龄为33.0(14.0~68.0)岁;其中外显子1、2、3、其他类型基因位点突变分别为51、16、43、41例;VHL 1型116例,VHL 2型35例;VHL综合征家族史92例,无VHL综合征家族史59例;合并肾细胞癌127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12例,合并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46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病变)。(3)VHL综合征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136例VHL综合征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发病年龄,VHL综合征分型(VHL 1型、VHL 2型),合并肾细胞癌分别为32.5(14.0~68.0)岁,110、26例,115例;25例VHL综合征未合并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2.0(8.0~64.0)岁,13、12例,1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384, χ2 =9.770、10.815, P<0.05)。(4)VHL综合征合并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34例VHL综合征合并pNENs患者发病年龄、基因突变位点(外显子1、2、3、其他类型基因位点)、VHL综合征分型(VHL 1型、VHL 2型)分别为33.5(14.0~64.0)岁,12、5、14、3例,18、16例;127例VHL综合征未合并pNENs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7.0(9.0~66.0)岁,41、12、32、42例,105、22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30, χ2 =8.814、13.152, P<0.05)。(5)VHL综合征合并胰腺病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161例VHL综合征患者中,3例行手术治疗,其余均随访观察。161例VHL综合征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12)年,其中15例死亡,146例生存(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分别随访4、14、9年仍生存)。 结论:VHL综合征相关胰腺病变临床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囊性病变及pNENs,以多发病灶为主,多为良性,不需手术干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囊性肿瘤(PCN)以囊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发病率相对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筛查的普及,PCN检出率逐年增高,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显著。PCN种类繁多、鉴别诊断困难、存在潜在恶变风险,制订合理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是其治疗的关键。国内外虽已相继发布多项PCN临床指南,但在诊断与治疗策略上仍存在诸多争议。老年患者体质通常较弱,部分伴严重合并症,对手术耐受性差,诊断与治疗过程中需要临床医师特殊关注、仔细评估、权衡利弊后,方能制订最佳治疗方案。笔者结合现有指南与临床经验,对老年PCN患者的诊断、手术指征、全程管理策略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支撑管致空肠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腺、壶腹、十二指肠等良、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胰瘘是PD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术后胰瘘,术中常在胰肠吻合口放置胰管支撑管。近年来对胰管支撑管带来的相关并发症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报道1例胰腺囊腺瘤患者PD后4年发生空肠穿孔,并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为PD手术放置胰管支撑管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安全性,并分析导致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且行ERCP的患者51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ERCP术后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老年组(≥65岁,301例)与非老年组(211例)基础疾病、手术操作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乳头旁憩室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胆石症、胆系手术史、ERCP史、免疫病、肿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术前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ERCP术中操作,其他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胰管插管、胰管支架置入。老年组患者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比例为34.6%(104例)和18.9%(57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的25.6%(54例)和11.4%(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胆总管直径和最大结石直径为(1.32±0.43)cm、(1.04±0.53)cm,大于非老年组患者的(1.16±0.40)cm、(0.81±0.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23、-4.76,均 P<0.01);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P<0.05)、胆管支架引流术( P<0.05)的操作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例)和5.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患者ERCP中高风险的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操作多,但不增加老年人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对老年人ERCP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性脂膜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合并胰腺疾病的脂肪坏死性炎症,好发于嗜酒男性,约占胰腺疾病的2%~3%。其相关的胰腺原发疾病多为无菌性或病毒、细菌感染相关的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假性囊肿及创伤性胰腺炎等。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为急、慢性胰腺炎,其次为胰腺肿瘤性疾病,在肿瘤性疾病中又以胰腺腺泡细胞癌关系最为密切。诊断胰腺性脂膜炎的金标准是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对胰腺原发疾病的诊治是识别和治疗本病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患者,应用来迪派韦/索磷布韦抗丙型肝炎病毒,生长抑素、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甲基强的松龙针抗炎治疗,最终病情好转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发病率最高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而IPMN发生癌变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40%。因此,早期识别恶变病例并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各临床指南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推荐了IPMN恶变的相关因素,其中主胰管扩张≥10 mm、存在实性成分或强化的壁结节及梗阻性黄疸等是公认的高危因素。然而,临床实践表明,现有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对预测IPMN恶变的准确率并不高,主要问题在于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特异度较低,使可随访观察的病例接受了非必要的手术切除。近年来,基因组学、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极大推动了IPMN的研究进展。内镜超声下肿瘤囊液穿刺结合DNA、RNA等分子检测及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建模等均在提高恶变IPMN的预测准确率方面展现了优越性,未来将成为辅助IPMN诊疗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婴儿先天性胰腺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年龄54 d,52 d前体检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头部可及范围约17.0 mm×9.0 mm囊实性包块,周界清,形态规则,可见多发囊腔,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无黄疸、呕吐、哭闹、腹胀表现,入院后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处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影,大小约17.5 mm×12.5 mm,边界欠清,内壁欠光整,轻度强化。CT诊断:考虑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图1),MRI检查提示:胰头部囊实性肿块影,实性部分呈稍短T2信号,大小约12.0 mm×13.0 mm×15.0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图2)。血淀粉酶为9 U/L,肿瘤标志物提示糖类抗原199为42.79 U/ml,甲胎蛋白为472.20 IU/ml,血胃泌素及胰岛素提示正常。考虑胰头占位为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遂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背部表浅处(图3、4)。腔镜下沿肿物边界剥除胰头部肿物后行术中病理冰冻切片检查提示:纤维间质内增生的胰腺小叶,部分区域黏液变性,考虑为良性病变,遂行腹腔镜胰头部肿瘤剥除术。术中超声检查明确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K7(+)、CK19(+)、CK-Pan(+)、CD56(-)、CgA(-)、Syn(-)、D2-40(-),诊断:胰腺先天性囊肿(图5、6),术后第2天,可见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胆汁样腹水,量约50 ml,考虑胆漏,患儿无发热及腹膜炎表现,感染指标正常,肝功能正常,血淀粉酶及血糖正常,继续给予禁食、静脉营养、抗感染、保肝治疗,胆汁样腹水量最多100 ml/d,行引流液生化检测,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正常,考虑胆总管胰腺段损伤,治疗第12天,胆漏停止,第14天复查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为289.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为276.5 U/L、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为1 487.5 U/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为198 U/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为26.20 μmol/L,给予保肝、利胆治疗,效果可,术后第26天复查肝胆胰脾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后患儿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年半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胰腺多发囊肿为表现的VHL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疾病,起因是3号染色体短臂的VHL肿瘤抑制基因发生生殖系突变。本文报道1例以胰腺多发囊肿为表现的VHL综合征患者,以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8例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和黏液性囊腺瘤(MCN)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探讨其对外科治疗策略选择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SCN或MC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术前误诊病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纳入98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例,包括71例SCN,26例MCN和1例黏液性囊腺癌。病变75.5%位于胰体尾部,89.8%表现为单囊,其中44.9%囊壁强化,39.8%囊内有实性成分,38.8%囊内出现分隔,14.3%囊壁钙化。CT和MRI总的诊断正确率为36.7%(36/98),诊断模糊率为28.5%(28/98),误诊率为34.7%(34/98),CT和MRI高估性误诊率分别为23.0%(14/61)和29.7%(11/37)。其中CT诊断正确率为31.1%(19/61),MRI诊断正确率为45.9%(17/37),两种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及误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和MRI对胰腺囊性肿瘤正确诊断率低,误诊率高,且接近1/4的患者因高估性误诊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因此,胰腺囊性肿瘤正确的影像学诊断对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