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治疗的120例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纳入研究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超声引导下松解组( n=60)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松解组( n=60)。两组分别在超声及DSA引导下采用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中硬膜外穿刺针钝性分离松解腰脊神经后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疼痛评分和患者腰椎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5.9±0.8)分比(6.0±0.9)分, F=1.161, P>0.05]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2.2±5.8)分比(73.3±6.8)分, F=1.022,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评分[(5.9±0.8)分比(1.9±1.3)分, F=20.182, P<0.01;(6.0±0.9)分比(1.6±1.2)分, F=15.654, P<0.01 ]和ODI评分明显降低[(72.2±5.8)分比(37.1±10.0)分, F=20.643, P<0.01;(73.3±6.8)分比(38.0±10.6)分, F=8.73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2.2±1.0)分比(2.5±1.4)分, F=9.923, P>0.05;2.0±1.3)分比(2.1±1.3)分, F=0.110, P>0.05;1.9±1.3)分比(1.6±1.2)分, F=0.047, P>0.05]和ODI评分比较[(44.9±5.1)分比(45.5±5.2)分, F=0.000, P>0.05;38.0±10.6)分比(40.8±9.4)分, F=0.933, P>0.05;37.1±10.0)分比(38.0±10.6)分, F=0.001,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1周、1个月和6个月超声引导组和DSA引导组临床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比75.0%, χ2=1.263, P>0.05;91.7%比80.0%, χ2=3.358, P>0.05;86.7%比78.3%, χ2=1.143, P>0.05)。但超声引导组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SA引导组[(20.2±6.7) min比(26.1±6.0) min, F=1.035, P<0.001;(2.7±1.4)次比(4.4±1.3)次, F=0.448, P<0.001;(34.1±8.3) min比(47.0±6.0) min, F=7.861, P<0.001]。此外,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可有效缓解腰椎小关节源性的腰痛患者症状和改善患者腰部功能状况,与DSA引导下松解治疗效果相当;但超声引导下治疗能够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更少创伤、无辐射、使用便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小关节源性腰痛且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腰椎X射线片检查的5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基于X射线片测量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小关节源性腰痛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PI、LL、SPI、SP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PT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SS大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T、SS与小关节源性腰痛相关(P<0.05).术前PT和SS诊断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敏感度分别为50.00%、73.30%,特异度分别为88.00%、78.00%.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T和SS诊断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95%CI:0.595~0.822)和0.775(95%CI:0.673~0.877).结论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SS明显较大,PT明显较小.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减轻腰痛症状,且不影响腰椎和骨盆的矢状位平衡;术前PT、SS与小关节源性腰痛具有相关性,二者在诊断小关节源性腰痛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超声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老年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老年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98 例老年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对照组采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超声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对比两组治疗10d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治疗10d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腰椎功能障碍程度[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 10d后,ODI指数、VAS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老年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行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小关节源性腰痛病人32例,记录封闭前、封闭后、手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封闭前与封闭后及术后各个时间点腰痛评分.术后12个月时行腰椎MacNab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20分钟,术中出血10 ~20 ml,均无下肢感觉、肌力异常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封闭前、封闭后、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59±1.21)分、(0.56 ±0.42)分、(0.59±0.51)分、(0.63±0.74)分、(0.57±0.62)分和(0.53±0.67)分,手术后与封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改良MacNab评分,优26例,良5例,可1例.结论 脊柱内镜下行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步辐射技术对大鼠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技术(synchrotron radiation propagation phase contrast micro-tomography, SR-PPCT)对大鼠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LFJ)的解剖微结构进行三维可视化观测及量化分析,探讨小关节源性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潜在机制.方法:取成年(对照组)和老化(实验组)SD大鼠L4/5小关节,经多聚甲醛固定、梯度脱水后于上海光源X射线成像与生物医学应用(BL13W1)光束线站进行扫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大鼠LFJ间软骨、软骨下骨板、松质骨、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成年组大鼠LFJ关节间隙为38.00±4.50μm,软骨厚度为15.6±0.63μm,软骨体积为(51.25±1.49)×104μm3,软骨下骨板厚度为16.37±1.23μm,软骨下骨骨体积分数(BV/TV)为(60±5)%,表面积体积分数(BS/TV)为180±20mm-1,松质骨骨小梁数量(TbN)为6.85±0.31 mm-1;老化组LFJ关节间隙为16.25±0.85 μm,软骨厚度为18.90±2.14μm,软骨体积为(37.00±1.83)×104μm3,软骨下骨板厚度为72.48±3.14μm,软骨下骨骨体积分数(BV/TV)为(87±4)%,表面积体积分数(BS/TV)为0.97±0.08mm-1,松质骨骨小梁数量(TbN)为2.07±0.21 mm-1;与成年组相比,老化组大鼠LFJ关节间隙变窄(P<0.05)、软骨容量减低(P<0.05),软骨厚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软骨下骨骨板增厚(P<0.05),孔隙状结构消失,松质骨骨小梁数量减少(P<0.05).结论:SR-PPCT可实现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同时高精度三维可视化观测;LFJ退变过程中软骨和软骨下骨形态均发生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射频和内镜下射频切断脊神经背内侧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neurotomy,RN),内镜组行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3周、6个月、1年、2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SF-36生活质量指数,进行组内对照和组间对照.结果 (1)经皮组3周时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15±0.81,76.75±7.07,79.01±13.81改变为2.60±0.75,28.00±3.84,92.67±11.13,改善率(63.04±12.49)%,优良率100%,6个月时疗效开始下降,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85±0.88,32.50±4.44,87.32±17.20,改善率(45.68±13.18)%,优良率60%,2年时已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组疗效优秀且维持时间较长,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为3.15±0.57,27.50±2.96,87.89±14.49,改善率(55.45±9.01)%,优良率90%,术后1年疗效开始减低,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40±0.68,35.70±5.81,81.53±12.02,改善率(51.49±12.83)%,优良率仍高达80%,术后2年时疗效下降明显,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93±0.75,44.35±3.99,77.86±10.75,改善率降至(44.17±11.33)%,优良率降至45%,但是各项评分仍明显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对照方面,3周时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以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各观察指标,内镜组均优于经皮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方面,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RN和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均能获得优秀的短期疗效,但内镜技术疗效更佳且更持久;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手术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方法射频消融切断脊神经背内侧支后腰椎功能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腰椎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后腰椎肌力及活动度功能的变化.方法 筛选符合小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内镜组行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共6个方向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和活动度,进行组内对照及组间对照对比分析.结果 组内对照:两组术后腰椎肌力、前屈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腰椎后伸活动度为(21.21±0.13)°、左侧屈活动度为(31.95±1.03)°、右侧屈活动度为(34.53±1.12)°、左旋活动度为(45.95±1.19)°、右旋活动度为(45.95±1.19)° 均大于术前[活动度依次为(15.05±1.58)°,(24.02±0.92)°,(22.02±1.95)°,(32.72±0.92)°,(34.02±0.31)°],经皮组术后腰椎后伸活动度为(25.25±1.41)°、左侧屈活动度为(32.01±1.01)°、右侧屈活动度为(35.01±2.21)°、左旋活动度为(38.01±1.64)°、右旋活动度(40.01±0.67)° 均大于术前[活动度依次为(14.99±2.27)°,(26.38±2.10)°,(23.21±1.30)°,(33.03±1.06)°,(35.3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照:术前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肌力及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腰椎左右旋活动度[分别为(45.95±1.19)° 和(47.37±1.21)°]大于经皮组[分别为(38.01±1.64)°,(40.0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肌力及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并未对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旋和左右旋的肌力带来不良影响;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后,腰椎的腰椎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活动度得到了提升;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较经皮穿刺射频能获得更为明显的左右旋活动度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脉冲整脊技术联合腰椎小关节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脉冲整脊技术联合腰椎小关节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仅给予腰椎小关节注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对病变腰椎小关节痛点辅以脉冲整脊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对2组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整脊技术联合腰椎小关节注射对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椎间孔镜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对比药物保守治疗与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08-2016-08收治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保守组54例,均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射频组43例,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①射频组患者在治疗后1、3、12个月,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时,其两项指标亦有显著改善(P<0.05),但其后,至3个月时疗效显著下降,12个月时进一步下降.治疗后1、3、12个月,射频组的两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1年时,射频组优良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而言,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改善效果更佳,且疗效更加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腰椎骨性关节炎 (LOA), 又称腰椎小关节炎、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腰椎小关节病,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疾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 临床上多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理疗、外敷等治疗方法, 亦有学者提倡手术治疗.各种治疗方法有利有弊, 其中在费用、不良反应等方面, 中医药治疗LOA较西医治疗更具有优势.笔者从中医起源、中药疗法、针灸、理疗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LOA作一综述, 以为临床研究、诊疗作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