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PRFT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PVP后残余疼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FT)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后残余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3 年 6 月泉州东南医院收治的 86 例PVP后残余疼痛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43 例.对照组开展神经阻滞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PRFT.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 1 周及 1、3、6 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及 1、3、6 个月,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VP后残余疼痛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开展神经阻滞术联合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PRFT治疗,不仅能消除患者的疼痛,促使其椎体功能恢复,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在胸腔镜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Ⅱ级。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对照组,30例)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胸椎竖脊肌平面阻滞,观察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伤口情况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在15 min后测阻滞平面可达T 3~T 7脊神经支配节段,观察组测神经阻滞平面为T 2~T 9脊神经管理节段,两组术后1 h和6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18、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术后恶心、皮肤瘙痒和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中,与竖脊肌平面阻滞相比,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1例新发老年腰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103例;年龄61~88岁[(72.9±6.3)岁]。患者均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系统(ASOTLF)Ⅱ型椎体压缩骨折。78例行单侧PKP治疗(PKP组),83例行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PKP结合对侧阻滞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罗兰莫里斯残疾(RM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7±0.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伤椎RMD评分、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结合对侧阻滞组RMD评分分别为(11.23±1.05)分、(10.90±1.11)分、(10.10±1.06)分、(9.94±1.06)分、(9.60±0.83)分,均低于PKP组的(17.55±0.71)分、(15.78±0.86)分、(13.42±0.92)分、(10.67±0.78)分、(9.78±0.72)分( P<0.05或0.01);VAS分别为(3.02±0.60)分、(2.96±0.55)分、(2.92±0.57)分、(2.88±0.61)分、(2.70±0.51)分,均低于PKP组的(3.60±0.57)分、(3.47±0.55)分、(3.32±0.46)分、(2.99±0.47)分、(2.77±0.42)分( P<0.05或0.01);ODI分别为14.43±1.29、14.54±1.24、14.63±1.32、14.37±1.31、13.42±1.45,均低于PKP组的16.72±1.64、16.06±1.49、14.82±1.53、14.74±1.46、13.69±1.75( P<0.05或0.01)。PKP结合对侧阻滞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2.0%(10/83),PKP组为11.5%(9/78)( P>0.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肺栓塞及邻椎骨折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对于老年腰椎OVCF,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单侧PKP相似,但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作用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麻下开腹胆囊、胆管手术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单次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自控镇痛组),每组25例。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单次ESPB。记录痛觉阻滞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记录ESPB相关并发症和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缓解痛觉阻滞范围:T5~T12脊神经支配区域13例,T6~L1脊神经支配区域12例。与自控镇痛组比较,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低,(4.2±1.1)分比(1.4±0.6)分、(4.0±0.8)分比(1.8±1.2)分、(3.5±0.9)分比(2.0±1.1)分(均 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少[0~24 h分别为(2.5±0.9)次比(9.9±1.5)次、20.0%(5例)比64.0%(16例),( t=10.566、 χ2=9.934,均 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0.1±1.9)h比(24.5±2.1)h( t=7.388,均 P<0.01)。未出现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患者。 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并发症少,可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肠道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thoracolumbar interfascial plane, TLIP)阻滞是通过阻滞脊神经后支为腰背部疼痛进行镇痛的一项新技术。文章描述了TLIP阻滞的相关解剖结构,两种不同入路的操作方法及比较,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相关并发症以及与其他镇痛方法的比较情况。TLIP阻滞操作简便、阻滞范围广、禁忌证与并发症相对较少,为腰椎手术提供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效果。TLIP阻滞的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为其在临床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 3,4 4例、L 4,5 31例、L 5S 1 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 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6.7, 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 3,4 1例、L 4,5 2例、L 5S 1 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7.7, 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 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 3,4、L 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 5S 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部骨折围术期区域阻滞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所涉及的组织结构的神经支配、走行及阻滞方法,为髋部骨折围术期区域阻滞镇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以“髋部骨折”“神经阻滞”“髋关节”“神经支配”“解剖”“髂筋膜”和“hip fracture”“nerve block”“hip joint”“innervation”“anatomy”“fascia illaca”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21年11月之前发表的有关髋关节神经支配及髋部骨折围术期区域阻滞研究的文献1 722篇,通过阅读文章标题与摘要,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符、内容重复、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共纳入文献43篇,并查阅解剖学著作2部,进行研读与分析,重点是总结与髋部骨折区域阻滞相关的解剖学成果。结果: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涉及的组织结构之支配神经来源于腰丛、骶丛及脊神经,选择髂筋膜间隙阻滞或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完成围术期镇痛。结论:髋部骨折病变部位及手术区域的神经支配明确;进行有效的区域阻滞可满足手术对麻醉的要求,并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建议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2、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 2、C 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 2、C 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肌内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加权计算法评定疼痛缓解程度。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2.3±1.1)分、(1.5±0.6)分、(1.3±0.5)分、2.1±1.2)分]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分、(3.8±1.1)分、(4.0±1.5)分、(4.3±1.7)分](P<0.05)。治疗后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80%、92%、94%、8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5%、58%、55%、50%)(P<0.05)。 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 2、C 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作用持久稳定,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麻醉因素对胸腔镜术后患者转归的影响:不同镇痛方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镇痛方式评价麻醉因素对胸腔镜术后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BMI 18.5~24.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5):对照组(C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组(E组)、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T组)和ESPB联合TPVB组(ET组)。麻醉诱导前即刻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E组、T组和ET组分别行患侧ESPB、TPVB和ESPB联合TPVB。T组和E组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混合地塞米松5 mg,ET组于椎旁间隙注入0.5%罗哌卡因5 ml,后退针尖触及横突骨质另注入15 ml。神经阻滞操作完成后15 min时,采用针刺法检测阻滞平面,达T 4-6脊神经支配区域为阻滞成功。术毕行PCIA治疗并入PACU。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于神经阻滞操作前即刻(T 0)、手术30 min(T 1)、气管拔管后30 min(T 2)和术后24 h(T 3)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于气管拔管后15 min(T 4)、术后6、12、24和48 h(T 5-8)时记录患者咳嗽VAS评分;术后48 h随访,记录PCIA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用量及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余3组T 4-6时咳嗽VAS评分降低,PCIA按压次数减少,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T 1,2时血浆Cor和ACTH浓度降低( P<0.05);与E组比较,T组和ET组T 4时咳嗽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和氟比洛芬酯用量降低( P<0.05);与T组比较,ET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PVB改善胸腔镜术后患者转归的效果优于ESPB和TPVB联合ESP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中美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慢性腰痛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其中由腰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轴性腰痛(简称"腰椎小关节疼痛")最为常见.介入治疗(诊断性阻滞和射频治疗)是腰椎小关节疼痛最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安全性和技术细节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为此,中美疼痛医学领域多位专家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共同制定了《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中美专家共识(2024)》,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优化腰椎小关节疼痛介入治疗为目的,对患者选择、诊断性阻滞和标准射频技术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提出专业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