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制备及其作为小径人工血管潜力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临床上仍旧缺乏人工血管用于小口径血管(< 6 mm)的替换.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作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制备的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分别与0.5%,1%,2%的壳聚糖复合,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对这些管材进行宏观形态、微观结构、密度、持水量、爆破压、机械力学性能以及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等表征.结果与结论:①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相比,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管的水渗透性减小,密度和持水能力均增大,轴向和径向力学性能增强,但是延展性和弹性降低;②对于血液相容性而言,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的溶血率均能满足医用材料要求,但是血浆复钙时间测试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的抗凝性略弱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③细胞相容性实验表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上均能稳定增殖生长,但是在细菌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管上的增殖效果没有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壁巨大硬纤维瘤切除加腹壁重建方法及远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壁巨大硬纤维瘤的切除、修补方法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疝及腹壁外科诊疗中心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手术治疗的24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21例,平均年龄34.6岁,男性3例,平均年龄42.6岁;肿瘤最小径均>15 cm.所有患者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及一期腹壁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成功切除,病理检查切缘阴性.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为483(21 cm×23 cm)~2 100 cm2(35 cm×60 cm),平均945 cm2(27 cm×35 cm).采用复合修补材料对腹壁缺损进行桥接式修补.21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切口一期愈合.3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修补材料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另2例分别在术后2周和3个月去除修补材料后切口愈合.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12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未发生切缘肿瘤复发、缺损修补区疝和膨出.8例患者于术后1~2年发生腹腔和背部硬纤维瘤,其中2例肿瘤生长迅速引起肠梗阻致死,其余6例患者带瘤生存,病情稳定.所有患者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大部分可参加适当运动.结论 对腹壁巨大硬纤维瘤行扩大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根治效果,应用复合修补材料可修补大面积甚至全腹壁的肌筋膜缺损,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根治性手术治疗腹壁巨大硬纤维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治疗腹壁巨大硬纤维瘤,并应用合成材料补片修复大面积肌筋膜缺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疝及腹壁外科诊疗中心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1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并处理被肿瘤浸润的组织器官.采用合成材料补片对腹壁缺损行一期全前腹壁和侧腹壁的重建,使用切口疝桥接修补的方式,将补片周边及肌筋膜缺损周边进行"双周边固定".补片的放置及固定遵从"适形修补"的理念,将补片最后修补成为和原始腹壁形态一致的拱形.总结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近期和远期效果.结果 31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中女28例,平均年龄35.2(16~58)岁;男3例,平均年龄42.6(20~79)岁.初发病例6例(19.4%),行术前穿刺活检诊断;复发病例25例(80.6%),依据病史诊断.肿瘤的平均最小径为18.2(14~25)cm,平均最大径为45.3(32~53)cm.31例腹壁肿瘤均成功切除,并达到病理检查切缘肿瘤阴性.平均手术时间335(245~61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260(500~3500)ml.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为21 cm×23 cm~35 cm×60 cm.31例患者中,29例采用复合补片对腹壁缺损进行修补,2例采用复合补片拼接聚丙烯补片对腹壁缺损进行修补.4例(12.9%)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其中3例为术后补片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另2例分别在术后2周和3个月去除补片后伤口愈合.1例为术后人工血管感染,再次行手术取出人工血管.其余2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伤口一期愈合.3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中位随访60.5(10~121)个月.无一例发生切缘肿瘤复发或缺损修补区发生疝和膨出.1例行全前、外侧腹壁切除重建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排尿排粪费力,后经锻炼胸式呼吸而改善.10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年发生其他部位硬纤维瘤,其中3例肿瘤生长迅速引起肠梗阻致死,7例患者带瘤生存.除死亡患者外,本组28例患者均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并可参加适当运动.结论 对腹壁巨大硬纤维瘤行根治性手术,应用合成材料补片修复大面积甚至全腹壁的肌筋膜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土丘陵区辽东栎树干液流特征对边材面积和土壤水分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胸径辽东栎进行树干液流测定,并对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降水量、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胸径辽东栎的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栎液流日变化特征总体上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呈相同趋势,但液流峰值出现时间早于两个气象环境因子的峰值时间.同一树木个体在土壤水分条件较高时期的树干液流通量高于土壤水分较低时期.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大径级样本液流通量显著高于小径级样本.采用指数饱和曲线函数对液流通量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以及两因子的综合指标进行拟合,效果良好,可以反映液流通量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不同胸径辽东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拟合曲线特征和拟合参数差异表明,在土壤水分较高时段,液流通量可快速上升至饱和值;在土壤水分较低时段,液流通量上升缓慢.小径级样本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反应更加剧烈.单位空气水汽压亏缺的日液流通量值(日液流通量与空气水汽压亏缺的比值)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比值与边材面积呈线性相关,且小径级样本的斜率高于大径级样本,说明小径级样本对土壤水分的变化较为敏感,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段,大径级样本较厚的导水组织对土壤水分供应不足起到了缓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生存状态及骨骼肌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艾灸对荷瘤大鼠生存状态及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探讨艾灸对荷瘤大鼠胃肿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选取其中20只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10只,其余20只采用Walker-256型瘤组织胃部黏贴制备胃癌模型,将模型制备成功的1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各8只.各组均每日捆绑20 min,艾灸组每日穴位施灸20 min,共干预14 d.每日观察大鼠生存状态,记录生存状态积分和体质量;称取取材前体质量以及腓肠肌质量;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最大径和最小径,电子天平称量肿瘤体质量,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TUNEL法观察腓肠肌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后观察腓肠肌细胞并测量横径.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起:艾灸组生存状态改善,生存症状积分降低(P<0.05);艾灸8 d后体质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体质量(P<0.05);胃部瘤体质量和瘤体体积均明显减小(P<0.01);腓肠肌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P<0.05),腓肠肌质量明显提高(P<0.01),腓肠肌横径长度增加(P<0.05).结论 艾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胃癌大鼠肿瘤的生长,改善生存状态,减少骨骼肌细胞过度消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尾松大小径材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尾松大径材和小径材进行小RNA分子测序,构建了6个小RNA文库,共检测到1.42×l07~1.59xl07条序列.鉴定得到1 567个miRNA,其中已知保守miRNA 783个,新miRNA 784个;差异表达miRNA 67个,其中31个在大径材马尾松中显著上调,36个显著下调.最终预测得到28 044个靶基因,67个差异表达miRNA对应592个靶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主要参与了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中共计27个类别,KEGG分析表明它们参与了44种不同的途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4个差异表达miRNA的表达趋势与小RNA测序结果相似,且对其靶基因可能起负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某些miRNA (如miR171、miR397、novel-m0462-5p、novel-m0101-3p、novel-m0504-3p、novel-m0279-3p等)可能参与马尾松生长发育过程,对马尾松的次生生长、维管形成层发育过程、木质素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程等多方面产生作用,从而造成马尾松大径材和小径材的差异.本研究为今后马尾松大径材的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太行山南麓不同径级栓皮栎生长对气候要素及干旱事件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评估径级对树木的气候-生长关系的影响,建立太行山南麓低海拔地区栓皮栎全轮、早材、晚材宽度年表,对比两个径级栓皮栎人工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差异,使用叠加时代分析揭示干旱事件对不同径级栓皮栎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栓皮栎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数据.结果 表明:大径级栓皮栎全轮、晚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高于小径级栓皮栎年表,但小径级栓皮栎早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高于大径级栓皮栎早材年表.晚材是树轮气候响应最敏感的组分.两径级栓皮栎标准年表指数对当年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相似.小径级栓皮栎全轮、晚材生长对当年6-8月的气候因子更敏感,其早材对生长季之前(1-2月)气候因子更敏感;而大径级栓皮栎早材对去年的气候因子更敏感,有更强的滞后效应.研究区栓皮栎对干旱非常敏感,干旱年份两径级栓皮栎全轮、晚材的径向生长量显著低于上一年,且大径级栓皮栎的减少幅度更高,但干旱后大径级栓皮栎生长恢复程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杉木材种结构及大径材生长保留密度与立地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29 a生不同立地指数和保留密度的杉木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分材种结构和大径材生长规律.结果发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蓄积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从林分材种结构看,杉木大径材主要集中于24~30 cm径阶.小径材出材量、出材率随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小;中径材出材量、出材率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小;大径材出材量随保留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随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出材率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保留密度在1000~1200株/hm2,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均较大(保留密度1100株/hm2最大),低密度和高地位指数更适合培育杉木大径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八大公山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木质残体可为大型无脊椎动物提供重要栖息地、食物等资源,并影响其生物多样性.目前针对不同树种、径级及分解阶段的木质残体如何调控土壤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尚不清楚,相关研究在亚热带森林地区尤为稀缺.为此,本文选取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及檫木(Sassafras tzumu)3种树种为研究对象,每种树种分别选取两类径级(直径分别为10±2 cm、4±2 cm)不同分解阶段的木质残体,对其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调查于2020年10-11月完成.结果显示: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2,558只,隶属4门10纲23目,不同树种的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及稀有类群均存在差异.亮叶水青冈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个体密度显著高于柳杉和檫木.亮叶水青冈和檫木大径级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小径级,3个树种大径级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数、特有类群数均大于小径级.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木材密度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分解的进行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呈明显变化趋势.木质残体的理化性质(相对含水率、全氮、全碳及碳氮比)和土壤温度、湿度与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具有相关性.研究初步表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在所选树种、径级及分解阶段木质残体中具有差异,在亚热带森林中同时保留不同树种、不同大小径级的木质残体或有利于增加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