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肠术后患者尿潴留的风险评估及艾灸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尿潴留是肛肠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早期识别、有效干预可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本文对肛肠术后患者尿潴留的风险评估及艾灸防治术后尿潴留的方法、时机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潜在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有效干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有运动疗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针刺、穴位贴敷、耳穴贴压、按摩推拿、拔罐、刮痧、药茶;情志疗法如音乐疗法等,多简便易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配合药物治疗有协同降压作用,更有利于血压平稳控制。今后研究还需进行长期的持续随访、加强研究规范性,对高血压病3级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仍有待展开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肺康复非药物疗法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提取中医非药物疗法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康复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指南网站及专业学会网站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相关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0日。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与证据汇总。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其中指南6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7篇、Meta分析8篇、专家共识1篇,从适用人群、干预目标、艾灸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疗法、传统保健功法、药膳食疗、随访、安全性11个方面总结了3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肺康复非药物疗法的相关证据,临床在应用证据时,应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能力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情志异常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认为,脾虚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情志异常发病根本,临床治疗常涉及心、肝、肾。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多采用中药内服、针刺、艾灸、推拿疗法,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与免疫炎症、调节神经-内分泌、控制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建议今后研究建立CFS情志异常辨证分型标准,提高辨证施治准确性;形成完善的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各种内外治法的规范化应用;基于发病机制探索客观指标,借助神经影像学技术关注疾病靶点脑区形态、功能改变,完善CFS诊断及预后评估;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完善CFS情志异常动物造模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灸联合情志护理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及尿潴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及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肛肠科2019年3-8月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艾灸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治疗,两组连续治疗、护理3 d。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指标(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术后8 h尿潴留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37/50)(χ 2=5.741, 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2.52±0.38)h比(4.96±0.62)h, t=5.633]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23.78±3.41)mL比(52.28±6.51)mL, t=7.185]少于对照组、术后8 h尿潴留发生率[4.0%(2/50)比22.0%(11/50),χ 2=7.162]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术后12 h 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2 h[对照组:术后12 h(6.32±0.78)分、术后2 h(3.21±0.82)h, t=5.387;观察组:术后12 h(4.35±0.53)分、术后 2 h(3.17±0.75)h, t=4.316],术后24 h、36 h VAS评分开始下降,且观察组术后12 h、术后24 h及术后 36 h的VAS评分[术后12 h(6.32±0.78)分比(4.35±0.53)分, t=5.367;术后24 h(4.46±0.59)分比(3.18±0.32)分, t=6.025;术后36 h(2.91±0.36)分比(1.83±0.20)分, t=5.08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护理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艾灸联合中医情志护理能够促进创面愈合,缓解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尿潴留发生率,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灸法补泻在前列腺癌分期辨治中应用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灸法的补泻作用由灸法类型、操作方法及腧穴特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变化,可将其分为癌毒初结期、正虚毒蕴期、阳虚寒滞期三期.癌毒初结期脏腑失调,湿热瘀毒蕴积,艾灸治疗以泻为主、兼顾扶正,可采用麦粒灸、化脓灸、隔蒜灸等,艾灸壮数宜多、灸量宜大,强刺激腧穴以达到灸泻目的;正虚毒蕴期,气机渐弱,癌毒耗损阴分,重视攻补兼施,可采用温和灸、化脓灸等,壮数宜减、灸量适中,温和刺激腧穴以平调虚实;阳虚寒滞期,脾肾阳虚,寒湿阻塞经络,以补为主、兼顾祛邪,可采用隔附子饼灸、隔盐灸、麦粒灸等,艾灸壮数宜少、灸量宜小,治疗频次可适度增加,对腧穴产生和缓、持续的刺激,进而激发机体正气,促进气血化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穴位应用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临床文献中运用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痛经的穴位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EMT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录入数据,并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tataSE15(64-bit)软件针对单穴使用频次>5的穴位间的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文献,针灸方法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3的分别是针刺(11次)、艾灸(11次)、电针(8次);选用穴位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前3的分别是关元(34次)、三阴交(26次)、中极(25次);体穴归属经络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3的分别是任脉(36次)、脾经(32次)、胃经(22次);根据相关性分析,体穴中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中极之间的关联性最强。结论:针灸可有效治疗EMT痛经,且不良反应少,方法以针刺、艾灸、电针为主,多为局部取穴、交会穴和经验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心方》霍乱辨治特点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丹波康赖《医心方》是自《伤寒论》首次记载霍乱辨治方药至宋以前的最全总结.笔者认为,《医心方》霍乱以吐利为主症,不具有传染性,病因为外感风寒和内伤饮食,证型分为脾胃失调证、阴虚内燥证和阳气欲脱证;治疗包括温中散寒、滋阴潜阳和回阳救逆等内治法,以及易于操作实施的外治、艾灸、暗示等疗法.《医心方》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辑录总结的诸多治法和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急性吐泻类疾病和传染病霍乱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穴位揿针联合百会穴艾灸治疗婴儿外感风寒型伤风鼻塞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穴位揿针联合百会穴艾灸治疗婴儿外感风寒型伤风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外感风寒型伤风鼻塞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揿针组、艾灸组及治疗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揿针组采用穴位揿针(印堂、双迎香、双鼻通)治疗,艾灸组采用温和灸百会穴治疗,治疗组在揿针组的基础上联合百会穴艾灸治疗。观察三组患儿临床疗效,于治疗后2 h、24 h、48 h、72 h比较三组患儿鼻塞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37/40),均高于揿针组的75.0%(30/40)及艾灸组的65.0%(26/40)(χ 2=4.50、9.04,均 P < 0.05);治疗后2h、24 h、48 h、72 h,治疗组鼻塞症状评分分别为(2.05±0.55)分、(1.80±0.64)分、(1.33±0.59)分、(0.90±0.18)分,揿针组分别为(2.43±0.59)分、(2.15±0.57)分、(1.73±0.84)分、(1.18±0.80)分,艾灸组分别为(2.50±0.59)分、(2.13±0.78)分、(1.88±0.81)分、(1.45±0.81)分,三组治疗后2 h、24 h、48 h、72 h鼻塞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15、9.27、16.17、20.22,均 P <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简明婴儿睡眠问卷情况中白天睡眠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分别为(3.41±0.31)h、(12.36±1.17)h,均长于揿针组的(2.95±1.07)h、(11.33±1.38)h及艾灸组的(2.93±0.98)h、(11.21±1.93)h,治疗组夜醒时间、夜醒次数、入睡潜伏时间分别为(18.74±2.21)min、(1.64±0.18)次、(15.43±2.03)min,均短于揿针组的(21.13±3.78)min、(2.15±0.66)次、(17.63±5.24)min及艾灸组的(20.53±2.90)min、(2.11±0.32)次、(17.22±2.88)min,治疗组患儿睡眠效率为(0.91±0.03),高于揿针组的(0.87±0.06)及艾灸组的(0.87±0.05),三组患儿睡眠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37、12.31、15.93、15.36、10.11、23.45,均 P < 0.05)。 结论:穴位揿针联合百会穴艾灸治疗婴儿外感风寒型伤风鼻塞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鼻塞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药治疗膀胱活动低下症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膀胱活动低下症属中医“癃闭”“遗溺”范畴,病机以脾气亏虚、肾元不足为本,水热互结、瘀血内生为标,病性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要。中医治疗本病主要按脾气亏虚证、肾元不足证、水热互结证、正虚夹瘀证予以中药内服治疗,或运用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或采取针药并用、中医联合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诸法均可改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