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细胞和斑马鱼胚胎试验的5种新疆香阿魏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5种新疆香阿魏(准噶尔阿魏、多伞阿魏、山地阿魏、全裂叶阿魏、荒地阿魏)在体外试验中的毒性及其毒性部位。方法:用95%乙醇回流法制备5种香阿魏乙醇提取物。将不同浓度的5种香阿魏乙醇提取物分别加入人胚肾上皮细胞(HKC)、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和斑马鱼胚胎培养液中,同时设空白组和正常对照组,计算37.0 ℃培养24 h的HKC和L02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培养24、48和72 h斑马鱼胚胎存活率。从5种香阿魏中选择毒性最强的1种,制备其不同极性部位(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和水)提取物进行上述细胞毒性和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以明确其不同部位的毒性。结果:细胞毒性试验显示,5种香阿魏乙醇提取物对HKC和L02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率( IC50)均以准噶尔阿魏为最低(70.92 μg/ml和42.33 μg/ml),以多伞阿魏为最高(107.80 μg/ml和97.92 μg/ml)。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显示,1.0 μg/ml给药组培养48 h时准噶尔阿魏组即出现胚胎死亡,存活率为70%(14/20),其他4组胚胎存活率均为100%(20/20);10.0 μg/ml给药组胚胎培养24 h时多伞阿魏组胚胎存活率为50%(10/20),其他4组胚胎存活率均为0(0/20)。采用准噶尔阿魏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性试验,HKC和L02细胞增殖的 IC50均以石油醚部位组为最低(77.35 μg/ml和67.73 μg/ml),以水部位组为最高(731.52 μg/ml和364.09 μg/ml);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中,石油醚部位组的斑马鱼胚胎存活率最低,给药浓度为3.0 μg/ml在72 h时下降到50%,10.0 μg/ml在24 h时为50%,48 h和72 h以及在30.0 μg/ml给药浓度的所有观察时间胚胎存活率均为0。 结论:5种新疆香阿魏中准噶尔阿魏的毒性最大,多伞阿魏毒性最小。准噶尔阿魏毒性成分可能多聚集在石油醚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极性皂苷干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血清及滑膜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低极性人参皂苷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明确低极性人参皂苷发挥抗炎作用的代谢途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MTX组和低极性皂苷高、中、低剂量组,经口灌胃30 d后低极性人参皂苷显著降低了RA大鼠模型的疾病程度,并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测定血清和滑膜组织代谢组学来探究低极性人参皂苷的干预机制。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低极性人参皂苷高剂量组ESR与RF均显著下降( P<0.01)。代谢组学显示血清OPLS-DA中R2X为0.626,R2Y为0.904;滑膜组织OPLS-DA中R2X为0.429,R2Y为0.689,在模型组大鼠体内鉴定出主要差异代谢物包括花生四烯酸、缬氨酸、亚油酸、鸟嘌呤核苷等。在低极性皂苷高剂量组大鼠体内鉴定出主要差异代谢物包括亚油酸、甜菜碱、二十碳五烯酸、丙氨酸、甲硫氨酸亚砜、异亮氨酸等。 结论:代谢谱显示炎症与亚油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相关,低极性皂苷调节了α-亚麻酸代谢、蛋氨酸代谢、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等抗炎代谢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Pubchem、UniProt、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筛选五味甘露的活性成分及抗炎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7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细胞炎症模型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分析五味甘露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和药效成分.采用Discovery Studio Lib Dock软件将主要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取五味甘露抗炎成分125个,潜在抗炎靶点251个,得到核心靶点131个,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重要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20条相关通路,其中涉及基因较多的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通路,诸多通路均涉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核心靶点.五味甘露的醋酸乙酯相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NLRP3、IL-1β、TNF的表达,且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05.0±11.4)mg·g-1.LC-MS图谱分析和分子对接实验显示醋酸乙酯相中山柰酚、杨梅素、异荭草素、异槲皮苷和黄芪苷等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强度远远高于单味药材且其母核结构与NLRP3受体蛋白的7个氨基酸活性位点有显著的相互作用.结论 五味甘露抗炎的主要物质为黄酮类,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起到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刺五加中代谢物质鉴定及抗2型糖尿病成分筛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鉴定刺五加中代谢物质,并筛选抗 2 型糖尿病成分.方法 UPLC-Q-TOF-MS/MS法分析物质信息,测定刺五加总黄酮、总酚、总糖类物质含量及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灰度关联分析构建谱效关系模型,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结果 共鉴定出 227 个化合物.随着溶剂极性增加,刺五加萃取物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IC50值逐渐降低,总黄酮、总酚、总糖类物质含量逐渐升高,肉豆蔻素A2 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佳.结论 肉豆蔻素A2 可能为刺五加抗 2 型糖尿病的潜在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化学计量学和COX-2抑制活性筛选红树共生放线菌中防治药源性听力损失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和药源性聋细胞模型寻找红树共生放线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No.1624117)代谢产物中防治药源性听力损失成分.方法 从菌株粗提物中筛选具有抗炎活性的极性分段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对菌株粗提物和活性分段样的化学成分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差异成分;经过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点分离目标差异点,利用核磁和质谱鉴定结构;最后通过顺铂诱导的HEI-OC1细胞损伤模型考察化合物对耳蜗毛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有38个差异代谢物,结合抗炎活性测定结果,分离纯化出6个化学成分并确定了结构.在顺铂诱导的HEI-OC1细胞损伤模型中,化合物1,2,3,4和6均显示出对耳蜗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挖掘放线菌代谢产物中防治药源性听力损失成分的方法,为寻找防治听力损失活性化合物提供了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植物类囊体主要膜脂及其生物合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类囊体是叶绿体中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多种色素蛋白复合物和脂质.其中脂质成分约一半是糖脂质,主要包括单半乳糖甘油二酯、双半乳糖甘油二酯和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磷脂在类囊体膜中的占比很小,主要成分为磷脂酰甘油.光合作用相关的大多数色素蛋白复合物都镶嵌在排列规则的极性脂上,这些膜脂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深入了解原核/真核生物类囊体膜中主要脂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合成,有助于阐明光合作用光能及物质转化的调控机理,为植物类囊体膜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熊胆粉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熊胆Fel Ursi粉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为全面评价熊胆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将熊胆粉分别用醋酸乙酯、三氯甲烷、丙酮、无水乙醇、乙腈依次提取,浓缩干燥,用甲醇溶解,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0批熊胆粉醋酸乙酯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6个共有峰,三氯甲烷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8个共有峰,丙酮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8个共有峰,乙腈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10个共有峰,乙醇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16个共有峰,5种溶剂提取物均指认了 4个共有指纹峰(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发现相同产地的熊胆粉,受不同厂家加工方法不同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发现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乙醇部位10号峰、乙腈部位1、2号峰可能是熊胆粉质量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反映熊胆粉的化学成分分布,为熊胆粉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为熊胆粉谱效关系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黄腰胡蜂油脂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测试及GC-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术对其油脂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腰胡蜂油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大极性部位;从化学成分来看黄腰胡蜂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营养成分.大极性部位在化学成分上含有区别性成分丁香酚和亚麻酸,二者是黄腰胡蜂油脂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关键成分.研究不仅丰富了对黄腰胡蜂油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认识,还为其进一步现代化开发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山楂化浊降脂功效成分筛选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山楂具有化浊降脂的功效,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但其功效成分尚不清楚.该文采用"谱效"关系结合体内药效评价的方式筛选、验证山楂化浊降脂功效成分,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建立山楂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灌胃给予山楂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及其组合,比较其对模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影响;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OPLS)算法建立山楂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及组合中24 个化学成分与药效指标间的"谱效"关系模型,筛选山楂化浊降脂功效成分,并通过体内实验对功效成分进行验证;最后,以枸橼酸、奎尼酸等 10 个化学成分为指标,采用LC-MS建立山楂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山楂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及其组合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TG、TC和LDL-C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效果最优;通过OPLS模型筛选山楂化浊降脂功效成分为牡荆素-4″-O-葡萄糖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芦丁、枸橼酸、苹果酸和奎尼酸;灌胃给予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功效成分混悬液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TC和TG水平;50 批山楂中枸橼酸、奎尼酸、芦丁、没食子酸、牡荆素-4″-O-葡萄糖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苹果酸、香草酸、新绿原酸和延胡索酸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 38、11、0.018、0.009 5、0.037、0.017、8.1、0.009 5、0.073、0.98 mg·g-1.该文初步阐明了山楂化浊降脂的功效成分,并建立了山楂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科学评价山楂的质量提供了数据和方法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蒙药额尔敦-乌日勒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基于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入血成分,探讨蒙药额尔敦-乌日勒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及给药后大鼠血清样本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总离子、二级碎片离子扫描.色谱柱为Hyperil Gold column(C18)(2.1 mm×100 mm,1.9 μm);正模式的流动相A为0.1%甲酸,流动相B为甲醇;负模式的流动相A为5 mmol/L醋酸铵,流动相B为甲醇;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10 μL.质谱条件:扫描范围(m/z)100~1500;ESI源的喷雾电压为3200 V;鞘气流速为40 arb;辅助气流速为10 arb;离子传输管温度为320℃;极性为正极、负极;MS/MS二级扫描为数据依赖性扫描.通过与mzCloud、mzVault和Masslist数据库对比搜索,鉴定小分子化合物,分析差异代谢物及其通路,筛选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入血成分.结果:总共鉴定到777个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共有67个代谢物具有明显差异.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核黄素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代谢等11个通路.而大鼠含药血清中共检测到237个入血成分,其中有51个原型成分,其余186个为额尔敦-乌日勒复方中单药代谢产生的代谢物.结论:含药血清中鉴定出额尔敦-乌日勒入血成分237个,可能干预的代谢通路主要有11个,为阐明额尔敦-乌日勒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