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病例术中探查情况、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总结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及翻修手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自2008年1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行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例一般资料、翻修手术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超声)及患者自评量表结果,记录术中探查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0.3±3.7)个月,造成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尺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卡压、局部卡压因素未彻底解除以及筋膜瓣制备不当。翻修术后末次随访时,手部尺侧麻木改善25例(67.6%)、手部及肘关节尺侧疼痛缓解9例(81.8%)、手内肌萎缩缓解18例(81.8%),功能评定按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2例,良23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达67.6%。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以及翻修手术前是否出现严重疼痛。结论: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应仔细、谨慎地探查并解除所有可能造成尺神经再次卡压的因素,并恰当制备用于前置的筋膜瓣。对于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翻修手术能带来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前方肌对前臂旋前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旋前方肌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至2020年我们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B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同时加做腕部旋前方肌支配神经切断转位尺神经手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臂旋前、旋后角度,中立位时旋前、旋后最大静止肌力及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及旋后肌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旋前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前均大于术后。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间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旋后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间旋前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A组大于B组。 结论:旋前方肌能增加前臂旋前的力量,但对前臂旋转角度及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配型假体置换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组合压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46例;年龄32~58岁,平均45.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内固定组(mini钢板螺钉内固定32例)和置换组(组配型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32例)。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肘关节外翻角度、肘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18.7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1.4±8.2)、(68.9±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屈伸角度分别为95°~125°、100°~140°;旋转角度分别为135.3°±11.2°、143.5°±12.8°,Mayo评分分别为(79.2±3.8)、(83.4±3.9)分,以上项目置换组均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固定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6±0.7)、(0.9±0.7)分;置换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9±0.8)分、(0.7±0.6)分,两组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组出现内固定松动伴尺神经炎症状1例;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吸收但无假体松动1例。 结论:人工桡骨头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桡骨头置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前方肌肌支移位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腕部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至尺神经深支联合肘部尺神经减压前置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采用腕部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至尺神经深支联合肘部尺神经减压前置的方法,治疗47例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术中在肘部行尺神经减压+筋膜下前置,在前臂做5 cm切口,将旋前方肌肌支端侧移位至尺神经深支。采用顾玉东肘管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患侧肘部尺神经传导速度、第一背侧骨间肌CMAP波幅,小指末节指腹两点分辨觉(2PD)及拇示指捏力。结果:47例患者中4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7.7个月。按顾玉东肘管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优24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84.4%。术后24个月,肘部尺神经传导速度恢复为(45.05±7.21)m/s,第一骨间背肌CMAP波幅为(17.17±5.84)mV,小指末节指腹两点分辨觉恢复到(4.7±1.3)mm,拇示指捏力平均为对侧的(75.13±7.65)%。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腕部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至尺神经深支联合肘部尺神经减压前置的方法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有利于手内在肌的恢复,改善手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期手术治疗肘关节挛缩合并尺神经卡压的时序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59岁,因左肘关节疼痛伴伸肘功能障碍2年,左环、小指麻木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左肘关节活动后疼痛,伴伸肘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期间行物理治疗等,效果欠佳。患者于就诊前2个月出现左手尺侧一指半及手背尺侧麻木,刺痛觉减退,自觉手部无力。专科检查:左肘关节被动活动度100°-0°-75°,肘关节无明显压痛;左手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夹纸试验(+),大鱼际萎缩(-),手指并指障碍,捏力减退,尺神经沟处Tinel征(+);患者自评DASH(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评分35分,肘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分。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左尺神经肘部受压电生理表现,左尺神经肘段传导速度为34 m/s。左肘X线片示:左肘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腔内赘生物形成。左肘CT示:左肘冠状突尖、冠状突窝内大量骨赘增生及关节腔内游离体。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考虑为左肘关节挛缩合并肘管综合征。患者先行左肘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术后1个月行左肘关节镜下松解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1月,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1例手掌深度烧伤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9~5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5 cm~8.0 cm×6.0 cm。术前行足部CTA检查,采用计算机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动静脉起始位置、走行、分布等,并根据创面面积、形状等设计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皮瓣面积为3.5 cm×3.0 cm~8.5 cm×6.5 cm。皮瓣覆盖创面后,将足底内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端端吻合,其伴行静脉或大隐静脉属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隐神经终末支或足背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掌浅支端端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外侧全厚皮覆盖。对比术中观察的足底内侧动脉穿支情况与三维CTA重建图像的一致性。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皮瓣外观、功能等,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术中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的起始位置、走行、分布情况和术前三维CTA重建图像基本一致。术后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较好,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较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0~8.0 mm,评定为优4例、良6例、可1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选择,术前行三维CTA,可探知血管变异情况,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半肘关节型全肱骨假体的设计及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半肘关节仿生型全肱骨假体的设计、手术要点及短期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全肱骨切除、3D打印辅助半肘关节型全肱骨假体置换术的8例肱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情况、肿瘤学预后、假体并发症及功能状态。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37岁;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结果:假体生产周期为(9.8±2.7)d,手术时间为(209±23)min,术中出血量为(569±173)ml。术中假体植入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桡神经麻痹和1例局部复发(行截肢术)。使用LARS人工韧带或疝补片重建肩关节和肘关节周围关节囊及肌腱韧带附着。术后屈肘活动度为(118±15)°(100~140°),伸肘受限度为(11±9)°(0~25°),肩关节外展(28±12)°(15~50°),肩关节前屈(26±9)°(15~40°)。术后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量表功能评分为(24.1±1.5)分。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12~32个月),7例患者无病生存,1例带瘤生存。结论:新型3D打印半肘关节型全肱骨假体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可有效恢复肘关节功能,解决了全肘关节型假体尺骨髓内柄应力集中的问题,降低了假体的远期磨损率和松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在骨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肿瘤切除后采用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的26例肘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7.6±19.9)岁,中位年龄35.0岁(范围:11~81岁)。23例中骨巨细胞瘤3例,转移癌4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1例,骨旁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腱鞘巨细胞瘤1例,混合瘤1例;良性肿瘤6例,低级别恶性肿瘤4例,高级别恶性肿瘤13例。肿瘤发生部位:肱骨远端19例,尺骨近端3例,肘关节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整块切除方法,切除后骨缺损,根据软组织条件分别采用限制型肿瘤假体和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假体进行重建。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纳入流行病学数据、重建长度、复发及转移的肿瘤学指标、手术相关并发症、疼痛量表、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本组截骨后重建骨缺损长度为(12.5±3.9)cm,手术时间(154.1±50.1)min,出血量(262.2±100.9)ml;13例采用定制肿瘤限制型假体,10例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平均随访(50.8±41.4)个月。23例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4.3%,良性肿瘤、低级别恶性和高级别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39.7%;3例肺癌、3例尤文肉瘤于随访期内死亡(6/23,26.1%),1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滑膜肉瘤局部复发(2/23,8.7%)。根据MEPS评分标准,23例患者的优良率为82.6%(19/23),肘关节中位活动范围由术前35°提高至术后85°( t=-13.787, P<0.05),NRS评分术前中位5.0分降至0.5分( t=14.391, P<0.001)。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9/23,39.1%),近期并发症为神经损伤4例,局部感染1例,远期并发症为假体松动和失效4例,假体5年生存率为82.0%。MSTS 93评分指数平均和中位数分别为84.5%±11.0%和88.3%。 结论:肘关节周围肿瘤经广泛切除肿瘤局部控制良好;全肘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显著改善功能,限制型和半限制型假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