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氨酯支架结构对泌尿系统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水性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在泌尿系统的组织功能性损伤和组织学缺损中的应用,为泌尿系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研究不同孔径和孔隙率的聚氨酯多孔支架对泌尿系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多孔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的孔结构对泌尿系细胞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平均孔径和孔隙率(PU20)相对较小的支架有利于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孔结构的水性可降解聚氨酯(PU)多孔支架,能有效调节泌尿系不同细胞在多孔聚氨酯支架上的增殖和活力,显示了PU多孔支架能促进受损泌尿组织的修复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舌黏膜耦合颊黏膜与舌黏膜耦合ADM治疗尿道下裂修复失败患者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舌黏膜耦合颊黏膜与舌黏膜耦合异种脱细胞基质生物膜(ADM)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男性尿道下裂多次修复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成年男性尿道下裂修复失败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8例,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例。根据尿道替代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舌黏膜耦合颊黏膜组(14例),平均年龄(29.5±1.2)(18~41)岁;既往手术次数平均(3.6±0.7)(2~5)次;既往取口腔黏膜次数平均(1.0±0.5)(0~2)次;尿道缺损长度(6.4±0.6)cm。B组为舌黏膜耦合ADM组(12例),平均年龄(26.5±0.8)(20~38)岁;既往手术次数平均(4.6±0.8)(3~5)次;既往取口腔黏膜次数平均(1.0±0.5)(0~2)次;尿道缺损长度(6.7±0.4)cm。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方式:将阴茎伸直,切除纤维组织或瘢痕,测量尿道缺损长度。A组采用舌黏膜铺尿道板,加盖颊黏膜;B组采用舌黏膜铺尿道板,加盖ADM[异种(牛)脱细胞基质敷料,规格5 cm×5 cm]。A组取舌黏膜的长度平均(5.0±0.2)(4.0~6.0)cm,宽度平均(1.2±0.2)(1.0~1.5)cm;取颊黏膜的长度平均(4.1±0.2)(3.5~5.5)cm,宽度平均(1.2±0.2)(1.0~1.5)cm。B组取舌黏膜的长度平均(5.0±0.2)(5.0~6.0)cm,宽度平均(1.2±0.2)(1.0~1.5)cm。两组术中取口腔黏膜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尿道下裂修复成功标准:①阴茎外观接近正常;②矫正阴茎下曲;③尿道正位开口;④尿流尿线正常,排尿通畅,成人最大尿流率>15 ml/s。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3±1.6)(8~24)个月。A、B组口腔区域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口腔供区疼痛7/14例和1/12例,张口紧绷感8/14例和1/12例,口腔供区麻木感8/14例和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尿道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尿道瘘1/14例和4/12例,尿道狭窄2/14例和6/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阴茎弯曲2/14例和1/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手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4例和5/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尿道下裂多次修复失败后皮源缺少的患者,建议采用舌黏膜耦合颊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舌黏膜耦合ADM尽管具有口腔黏膜取材少、术后口腔并发症低等优点,为多次手术失败阴茎局部皮源缺损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成功率低等风险,应谨慎使用,不推荐一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胞外基质刚度通过FAK/ROCK-1/YAP通路调控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质刚度对尿道成纤维细胞(UFBs)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患者获得的尿道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UFBs;用聚二甲基矽氧烷分别以60∶1(Soft)、40∶1(Moderate)、30∶1(Stiff)的比例加入固化剂,制备不同刚度的基质凝胶,将UFBs接种其上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在不同刚度基质凝胶上生长的UFBs形态学特点;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UFBs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表达水平;进一步检测FAK/ROCK-1/YAP通路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整合素抑制剂Cilengtide (20 ng/ml)对其影响,探索基质刚度是否通过此通路影响UFBs活化;采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随着基质凝胶刚度的增加,接种其上的UFBs形态由椭圆形转变为偏梭形,细胞伪足增长、增多;Soft、Moderate、Stiff组UFBs的α-SM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0±0.004、0.815±0.030和1.385±0.051, F=989.247, P<0.05);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8±0.004、0.947±0.021和1.263±0.028, F=2 415.159, P<0.05);collagen Ⅲ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4±0.005、1.089±0.017和1.374±0.038, F=1 661.310, P<0.05),均随基质刚度增加而升高;Stiff组中UFBs的p-FAK(1.282±0.029比0.430±0.009, t= 48.262, P<0.05)、ROCK-1(1.366±0.111比0.474±0.034, t=13.300, P<0.05)和YAP(1.272±0.020比0.908±0.007, t=30.254, P<0.05)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Soft组,而p-YAP(0.589±0.006比1.028±0.008, t=-74.860, P<0.0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oft组;在加入整合素抑制剂Cilengtide后,基质刚度增加引起的p-FAK、ROCK-1、YAP和p-YAP表达改变均减弱。 结论:细胞外基质刚度通过整合素介导的FAK/ROCK-1/YAP通路调控人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应用于中晚期膀胱癌(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BC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规范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 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4.28%(26/35),对照组为48.57%(17/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BC的治疗效果好,能够显著减缓肿瘤生长,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法舒地尔经Rho/ROCK通路影响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1)诱导的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尿道瘢痕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TGF-β1诱导模型组及法舒地尔组;采用CCK-8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分泌Ⅲ型胶原蛋白(Col Ⅲ)及纤维结合素蛋白(FN)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ho相关蛋白激酶1、2(ROCK-1、ROCK-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再用梯度浓度法舒地尔处理TGF-β1诱导的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模型,采用同样方法检测评估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情况。结果:TGF-β1诱导的细胞培养液随着TGF-β1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其增殖活性增高,且5和10 ng/mL TGF-β1诱导的细胞增殖率均显著高于0 ng/mL(均 P<0.01)。Col Ⅲ、FN含量随TGF-β1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高,与浓度、时间呈相关性(均 P<0.01)。12.5、25.0、50.0 μmol /L法舒地尔组的活细胞增殖减少。各组细胞的Col Ⅲ、FN含量随法舒地尔的浓度增加而降低,与浓度、时间有相关性(均 P<0.01)。随着不同浓度法舒地尔梯度干预后,细胞中ROCK-1、ROCK-2、α-SMA表达逐步降低(均 P<0.01)。 结论:TGF-β1可体外诱导人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合成;法舒地尔可通过下调ROCK-1、ROCK-2、α-SMA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降低细胞外基质Col Ⅲ及FN的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肌源干细胞联合纤维蛋白胶支架移植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的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肌源干细胞(MDSCs)联合纤维蛋白胶支架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的治疗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压力性尿失禁的大鼠模型,并根据注射介质的不同分为5组,其中FM组为MDSCs联合可注射性纤维蛋白胶组;M组为单纯MDSCs注射组;F组为单纯可注射性纤维蛋白胶组;D组为溶剂对照组;S组为假手术组。在注射后1、2周以及4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注射部位近端尿道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VⅢR Ag)表达检测毛细血管生长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注射部位的近端尿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注射后1周,FM组的VEGF和IGF-1 mRNA表达均高于D和S组(均 P<0.05),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M组(均 P<0.05),而VEGF和IGF-1蛋白表达均高于F、D、S组(均 P<0.05);注射后2周,FM组的VEGF、IGF-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D组(均 P<0.05),而VEGF蛋白表达均高于F、D组(均 P<0.05);注射后1周,M组的VEGF和IGF-1 mRNA和蛋白均高于D组,VEGF mRNA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后4周,FM组的VEGF和IGF-1 mRNA的表达降至正常水平,而VEGF和IGF-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别(均 P>0.05)。注射后4周,FM组的近端尿道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其他组(均 P<0.01),M组的近端尿道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D组(均 P<0.01)。与D组比较,FM组可见尿道外括约肌层增厚,注射部位有新生毛细血管及新鲜肌纤维形成,肌纤维密度增大;M组可见尿道外括约肌层增厚,注射部位可见部分新生肌纤维和少许新生毛细血管;F组肌层仍较疏松,注射部位可见新生毛细血管。 结论:MDSCs联合纤维蛋白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可促进模型大鼠近端尿道的IGF-1、VEGF表达,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和尿道肌层的再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研究旨在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应激反应、尿动力学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纤维细胞在泌尿系疾病病因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变性及分泌是诸多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如肾脏纤维化、输尿管狭窄、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阴茎硬化性苔藓样变以及阴茎硬结症等。通过调控与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化等相关的病因机制,可达到控制及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就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泌尿系统疾病机制中的发生发展和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卡介苗灌注联合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经尿道卡介苗膀胱灌注联合980 nm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10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行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术后进行定期膀胱内卡介苗灌注;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给予定期膀胱内卡介苗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复发情况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CAM-1、DKK、VEGF、FGF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卡介苗膀胱灌注联合980 nm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NMIBC患者,能够减轻肿瘤活力,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腺性膀胱炎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肉眼血尿,偶伴尿痛20余天入院。术前影像检查提示膀胱前壁占位性病变,大小约7.7 cm×6.1 cm×4.4 cm,考虑膀胱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腺性膀胱炎。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膀胱间叶组织的真性肿瘤,属于临床罕见病,合并有腺性膀胱炎目前尚未见报道。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表现与膀胱恶性肿瘤难以鉴别,易造成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