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山刺玫药用情况及资源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深入了解吉林省山刺玫的传统药用情况、资源及使用现状.方法:运用文献整理、野外样方调查和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结果:山刺玫在吉林省内民间传统应用广泛,药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群众认知度高,其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内山区、半山区的东辽县、通化市、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二道白河、安图县、珲春市、蛟河市、吉林市、九台市、梅河口市等地,资源量丰富,呈聚集成片分布.结论:建议相关部门对丰富的山刺玫资源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5种林分类型(樟子松、樟子松-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樟子松-山荆子、樟子松-落叶松-白桦-山荆子-山刺玫)中的昆虫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获得昆虫标本9617头,隶属于7目70科195种,以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为优势类群.5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物种均比较丰富,且各林分类型之间的昆虫群落结构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樟子松混交林内的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纯林,但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植食性类群、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是构成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成分,且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天敌类群对植食性类群的制约作用较强,各林分内昆虫群落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及杂交起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是云南特有的高山花卉和耐低温的月季种质资源,也是蔷薇属唯一有报道的10倍体的野生种.然而,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大争议,其起源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5S rDNA和4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psbA-atpH、rbcL、rpl16和trnL-F)来构建蔷薇属的系统关系,明确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通过与近缘物种的序列比对,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结果表明:蔷薇属50个种(变种)的5S rDNA序列长度为498 ~ 573 bp,变异程度随物种表现出明显差异.cpDNA片段中psbA-trnH变异较大,4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矩阵长2969 bp,其中变异位点153个.基于5S rDNA的分子系统树和4个cpDNA片段联合分析的分子系统树中,中甸刺玫均与桂味组的物种聚在一起,与小叶组的刺梨亲缘关系较远,其系统位置应从小叶组移至桂味组.中甸刺玫的十倍体起源很复杂,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是与其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种,其原始母本最可能是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的其中之一或共同母本,细梗蔷薇和华西蔷薇极可能是其父本,而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也可能以父本的身份参与了中甸刺玫的杂交物种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响应面法优化山荆子果实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山荆子果实总黄酮提取方法.方法:对山荆子果实进行总黄酮提取,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以料液比、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作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优提取方法.结果:响应面法优化后提取工艺:料液比1:20(g/ml)、醇浓度40%、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次数1次总黄酮含量:17.83%.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山荆子果实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行之有效,为后续刺玫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珍稀濒危植物矮牡丹生存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M.Godron稳定性测定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稷山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var.spontanea)生存群落中20个优势物种、190个种对间进行种间相关性及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1)稷山矮牡丹生存群落20个优势种种群整体表现为不显著负相关性,物种间相对独立,群落稳定性结果(40/60)远离20/80,整体群落不稳定.(2)x2检验中不显著关联的对数有168对,占到了88.78%;AC和PC结果都表明20个优势种群落有很大的独立性或随机性,对生境的需求不同,共同出现概率较低;x2检验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半矩阵图、Spearman秩相关系数半矩阵图分别表明检验呈正关联的种对占总对数的38.42%、38.42%、44.74%;检验呈负关联的种对分别占总对数的61.05%、61.05%,54.74%;其中黄刺玫(Rosa xanthin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Mayr)与矮牡丹的正相关性相对较显著;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红柄白鹃梅(Exochorda giraldii)、西北栒子(Cotoneaster zabelii)和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与矮牡丹的负相关性相对较显著;(3)根据种群的聚类分析和种间联结测定分析,把矮牡丹生存群落的20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以上研究表明该群落中种对间的关联性较弱,群落处于不稳定演替阶段,在对矮牡丹保护的同时应加强与其正相关性较强物种在其群落中的保护和建立,促进其群落趋于稳定,以求达到对其实效保护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行山南段连翘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不仅是一种常用大宗木本药用植物类型,而且也是重要的绿化植物类型.以太行山南段陵川境内广泛生长的连翘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方法,解析连翘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探讨海拔、坡向主要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群落格局的影响,以期有助于连翘的规模化种植.结果 表明:(1)该区连翘群落可分为5类群丛:Ⅰ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披针叶苔草(Carexlanceolata)群丛;Ⅱ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铁杆蒿(Tripolium vulgare)群丛;Ⅲ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群丛;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Ⅴ连翘(Forsythia suspensa)+黄刺玫(Rosa xanthin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2)海拔高度(H)、全钾(TK)和坡向(TRP)是影响该区连翘分布状况的3个主要环境因子.3个因子在4个层级水平上构成群落分型的主导因子.第一级主导因子是海拔高度(H=1330 m);第二级是土壤总钾量(TK=19.07 mg/kg)和海拔(H>1330 m);第三级是坡向(TRP=0.2775)、海拔(H>1330 m)和总钾量(TK<19.07 mg/kg);第四级是总钾(TK=18.47 mg/kg)、海拔(H>1330 m)、和坡向(TRP>0.2775).海拔高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太行山南段生境内连翘群落结构和规模化种植的要重环境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杨志波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玫瑰痤疮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杨志波教授认为,玫瑰痤疮病机乃"内热上攻",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日晒过度等是诱发"血热内蕴"的重要因素.杨教授认为,玫瑰痤疮初发于肺,早期预防,多用枇杷叶、桑叶、黄芩、桑白皮、白茅根、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等以疏风清热、解毒宣肺.若兼见烦躁、寐差、舌尖红等,则加栀子、莲子心以清心火,合欢皮以解郁安神,同时以淡竹叶、灯芯草引心火从小便而出,使邪有出路;在清"脾热"的基础上,重视固护"后天之本",多用党参、白术、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同时绝湿热生化之源,嘱患者忌"发物".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女性,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同时调畅情志,兼顾养肝、柔肝,临床多用柴胡、玫瑰花、香附、白芍、栀子、牡丹皮、赤芍等.玫瑰痤疮后期,营血热盛,邪热入络,气血凝滞,痰、湿、瘀、热互结,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加夏枯草、皂角刺软坚散结、破瘀消癥,陈皮、浙贝母化痰利湿.杨教授认为,颜面部干燥症状及阴虚血热病机贯穿玫瑰痤疮发病始末,论治时应兼顾滋阴益气以调本护正.整个病程都要注意清热凉血、润燥滋阴,临床多用芦根、玉竹、牡丹皮、玄参、南沙参、麦冬、丹参、赤芍、白芍、铁皮石斛等凉血滋阴之品,在养阴药物中尤擅用铁皮石斛.杨教授认为,自然界与人体密不可分,为有机整体,基于"天人合一"与"药象理论"提出"以皮治皮""以花治华"理论,在辨证论治本病时注重标本兼治,内外同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