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专利视角的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针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专利视角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了解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专利转让现况和主要模式。方法:选择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集医药类专利转让登记数据,分析专利转让整体状况、转让周期及转让流向;利用聚类分析法,展示转让专利技术涉及的主要领域和主题;通过分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专利转让的受让人,发现高校医药类专利的突出转让模式。结果:42所高校10年医药类专利转让占授权专利比例平均约6%,平均转让周期28个月,受让人以企业为主。转让专利较多的聚类主题包括乙内酰脲衍生物、岩藻聚糖硫酸酯、人乳头瘤病毒、脑机接口和微创手术等。其中88%以传统的直接专利技术转让模式,另外还包括通过资产运营公司、衍生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成立的研究院及技术转移中心转移等模式。结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果更明显。而现状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转让专利占比还较低、转让周期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应在提高自身医药类科技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的成果转化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壳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为交联剂,研究了聚电解质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纳米微粒(Chitosan-fucoidan nanoparticles,CS-Fuc NPs)的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的胃肠道和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聚电解质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纳米微粒,采用体外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消化体系,检测纳米粒的胃肠稳定性,常温贮藏实验测定纳米粒的短期贮藏稳定性.结果 壳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纳米微粒的最优制备条件是:质量分数0.1%岩藻聚糖硫酸酯与质量分数0.1%壳聚糖体积比为1.1∶1,pH 4.5,温度30℃.所得纳米粒粒径为227.8 nm,Zeta电位为38.4 mV,PDI为0.231,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Fuc复合率)为94.92%.所制备的纳米颗粒在10周内没有显著变化,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性良好,在模拟肠道环境中解聚性良好.结论 壳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性能良好,有望成为新型的口服药物运送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对栓塞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不同分子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大鼠栓塞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比较.方法 以海带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刺激造栓法建立大鼠动脉栓塞性脑缺血损伤模型,观察岩藻聚糖硫酸酯对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大脑皮层形态学、血液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TXB和6-kelo-PGF1α)、磷脂代谢产物(PA和LPA)和纤溶系统(t-PA和u-PA)的影响.结果 静脉注射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大鼠栓塞性脑缺血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显著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保护活性是高分子量组分的1/10.岩藻聚糖硫酸酯预防栓塞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为:抑制TXB2生成,提高6-kelo-PGF1α的水平,抑制LPA的释放,从而抑制血栓的进一步发展;促进t-PA和u-PA的生成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结论 岩藻聚糖硫酸酯在预防栓塞性脑缺血损伤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有刺参硫酸软骨素和岩藻聚糖硫酸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小有刺参中制备纯化硫酸软骨素和岩藻聚糖硫酸酯及各自的低分子量组分,并比较不同结构硫酸多糖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揭示海参硫酸多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构效关系.方法 利用离子交换色谱和自由基降解技术,从小有刺参中制备硫酸软骨素和岩藻聚糖硫酸酯及各自的低分子量组分.采用体外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模型,比较不同结构的硫酸软骨素和岩藻聚糖硫酸酯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4~60 μg/mL硫酸软骨素和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具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在浓度为20 μg/mL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高达94.6%和95.3%,且分子量的降低对其活性无影响.比较不同来源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活性发现,在4~60 μg/mL浓度范围内,海参与海带来源的岩藻聚糖硫酸酯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但经过自由基降解后,海参和海带来源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都显著降低.结论 海参硫酸软骨素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显著高于岩藻聚糖硫酸酯,海参硫酸多糖可以应用于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参硫酸多糖的高温高压降解工艺及其降解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海参硫酸多糖的高温高压降解工艺和降解产物的结构,探究海参硫酸多糖的高温高压降解的机理.方法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子排阻凝胶色谱法、薄层层析法、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和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多糖的分子量、硫酸根含量和单糖组成的变化,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降解产物中硫酸寡糖的结构特征.结果 当pH>7时,海参硫酸多糖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未见明显降解.添加醋酸使溶液的pH降至6以下,海参硫酸多糖在100~121℃加热后,pH越低、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分子量降低越明显.海参硫酸多糖的硫酸根和单糖组成在降解后变化很小,降解产物中存在一系列奇数和偶数的硫酸岩藻寡糖和硫酸软骨素寡糖,说明高温高压降解为无规断裂型和解聚断裂混合型.相同条件下,岩藻聚糖硫酸酯比硫酸软骨素更易被降解.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高温高压法高效降解海参硫酸多糖的技术,该方法是1种回收率高、易控制、绿色环保的低分子量海参硫酸多糖的制备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岩藻聚糖硫酸酯FV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岩藻聚糖硫酸酯FV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岩藻聚糖硫酸酯FV 20、10、5、2.5 mg/kg组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LMWHC)213 IU/kg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下腔静脉血栓模型、体外血栓模型和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中研究FV的抗血栓作用,比较血栓干湿质量并计算血栓抑制率.结果 FV 20、10、5、2.5 mg/kg能够显著降低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体外形成的血栓、动静脉旁路中血栓的干湿质量,对血栓湿质量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7.4%、94.3%、51.2%,对血栓干质量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1.8%、96.6%、64.0%,有明显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结论 FV能够抑制血栓形成,量效关系好,具有开发为抗血栓药的良好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岩藻聚糖硫酸酯FV对大鼠的抗凝血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岩藻聚糖硫酸酯FV对大鼠的抗凝血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20、10、5、2.5、1.25、0.63 mg/kg尾iv给予Wistar大鼠,给药15 min后,采血测定大鼠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确定量效关系;以5 mg/kg尾iv给予Wistar大鼠,给药0、7.5、15、30 min以及1、2、4、6、12、24 h后采血测定大鼠凝血功能,确定时效关系,并测定5、2.5、1.25 mg/kg剂量下FV的生物活性半衰期;以发色底物法检测在抗凝血酶III(AT-III)或肝素辅因子II(HC-II)存在下,FV对凝血酶(IIa)、活化的凝血因子X(Xa)、活化的凝血因子IX(IXa)等的作用.结果 FV 0.63 mg/kg能显著延长APTT和TT,剂量高于10 mg/kg时PT显著延长,Fib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FV 5 mg/kg能够在4 h内显著延长APTT和TT,药后60 min内显著延长PT,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FV 5、2.5、1.25 mg/kg的抗凝效应均以一级动力学的方式消除,药效衰减速率常数(K)分别为0.013、0.019、0.048 min-1,抗凝效应半衰期(tl/2)分别为53.3、36.5、14.4 min.FV对IIa、Xa、IXa无明显抑制作用;对Xa内源性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为7.8μg/mL,且不依赖于AT-III和HC-II;依赖于AT-III,FV对Xa外源性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IC50为11.6μg/mL.结论 FV以Xa内源性激活复合物为主要作用靶点,显著抑制该复合物的激活,发挥良好的抗凝活性,量效、时效关系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岩藻聚糖硫酸酯是褐藻所固有的细胞间多糖,也是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癌、抗凝血、降血脂等.目前岩藻聚糖硫酸酯抗肿瘤活性虽然已被大家熟知,但是抗肿瘤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本文就岩藻聚糖硫酸酯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方面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将岩藻聚糖硫酸酯开发为抗肿瘤药物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子量对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在体内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高温高压降解法制备2种不同分子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探究口服不同分子量的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凝胶色谱法、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参硫酸多糖高温高压降解前后分子量、硫酸根含量的变化,并利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单糖组成,以及大鼠血清中单糖的变化.结果 口服低分子量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后,大鼠血清中岩藻糖和半乳糖的吸收速度和最大浓度明显高于中分子量岩藻聚糖组,血清中甘露糖、氨基葡萄糖的含量也显著上升,血清中氨基半乳糖的含量略有上升.而口服中、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都能够降低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结论 分子量低于10 kDa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具有很好的体内吸收率,适合于开发口服岩藻聚糖功能产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分子量墨西哥参岩藻聚糖硫酸酯抑制脂肪细胞脂生成活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4种不同分子量墨西哥参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 from Holothuria Mexicana,Hm-FUC)对3T3-L1前脂肪细胞脂生成的影响,明确Hm-FUC展现最优抑脂活性的分子量区间,促进其深度开发与高效化利用.方法 采用噻唑蓝染色法检测Hm-FUC对脂肪细胞增殖影响,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细胞脂质蓄积情况;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脂生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 不同分子量的Hm-FUC均能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及脂质蓄积.Hm-FUC可显著下调成脂关键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lc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l-c,SREBP-lc)的mRNA表达,并进一步下调脂肪酸合成酶相关基因、脂肪酸转运酶相关基因、与甘油三酯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 分子量的改变对Hm-FUC的抑脂活性产生了影响,随着分子量的下降,抑脂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Hm-FUC分子量为209.8 kDa时,表现出最优的抑脂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