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高危MDS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用国产阿扎胞苷每日75mg/m2,持续5~7d,皮下注射,4周为1个周期;同时在第1天联合给予100 mg维奈托克,口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增量,最大量不超过400 mg 1次/d,每周期服用时间不超过28d.分析入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以及总体反应率(ORR).结果:中高危MDS患者共30例,经2个周期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后,15例(50%)CR,11例(36.7%)PR,ORR率为86.7%,4例(13.3%)转化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结论: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MDS患者可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类型均与2种药物的已知安全性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征为克隆性造血、血细胞减少(即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和细胞形态学发育异常,伴TP53突变时向白血病转化风险高,预后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组获得性、异质性疾病,由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介导,导致红细胞过早破坏.MDS合并AIHA出现的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伴TP53突变MDS并AIHA的患者,在应用以地西他滨为主的去甲基化药物治疗2个周期后MDS完全缓解,直接Coombs试验转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线粒体核糖体蛋白L37(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TCG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患者的RNA-seq数据和临床资料,用于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差异表达、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分析.富集分析探讨MRPL37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TISID数据库分析MRPL37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结果:MRPL3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0.05),并且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分期(P=0.0041)、N分期(P=0.0053)和TNM分期(P=0.0159)显著相关.富集分析提示,在结直肠癌中,MRPL37主要参与线粒体生理活动、细胞周期、氧化磷酸化等途径.在肿瘤免疫方面,MRPL37表达量的改变与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的变化相关.MRPL37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P=0.01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成正相关(P=0.0017).结论:MRPL37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未来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精准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浓度草酸诱导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浓度草酸刺激对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s,HAECs)的损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按照是否用草酸干预将HAECs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用30、100、200、300 μmol/L浓度草酸干预细胞不同的时间。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A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内钙含量;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可显著抑制HAE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48 h后,HAECs胞内钙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分别 P<0.05、 P<0.001、 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0 μmol/L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S期占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0.05)。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slc26a1、slc26a5、slc26a11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 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的p-JAK2和p-ST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高浓度草酸可能通过转运体slc26a1、slc26a5、slc26a11进入HAECs发挥抑制内皮增殖、升高细胞内钙含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草酸可能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尿毒症毒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分离出CD133 +U251干细胞(U251s)。将实验细胞分为U251s组、U251s-CRNDE组及U251组、U251-CRNDE组,其中U251s-CRNDE组、U251-CRNDE组细胞预先用CRNDE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以下调CRNDE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 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251s组、U251s-CRNDE组细胞中干细胞标志蛋白A2B5、CD133、巢蛋白、Sox2、Oct-4、Nanog以及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磷酸化(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U251组相比,U251s组细胞中 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U251s-CRNDE组与U251s组细胞相比,U251-CRNDE组与U251组细胞相比,前者的细胞增殖率、穿膜细胞数量、细胞迁移率、细胞集落形成数目、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1/G0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U251s组相比,U251s-CRNDE组细胞中CD133、巢蛋白、Sox2、Oct-4及PI3K、AKT、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RNDE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增高,而下调CRNDE的表达后可以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且这种影响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阴乳头状汗腺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4岁,因右侧外阴增生物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侧外阴内侧有一豌豆大小结节,逐渐增大呈蚕豆大小,偶有不适,但无痒、疼。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略有变化,月经中期轻度增大,饱满,偶有胀痛,有少许清澈分泌物溢出,但结节表面皮肤从未有破溃。月经结束时结节略有缩小,行走或运动时偶感局部不适。体检: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小阴唇内侧一蚕豆大小肤色结节,顶端稍发白,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破溃、渗液等(图1A)。临床初步诊断:表皮囊肿?外阴皮下肿物性质待查?与患者沟通后给予手术切除结节行病理检查。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下部可见界限清楚的瘤细胞团,有大量管腔样或乳头样结构形成,管腔由双层细胞构成,可见断头分泌,细胞无异形,偶见核分裂象,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图1B、1C)。诊断:外阴乳头状汗腺腺瘤(hidradenoma papilliferum,HP)。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颈腺癌中ProEXC和PRMT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观察ProEXC蛋白和PRMT5蛋白在宫颈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roEXC和PRMT5的表达与宫颈腺癌辅助诊断及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2020年确诊的宫颈腺癌标本88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宫颈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roEXC和PRMT5的表达并进行分析。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分析ProEXC和PRMT5与宫颈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基因通路。选取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GSE39293数据集,对宫颈腺癌细胞株(HELA)经抗病毒药物处理前后ProEXC和PRMT5的表达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宫颈腺癌组织中,ProEXC蛋白表达率(95.5%比4.6%, P<0.001)和PRMT5蛋白表达率(81.8%比26.1%, P<0.001)均高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均与肿瘤的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 P<0.05)。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PRMT5和ProEXC中MCM2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低(均 P<0.05)。在GSE39293数据集中,经西多福韦处理后细胞中MCM2的表达减少(9.34比9.68, P<0.001),PRMT5表达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比8.26, P=0.087),TOP2A表达无明显改变(8.54比8.42, P=0.056)。耐药组中PRMT5(8.42比8.16, P=0.002)和MCM2(9.51比9.34, P=0.029)表达增加,而TOP2A表达下降(8.06比8.54, P<0.001)。GSEA分析提示ProEXC高表达主要影响细胞周期通路,而PRMT5高表达主要影响RNA剪接体通路。本研究发现,ProEXC蛋白和PRMT5蛋白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高表达组预后更差,与宫颈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与其影响细胞周期和RNA合成通路有关,提示其可能在宫颈腺癌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 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 结果:(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186、11.934、10.709,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化疗后骨髓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化疗作为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增殖旺盛的细胞尤其是造血细胞也产生明显的杀伤作用,造成化疗后骨髓抑制,影响化疗药物治疗效果及治疗周期。因此,从造血微环境损伤及造血干细胞衰老两方面入手,探讨化疗后骨髓抑制机制,可为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干预及管理提供新思路及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