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致卵巢绞窄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致卵巢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儿童医院普外二科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腹股沟嵌顿疝并行急诊手术治疗的79例女性婴幼儿临床资料,嵌顿内容物为卵巢(或包含卵巢)。按照嵌顿卵巢预后分为卵巢绞窄坏死组(19例)及卵巢未坏死组(6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体征、术前检查、术中探查结果及预后情况,对卵巢坏死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9例患儿中有19例发生卵巢绞窄坏死(24.1%,19/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股沟红肿、白细胞计数、卵巢血流信号、卵巢体积、卵巢扭转是卵巢坏死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体积增大、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及卵巢扭转是卵巢坏死的相关因素( P<0.05)。卵巢体积≥2.02 cm 3预测卵巢绞窄坏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0.774~0.977, P<0.001),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1.7%。 结论:腹股沟嵌顿疝作为女性婴幼儿常见外科急症之一,当内容物包含卵巢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超声检查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卵巢体积增大、无明显血流信号及卵巢扭转是卵巢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卵巢体积≥2.02 cm 3时应警惕卵巢嵌顿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是疝与腹壁外科常见急腹症,治疗不及时易进展为绞窄性疝,发生肠缺血性坏死、疝外被覆组织的蜂窝织炎、疝囊积脓、肠瘘等,甚至引发中毒性休克,致死率明显增高。腹股沟疝嵌顿类型不同,处理方式不一。基于肌耻骨孔疝修补概念,腹股沟嵌顿疝包括嵌顿斜疝、嵌顿直疝、嵌顿股疝等。笔者认为:目前不同类型腹股沟嵌顿疝的综合治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处理策略仍面临严峻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应用吲哚菁绿评估肠管灌注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现状及目前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在腹股沟嵌顿疝微创治疗中ICG对肠管灌注评估的作用。方法:该患者为56岁女性,于2020年10月29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右侧腹股沟不可回纳包块;腹部CT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伴部分小肠梗阻,急诊B超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腹腔内小肠扩张伴肠内容物潴留,考虑急性肠梗阻。常规术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结果: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ICG荧光染色评估嵌顿肠管灌注,明确嵌顿肠管无缺血坏死,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d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无疝复发。结论: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ICG荧光染色对于评估嵌顿肠管灌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肠切除时能够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致睾丸缺血损伤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对睾丸缺血损伤的影响因素,以便术前更准确地评估睾丸缺血损伤,从而及时进行睾丸探查或防止不必要的探查。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7月到2019年6月行疝囊及同侧睾丸探查术的单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包括年龄、嵌顿时间、肠管损伤程度(术中发现)、睾丸损伤程度(探查发现)、既往手法复位次数和术前超声检查等。通过SAS 9.4(Copyright ? 2016 SAS Institute Inc.Cary,NC,USA)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逐步倒退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460例接受了术前超声检查,其中57例(12.39%)(中位年龄:1.4个月,四分位区间:0.8~10.7个月)有严重的睾丸缺血损伤,平均嵌顿时间为(23.9±9.3)h,术前超声检查预测严重睾丸缺血损伤的敏感度为68.42%,特异度为95.3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0.257,95% CI=0.146~0.451)、手法复位次数增多( OR=4.543,95% CI=3.285~6.283)与睾丸损伤程度呈负相关,术前超声评分( OR=3.994,95% CI=2.845~5.609)、嵌顿时间( OR=0.457,95% CI=0.224~0.934)、肠管损伤程度( OR=2.317,95% CI=1.633~3.287)与睾丸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0.05)。通过多元分析与后向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了一个严重的睾丸局部缺血损伤可能性计算模型: ,当 P<0.15时,则认为该患者患有严重的睾丸局部缺血损伤。通过十字交叉试验初步验证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预测模型,可使用易获得的临床数据来预测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导致的严重睾丸缺血损伤的风险,与单独的术前超声相比,该模型可提高严重睾丸损伤的预测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90 d)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4例,日龄13~87 d;病变位于左侧11例,右侧16例,双侧1例。观察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成分及坏死情况;探查对侧隐匿性鞘状突发生率;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单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差异。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探查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13例、附件14例、结肠1例,其中1例因附件坏死致疝内容物粘连于疝囊底部,腹腔镜下复位困难,增加腹股沟区切口后完成开放手术。其余27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19例(67.90%),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患儿手术时间12~68 (27.0±17.3) min,住院时间(4.6±1.4) d。单侧、双侧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96、0.478, P值均>0.05)。术后26例患儿获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阴囊(唇)血肿,发生阴囊(唇)水肿4例;1例(3.85%)于术后3个月腹股沟疝复发,无对侧新发疝、医源性隐睾出现;1例术后3个月发现患侧睾丸萎缩,于术后6个月行萎缩睾丸切除术。 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建议临床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合并石骨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大理石骨、硬化性骨化病等,是一种由于破骨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导致的以骨吸收障碍为主的罕见遗传性代谢性骨病,发病率约1/100 000[1],最早于1904年由德国放射学家Albers Schonberg报道,故又称为Albers Schonberg病[2].其典型临床特征为骨密度增高、骨骼畸形,因其具有骨骼硬化的特点,1926年又被命名为石骨症.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比较罕见,目前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合并石骨症1例,笔者结合文献复习,旨在让更多小儿外科医生了解需要接受手术的儿童在合并石骨症的情况下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术前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腹股沟疝患者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分析疼痛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390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分为慢性疼痛组和非慢性疼痛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采用R4.2.3软件包和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390例腹股沟疝患者发生术后慢性疼痛73例,发生率为18.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次腹股沟疝手术、疝环缺损直径≤37.5px、嵌顿、使用修补材料和术后切口感染为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P<0.05)。基于以上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51(95%置信区间:0.612~0.753),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 2=5.572, P=0.473,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 结论: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较普遍,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制订护理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凝治疗患者嵌顿性腹股沟疝急诊手术术式选择及其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嵌顿疝患者行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效果及术后复发、引发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腹股沟嵌顿疝患者行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效果及术后复发、引发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均采取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分别以术后复发、慢性疼痛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腹股沟嵌顿疝患者术后复发与发行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1%(7/92),皮下血肿4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出血1例,迟发性肠穿孔1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随访,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6.30%(15/92),其中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7例,重度疼痛3例.术后复发率为10.87%(10/92);慢性疼痛组与非慢性疼痛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疝解剖分类、病变位置、术后引流、补片类型、急诊手术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疼痛组与非慢性疼痛组BMI、手术次数、术中神经保护、术前术区疼痛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年龄、合并冠心病、手术次数、术中神经保护、病变位置、术后引流、补片类型、术前术区疼痛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性别、BMI、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疝解剖分类、急诊手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BMI、并糖尿病、高血压、疝解剖分类为腹股沟嵌顿疝行腹股沟针法疝环闭合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手术次数、术前术区疼痛为腹股沟嵌顿疝行腹股沟针法疝环闭合术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神经保护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但术后依然有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慢性疼痛情况,其中BMI、并糖尿病、高血压、疝解剖分类为术后复发危险因素.BMI、手术次数、术前术区疼痛为术后慢性疼痛危险因素,术中神经保护为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发生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手术是儿童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单侧腹股沟疝手术后发生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MCIH)的概率为2.4%~29.0%,因此一些外科医生建议将对侧未闭的鞘状突进行预防性修复,不仅避免嵌顿疝的发生,同时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以及二次住院的费用;但是有学者认为,需要4~21次不必要的手术才能预防1次对侧腹股沟疝的发生,这将存在过度医疗,同时增加术中睾丸和输精管相关副损伤的危险.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发生MCIH的影响因素,为单侧腹股沟疝儿童术后MCIH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102例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出现MCIH患者共14例(13.7%).MCIH组和非MCIH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是否为低体质量儿、是否为早产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IH首发年龄的截断值为3.5岁.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发病年龄≤3岁(OR=10.382,95%CI=1.591~67.736,P=0.014)及出生时低体质量(OR=16.480,95%CI=2.714~100.056,P=0.002)是发生MCI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出生时低体质量是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MCI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出生时低体质量,手术方式应选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以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鞘状突未闭,对于未闭的鞘状突进行预防性的结扎,预防MCIH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