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高原藏族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川西高原藏族家庭及其个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并探讨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3月至5月纳入川西高原地区50户藏族家庭,共计155名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纳入对象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资料,并以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50户藏族家庭中,个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10%(73/155);9名未成年人中有2例感染,成年人感染率为48.63%(71/146),18~40岁的感染率为55.00%(11/20)。家庭感染率为80.00%(40/50),其中16.00%(8/50)的家庭中所有成员均感染。50户家庭共有59对夫妇,其中14对(23.73%)同时感染,27对(45.76%)仅一方感染。6户家庭有未成年人,其中2户存在儿童感染。家庭人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比值比( OR)=3.038,95%可信区间( CI)1.043~10.491, P=0.042]。 结论:川西高原藏族家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家庭人数越多,家庭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2022年川渝地区肺结核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川渝地区2018-2022年肺结核空间分布特征,探索聚集区域,为川渝地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四川省和重庆市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应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热点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川渝地区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5.71/10万和65.01/10万,年递降率分别为3.00%和8.37%.川渝两地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5.91%和55.58%.报告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01),且均在15~25岁、65~80岁呈现两个报告高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川渝地区肺结核疫情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P<0.001),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川渝地区肺结核呈高-高聚集、低-低值聚集及高-低聚集模式.重庆市渝东南片区为高-高聚集区域,高-高聚集区整体呈现逐年变少的趋势.四川省川西地区为高-低聚集区,高-低聚集区整体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川渝地区接壤区域为低-低聚集区.热点分析显示,四川省川西地区为热点区域,热点区域逐年增多.重庆市渝东南片区为"热点"区域,热点区域逐年减少.结论 川渝地区肺结核疫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发区域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州、阿坝州等川西地区和重庆市彭水县等渝东南片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低发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群落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但对该区域森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以及多样性相关研究较少.收集和整理了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乔木植物及其科属特征,并分析主要优势物种的生态位特征以及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采用"Levins"方法计算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随后,使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Association coefficient联结系数和Ochiai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种间联结性;最后,使用方差分解方法计算了每个环境因素对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森林群落共有植物42科71属119种,物种组成主要以松科(17种)、杜鹃花科(10种)、桦木科(9种)、无患子科(8种)和樟科(6种)为主;(2)该地区所有种植物生态位重叠值较低(平均值为0.027),并且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数最多,说明森林群落整体竞争较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态位宽度值由高到低的物种依次为:冷杉、杜鹃、云南铁杉、川西云杉、落叶松、黄背栎、高山栎、花楸、石栎和云南松,这10种植物在森林群落占据优势地位;(4)种间关联结果显示方差比率大于1,说明森林群落中物种间存在较强的正关联,群落内各个物种占据的不同生态位,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5)年均温和坡向被认为是影响该地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关键的两个环境因子;(6)森林群落在年均温为7-11℃的地区和半阳坡的地形中,群落植物多样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唐古特大黄潜在地理分布及生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唐古特大黄的适宜生境状况并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区.方法: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调研数据以及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中获取的55个唐古特大黄相关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预测唐古特大黄在中国境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及生境特征.结果:唐古特大黄适宜分布区主要位于川西高原地区、甘南高原地区、青海东部地区以及西藏东部地区,其中最适宜分布区为青海东部地区、川西高原地区和甘南高原地区;海拔、植被类型、6月均温、4月平均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唐古特大黄潜在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且不同分布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研究成果为后续唐古特大黄生态敏感性研究和生产区划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川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实现往往会因为生态保护或人类福祉之间可能存在的权衡关系而受到阻碍.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策中能够避免各方利益的冲突,促进SDGs的实现.然而,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ESs对SDGs的贡献分析仍然不足.以川西地区为研究区,对2000-2020年11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和定量指标法估算了碳固存、土壤保持和食物生产三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并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ESs对SDGs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可持续发展目标水平整体提升,但SDG1(无贫穷)和SDG3(良好健康和人类福祉)表现较差,分值低于5分.从空间上看,与环境相关的SDGs在川西北高原表现更好,与社会经济相关的SDGs在川西东部和川西南山地地区表现更好.(2)川西地区碳固存和食物生产服务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土壤保持服务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分别增长了0.23×108t、8.93×105t和1.23×108t.(3)与土壤保持和食物生产相比,碳固存对SDGs表现出更强烈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县域碳固存对本县域和邻近县域的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SDG1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SDG2(零饥饿)呈现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联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整合生态系统服务与驱动因素阈值效应的生态安全分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对区域土壤保持、产水、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粮食供应四类服务供给量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在对三类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剖析的同时,重点探讨主要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间的约束关系,识别临界阈值,进而明确区域生态安全分区及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呈上升趋势,体现了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追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最大化输出的过程中,造成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增强.因此,有必要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权衡/协同关系同时纳入生态安全分区中.(2)空间上,三类指数的低值区高度重合,均位于川西高原;但高值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供给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西南角,而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部.(3)自然-社会条件、植被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三者与综合指数间呈倒"U"型约束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且随时间推移,自然-社会条件和植被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的约束效应略有收紧.(4)研究区以相对修复区为主,其次是重点修复区和相对安全区,生态安全区面积最小.未来可以对不同分区上的限制因素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最大和关系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四川省精神卫生资源状况及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了解四川省精神卫生资源状况,对抽样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机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频数/均值描述全省精神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参考Donabedian模型筛选实有床位数、卫技人员占比以及医床比等12 个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抽样机构进行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结果:2020 年全省共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328 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142 家,综合医院精神科144个;精神科实有床位数80380 张,床位密度为96.07/10 万人;精神卫生执业(助理)医师 3222 人,医师密度为3.85/10 万人,精神科注册护士10716 人,护士密度为 12.81/10 万人;川西北经济区精神卫生资源落后较大.市州级权重前3 个指标为医院总收入>医床比>医生理论知识知晓率,区县级权重前 3 个指标为医院总收入>年出院人次>医院总支出;市州级医疗服务能力排在前3 位的为A1>A3>A2,区县级排前3 位的是H1>H4>H18.结论:四川省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仍不均匀;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仍与所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紧密;需加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床位数、人才配置等基础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精神疾病就医意识,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蝉科昆虫区系及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各亚区的物种多样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四川盆地西部和横断山南部为多样性中心.在南段的各亚区中,西南亚区Ⅰ(XNⅠ)和华中亚区Ⅰ(HZⅠ)区系相似性最高,华中亚区Ⅱ(HZⅡ)和西南亚区Ⅳ(XNⅣ)区系相似性最高,它们分别聚合后再与"西南亚区Ⅱ+西南亚区Ⅲ(XNⅡ+XNⅢ)"聚合,最后与滇西的华南亚区(HN)聚合,表明滇西的华南亚区(HN)及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带(XNⅡ、XNⅢ)区系相对独特.蝉科同一类群的不同物种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分别向"低山-峡谷-丘陵"生境和"亚高山-高山"生境发展."低山-峡谷-丘陵"分布的适热物种分布区比较广泛,均在相邻的东部、南部地区有所分布;"亚高山-高山"的适冷种类则多局限分布于高海拔地带(许多都是特有种),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基本都呈现为小范围的斑块或点状分布,即"天空岛"分布格局.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南段的高大山体、相关地带的急剧下降地形及气候差异等对蝉科物种的扩散和分布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动物地理区划及生物多样性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胃蛋白酶原参考区间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参考区间,同时与同地区健康汉族人群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三六三医院体检结果正常的515名健康藏族成人和504名健康汉族成人,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其血清中PGⅠ、PGⅡ的水平,计算比值PGR.统计分析健康藏族成人PGⅠ、PGⅡ、PGR各参数的参考区间,并与健康汉族成人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515名健康藏族成人血清PGⅠ、PGⅡ和PGR均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区间.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PGⅠ参考区间为47.68~283.8μg/L、PGⅡ参考区间为3.4~42.1μg/L、PGR参考区间为≥5.23.藏族与汉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的参考范围与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相差较大.未发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和年龄差异(P>0.05).结论 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同地区汉族人群存在差异,同时参考区间与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但未发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实验室宜针对该类人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为临床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RUSLE模型的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时空演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把握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演变趋势,可以为四川省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本文以降雨数据、高程数据、土壤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土壤侵蚀RUSLE模型,选取降雨、土壤、地形、植被覆盖 4 个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对四川省 2005-2018 年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空间分布上,不敏感、轻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北部、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和川东北.时空变化上,2005-2018 年期间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呈增强的趋势.不敏感区域面积减少 26%,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 17.51%,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不敏感区域的转变,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 8.08%,增加面积来源于轻度敏感区域的转变,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 2.67%,主要来源于中度敏感区域的转变,转变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北部、成都平原以及川西南山地的大部分区域,该变化主要由植被覆盖因子和降雨侵蚀力因子综合影响所致.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中,植被覆盖因子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最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可以为四川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理论依据与价值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