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黄的HPLC指纹图谱及禁用农药的残留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不同种大黄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和禁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并综合评价其药材质量.方法 收集 3种大黄共 20 批,采用HPLC法进行分析,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 35℃;检测波长 254 nm;流速1.0 ml/min;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直接提取法,并建立HPLC-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不同来源、产地大黄的 33种禁用农药进行检测.结果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 3种来源大黄的指纹图谱与其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5,聚类分析将 20批大黄样品分为 3类.不同产地的大黄样品均未检出 33种禁用农药.结论 3种大黄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禁用农残的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准确,可以为大黄的质量控制评价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唐古特大黄潜在地理分布及生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唐古特大黄的适宜生境状况并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区.方法: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调研数据以及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中获取的55个唐古特大黄相关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预测唐古特大黄在中国境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及生境特征.结果:唐古特大黄适宜分布区主要位于川西高原地区、甘南高原地区、青海东部地区以及西藏东部地区,其中最适宜分布区为青海东部地区、川西高原地区和甘南高原地区;海拔、植被类型、6月均温、4月平均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唐古特大黄潜在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且不同分布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研究成果为后续唐古特大黄生态敏感性研究和生产区划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拟靶向代谢组学的3种基原大黄的差异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大黄是典型的多基原大宗中药材,研究不同基原大黄药效成分含量和比例的差异,以期实现对不同基原大黄药材质量的精准评价,为大黄在临床上的精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相同生长年限(四年生)的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为材料,采用拟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测定 3 种基原大黄中蒽醌、蒽酮及鞣质类共计 220 个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差异成分进行筛选.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大黄样品按照基原明显聚为3 类.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最终筛选出 117 种差异成分,其中包括:游离蒽醌类 8 种,结合蒽醌类 18 种,蒽酮类 80 种,鞣质类 11 种.综合比较,28 种成分在唐古特大黄中含量较高,主要为番泻苷类、结合蒽醌类和原花青素类化合物;35 种成分在药用大黄中含量较高,主要为游离蒽醌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54 种成分在掌叶大黄中含量较高,主要为二蒽酮类化合物,但其结构暂不能确定.通过对 3 种基原大黄差异成分的分析,根据差异成分在 3 种基原大黄中的含量分布情况可推测出:唐古特大黄的泻下攻积之力最强,药用大黄的清热泻火功效最强,且两者的逐瘀通经功效强于掌叶大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不同品种大黄降尿酸、抗炎和泻下作用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大黄降尿酸、抗炎和泻下的作用.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Wistar大鼠90只,通过次黄嘌呤及氧嗪酸钾建立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应用角叉菜胶建立足肿胀模型和复方地芬诺酯建立便秘模型,给予药用、掌叶及唐古特大黄高(5 g/kg)、低剂量(1.25 g/kg)水提物,实验另设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通过检测给药前后大鼠血液中尿酸值考察降尿酸作用,通过大鼠足肿胀度和足组织液总蛋白含量考察抗炎作用,通过6 h内首次黑便时间、总黑便次数和大鼠结肠内Na+-K+-ATP酶活力含量考察泻下作用.结果:大黄具有降尿酸作用,其效果依次为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和唐古特大黄,3种大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大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效果依次为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3种大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其效果依次为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3种大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大黄水提取物有较强的降尿酸、抗炎和泻下作用,不同品种之间药理作用存在一定差别,临床应区别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辨状论质"理论对唐古特大黄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探索唐古特大黄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为唐古特大黄的"辨状论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质构仪、分光测色仪和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唐古特大黄根和根状茎的 4 项外观性状指标,以及 15 个药效成分指标,并将外观性状指标与药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外观性状与药效成分含量相关性趋势在根和根状茎中基本一致.整体来看,根和根状茎的粗度和硬度越大、颜色偏橙色且暗[明度值(L*)小,红色值(a*)、黄色值(b*)大]、苦味越小,药材中的没食子酸、番泻苷A、番泻苷B、大黄酸、大黄素及总蒽醌含量越高.不同的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均在颜色偏橙色(a*、b*大)的根中含量较高,大黄酚在颜色偏黄色(a*小、b*大)的根状茎中含量较高,大黄素甲醚在颜色偏褐色(a*、b*小)的根状茎中有较高含量.结论:唐古特大黄外观性状指标(粗度、硬度、颜色、苦味大小)可作为"辨状论质"判断大黄质量的依据,且传统认为的根茎粗大、质坚实、颜色棕红或黄色为佳可以在根和根状茎的内在质量中得到体现,但传统认为的"味苦为佳"未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唐古特大黄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炎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唐古特大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与体外抗炎作用的相关性,为揭示其抗炎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建立唐古特大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制备炎性细胞模型,通过检测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分泌情况,考察唐古特大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谱效关系.结果 PLSR结果表明,30个特征峰中有7个峰与抗炎率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0),23个色谱峰与抗炎率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0),其中1、11、27(大黄酸)、12、28(大黄素)、10、14、23(芦荟大黄素)、22、30号峰(大黄素甲醚)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结论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对唐古特大黄抗炎药效的贡献最大.初步表明唐古特大黄的抗炎药效物质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部位,抗炎作用是这些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唐古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建立唐古特大黄和熟唐古特大黄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炮制前后的饮片标准汤剂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唐古特大黄和熟唐古特大黄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明确唐古特大黄与熟唐古特大黄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并对差异成分色谱峰的平均峰面积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唐古特大黄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有18个共有峰,而熟唐古特大黄有17个共有峰,各批次的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70.聚类分析能将两者进行区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230%.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11个化学成分是引起两者差异的关键性成分,唐古特大黄炮制成熟唐古特大黄后,11个差异性化学成分的平均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 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重现性,可用于评价唐古特大黄与熟唐古特大黄的质量差异,对其质量控制及整体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中14种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番泻苷A、番泻苷B、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异莲花掌苷、44’-羟基苯基-2-丁酮、莲花掌苷、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桂皮酰基-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采用0.05%的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8 nm.结果表明在线性范围内14个成分线性良好(r >0.999 9);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1%;平均回收率在91.80%~104.1%.同时,对收集到的10个掌叶大黄和10个唐古特大黄合格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掌叶大黄中含量比较高的成分是芦荟大黄素,唐古特大黄中含量比较高的是4-4'-羟基苯基-2-丁酮,各样品中所有化合物的含量差异都比较大.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能同时测定大黄中14个成分的含量,为大黄药材多成分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栽培唐古特大黄中多糖和蒽醌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青海省3个不同地区栽培的唐古特大黄药材为实验材料,测定根中大黄多糖和蒽醌含量,比较多糖和蒽醌含量年际和月际的变化特征.方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硫酸比色法,对照品为0.1020 mg·mL-1 D-无水葡萄糖标准溶液,5%苯酚溶液显色,490 nm波长处紫外分光光度仪下测定吸收度.测定蒽醌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结果:(1)湟中县群加乡、湟源县东峡乡2~9年生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M”型的变化趋势,西宁市廿里铺镇3~7年生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2)5年生的湟中县群加乡、西宁市廿里铺镇、湟源县东峡乡栽培唐古特大黄5~11月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W”型的变化趋势;(3)湟中县群加乡、湟源县东峡乡2~9年生的大黄蒽醌含量呈现出“N”型的变化趋势,西宁市廿里铺镇3~7年生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倒“V”型的变化趋势;(4)5年生的湟中县群加乡、西宁市廿里铺镇、湟源县东峡乡栽培唐古特大黄5~11月的大黄蒽醌含量呈现出三峰变化趋势.结论:地理位置及生境条件(土壤有机质、海拔、经纬度)不同的种植地,唐古特大黄药材多糖和蒽醌含量随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期节律波动(包含生长期和繁殖期的年际变化和5~11月的月际变化),且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动态变化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遗传和环境对唐古特大黄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采自青海省6个唐古特大黄种源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四川若尔盖、甘肃宕昌和河北沽源3个试验点布置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功效成分含量.探讨遗传与环境及互作效应对唐古特大黄游离蒽醌类、结合蒽醌类、酚酸类和二蒽酮苷类4类功效组分(包含14种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大黄人工栽培中优质产地和种源选择提供依据.多点种源试验结果表明遗传和环境对唐古特大黄各功效成分含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酚酸类成分含量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他3类成分含量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提示优质唐古特大黄的栽培应优先考虑环境,再选择种源.四川产地环境可能有利于唐古特大黄结合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积累,甘肃产地种植环境可能有利于游离蒽醌类、酚酸类和二蒽酮苷类成分含量的积累.根据功效组分含量和比例初步推断,种源T4可作为潜在的清热解毒和逐瘀通经专用药材的种质,种源T3和T6可作为潜在的泻下攻积专用药材的种质,该研究结果对大黄精准药材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