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7岁4月龄患儿因“间断发热1年7月余,活动后气促、发绀2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淋巴结及肝脾肿大。EB抗体异常、血浆及全血EB病毒DNA升高、颈部淋巴结活检示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PAH)。予左旋培门冬酰胺酶+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后肺动脉压力降低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4 d PAH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0个月,病情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主要治疗方式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亚型。近年,ENKTCL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具有侵袭性强、临床进展快、患者预后差等特点,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ENKTCL对放疗敏感,早期以放疗和综合治疗为主,晚期以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为ENKT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笔者拟就ENKTCL的联合化疗、综合治疗、放疗、HSCT等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ENKTCL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ENKTL患者资料。采用Contal-O'Quigley变点法计算ALC预测ENKTL预后最佳临界值,依此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Contal-O'Quigley变点法确定ALC预测ENKTL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5×10 9/L,按此值将患者分为ALC>1.5×10 9/L组(98例)和ALC≤1.5×10 9/L组(86例)。与ALC≤1.5×10 9/L组比较,ALC>1.5×10 9/L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45 U/L、韩国预后指数(KPI)评分2~4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5分患者比例低,血红蛋白>120 g/L患者比例高(均 P<0.05)。ALC>1.5×10 9/L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均优于ALC≤1.5×10 9/L组(3年OS率:65.7%比45.4%,5年OS率:61.0%比36.6%;3年PFS率:61.7%比41.0%,5年PFS率:51.9%比32.2%;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ALC、是否放疗及是否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是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其中对于OS,ALC>1.5×10 9/L与≤1.5×10 9/L相比的 RR为0.634(95% CI 0.398~1.008, P=0.050),对于PFS, RR为0.625(95% CI 0.406~0.962, P=0.033)。 结论:高ALC的ENKTL患者预后较好,ALC可能是ENKTL的一种强有力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培门冬酶在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培门冬酶是大肠杆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与聚乙二醇(PEG)及磷脂双分子层连接形成的一种长效门冬酰胺酶。相比左旋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半衰期更长,免疫原性更低。200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培门冬酶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一线治疗。培门冬酶自上市以来,在儿童和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中均广泛使用。为指导临床规范化应用培门冬酶,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讨论了培门冬酶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形成了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对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例ANKL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以乏力伴全身皮肤瘀斑为首发症状,结合临床、骨髓象和免疫表型结果,确诊为ANKL合并HPS。首次给予VEAP(长春新碱+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泼尼松)方案化疗,后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及VELP(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治疗,效果较好。后续建议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ANK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对于起病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合并HPS的患者,应及时行骨髓穿刺和免疫分型进行鉴别诊断,并积极诱导化疗,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1所医疗中心确诊的656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460例)和验证集(196例)两个队列,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34,57)岁,男456例(69.5%),鼻部受累561例(85.5%)。203例(30.9%)患者采用了以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接受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优于接受SMILE(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依托泊苷)方案的患者(85.9%对63.8%, 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CA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ECOG PS)评分、HGB、EB病毒DNA是ENKT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P值均<0.05)。基于本研究筛选出的预后因素的预测性能优于国际预后指数、韩国预后指数和自然杀伤淋巴瘤预后指数。 结论:性别、CA分期、ECOG PS评分、HGB和EB病毒DNA是接受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ENKT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与长春新碱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急性继发性青光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6岁男童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VDLD化疗方案(地塞米松0.75 mg/d口服,1~7 d;长春新碱1.45 mg静脉注射,第7、15、22、29天;柔红霉素29 mg静脉滴注,第8、15天;左旋门冬酰胺酶4 850 U肌内注射,第8、11、14、17、20、23、26、29天)。口服地塞米松第7天同时静脉注射长春新碱1.45 mg,约7 h后,患儿出现双眼胀痛、视物模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双眼眼压测量结果示左眼62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61 mmHg。诊断为双眼急性继发性青光眼,考虑与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有关。中止该方案化疗,给予降眼压及青光眼常规治疗,1周后患儿眼压恢复正常。此后改变化疗方案,患儿未再出现青光眼的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服营养补充对改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营养状况的作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化疗时营养状况的改变,评估添加高蛋白、高中链甘油三酯(MCT)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作为口服营养补充对改善其营养状况及临床结局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ALL并使用含L-Asp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的患儿共121例,其中63例为对照组,58例为干预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在使用L-Asp化疗期间使用常规低脂饮食,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高蛋白、高MCT的FSMP,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热卡摄入,其中1/4热卡由FSMP提供。记录两组1周饮食并进行膳食分析,计算平均热卡及营养素摄入情况,并计算其占指南建议值的百分比。记录入院、出院时患儿体重和白蛋白变化并进行人体成分测定,分析患儿营养状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 结果:ALL患儿使用L-Asp化疗期间摄入均低于指南建议值,其中对照组热卡摄入和营养素摄入均显著低于干预组;化疗期结束时,体脂肪较入院时显著增加,肌肉量显著减少,去脂体重显著减少。上臂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显著减少。出院体重-入院体重:在使用L-ASP化疗期间的体重变化与热卡摄入比较(spearman值0.419, P=0.009;与蛋白质摄入比较spearman值0.395, P=0.014;与碳水化合物摄入比较spearman值0.473, P=0.003,均呈显著正相关。两组患儿体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在出院时均有下降,其中体重和白蛋白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LL患儿化疗期间均有不同程度体重丢失和蛋白水平下降,其状态与营养摄入情况密切相关。口服营养补充是营养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适当添加高蛋白、高MCT的FSMP有助于缓解ALL患儿的体重丢失及白蛋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培门冬酶致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接受培门冬酶(PEG-Asp)治疗期间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6月2日,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PEG-Asp治疗期间发生CVST的23岁男性T-ALL/LB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全身增强CT等检查。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方案断定。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1年7月24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此外,以"门冬酰胺酶""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asparaginase""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lymphohematopoietic system""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接受门冬酰胺酶(Asp)治疗后发生CVST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0月20日。总结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Asp治疗期间发生CVST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及防治等资料。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于2020年6月2日因"咳嗽、吞咽困难2个月,加重伴胸痛3 d"入院。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血常规、全身增强CT检查等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T-ALL/LBL,于第1、5疗程分别接受PVAP(泼尼松+长春新碱+表柔比星+PEG-As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和PVA+L(地塞米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PEG-Asp)方案巩固治疗。患者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骨髓完全缓解(CR),胸部压迫症状缓解、出院。②出院后第3天,患者因"持续头痛3 d伴抽搐3次"再次入院。其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3.03×10 9/L、102 g/L、44×10 9/L和85%;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示,纤维蛋白原(Fib)值、D二聚体(D-D)值、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Ⅲ活动度、血浆蛋白S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蛋白C活性分别为1.4 g/L、0.51 μg/mL、12.9 s、1.17、16.1 s、25%、49.8%、27%和31%;血栓弹力图结果示,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α、血栓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分别为3.9 min、11.7 min、34.0°、20.6 mm和-9.636。头颅增强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检查结果示,双侧额部脑外弧形异常强化,考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梗死。③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患者被诊断为CVST,遂采取甘露醇降压、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阿糖胞苷+地塞米松+甲氨蝶呤方案鞘内注射预防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治疗期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1 150 mL。治疗后患者头痛缓解,无抽搐后出院。随访7个月,患者病情稳定。④文献复习: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6篇,共纳入8例接受Asp治疗后均出现CVST的患者。对其进一步治疗中,单独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为1例,PEG-Asp为6例,2种制剂均应用为1例;4例发病时AT-Ⅲ活性偏低,8例患者发病后均接受凝血因子抗凝治疗,5例患者一般状况良好,2例血栓仍存在,继续接受抗凝治疗,1例因并发症停用抗凝治疗。 结论:T-ALL/LBL患者接受PEG-Asp治疗存在并发CVST风险,应充分评估高危因素,加强院内、外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积极预防CVST,并尽早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药源性糖尿病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门冬酰胺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联合化疗期间药源性糖尿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诸城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ALL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使用的门冬酰胺酶不同分为左旋门冬酰胺酶组67例、培门冬酶组3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学、临床指标以及化疗后缓解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治疗期间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化疗患儿在化疗后的随机血糖( t=2.515, P=0.014)、白蛋白( t=2.407, P=0.018)和血清C肽( t=2.030, P=0.045)、是否发生糖尿病( t=5.380,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化疗期间,药源性糖尿病在诱导缓解期发生率最高。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发生率(31.3%,21/67)较培门冬酶组(12.1%,4/33)高(χ 2=4.357, P=0.037)。年龄(χ 2=7.748, P=0.005)、危险分层(χ 2=10.500, P=0.0.005)和化疗药物种类(χ 2=7.752, P=0.005)是影响ALL患儿化疗期间发生药源性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越大化疗期间糖尿病发生风险越大,培门冬酶组药源性糖尿病发生风险是左旋门冬酰胺酶组的0.107倍,高危患儿药源性糖尿病发生风险是低危患儿的9.916倍。 结论:ALL患儿使用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药源性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化疗早期,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发生药源性糖尿病的风险较使用培门冬酶的高。临床上使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ALL患儿,可有效减少化疗期间药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