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站式杂交技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一站式杂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患者23例和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3例,其中杂交组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以左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搭桥,术毕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治疗"罪犯"血管,另外23例患者行常规胸骨正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患者死亡.杂交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杂交组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较常规组少(P<0.05);杂交组术中出血量、24 h引流量及血肌钙蛋白量较常规组少(P<0.05);杂交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引流管保留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结论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较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2年 6 月至2014年 12 月前降支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9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59.6(44~68)岁.所有患者均游离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其中 1 例因术中探查见第一对角支近端明显粥样斑块且对角支粗大,遂向上延长切口,全胸骨打开,游离大隐静脉行对角支搭桥,近端吻合于升主动脉,术后 1、3、6、12 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其中 1 例术中转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其余 18 例手术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无乳内动脉损伤、无吻合口漏血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无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术后住院 4~ 6 d,监护室入住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常规开胸手术明显降低,术后随访期间无心绞痛复发病例.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较小,安全可靠;而且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及可灵活应变的小切口微创手术,尤其适合于初学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5~7月我科共实施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60.9 (45~71) 岁,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14例,其中包含左主干病变3例.结果 全组18例患者无术中及术后死亡,手术时间195~360 (271.0±32.0) min,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辅助2例,均于术后第2 d拔除,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经清创后痊愈,术后平均出血量为80~950 (270.5±209.7) ml,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无输血,搭桥总数61支,平均搭桥根数 (3.4±0.6) 支,其中乳内动脉桥11支,大隐静脉桥50支,前降支搭桥总数18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桥11支,静脉桥7支,对角支搭桥10支,钝缘支搭桥18支,左室后支搭桥1支,后降支搭桥12支,右冠状动脉主干搭桥2支,ICU住院时间9~19 (13.2±2.7) h,呼吸机使用时间6~17 (10.8±2.9) h,术后连续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及肌钙蛋白I (CTnI) 变化,术后第1 d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K-MB 8.8 (3.1~28.6) U/L,CTnI 1.5 (0.16~4.56) ng/dl;术后第5 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CK-MB 1.6 (0.6~3.3) U/L,CTnI 0.2 (0.08~0.57) ng/d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7 (5.8±0.8) d.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行、安全,同时切口美观、胸骨稳定性好、术后并发症少、易于掌握,并能在微创伤不借助特殊器械的情况下完全再血管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循环搭桥术与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冠心病治疗采用体外循环搭桥术与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搭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16.12±1.25)d、(2.82 ±0.21)d、(11.02±0.28)h,均短于对照组[(25.62±2.16)d、(5.19±0.56)d、(20.96±1.56)h],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肺部感染、二次开胸止血、脑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低心排、心律失常患者分别有2例、0例、2例、1例、1例、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3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257,P<0.05).结论 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治疗冠心病与体外循环搭桥术比较,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更好,可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使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36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搭桥2~4根,手术时间145~326 min,术中出血量300~850 ml,术后引流量200~100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36 h.40例均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其中采用小腿部位大隐静脉36例,大腿部位大隐静脉4例.本组2例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行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枚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胸腺小动脉出血,经二次开胸后止血;1例术后下肢切口愈合不良,清创后痊愈;5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3例术后行二次气管插管.随访1年,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显示,左侧乳内动脉弥漫严重狭窄1例;静脉桥血管闭塞6根,其中静脉桥-回旋支3根,静脉桥-后降支2根,静脉桥-对角支1根;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为90.41%(66/73).结论 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可以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静脉桥血管通畅率,且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1.17% (1/85) vs.3.52% (3/85)]、二次手术率[2.34% (2/85) vs.3.52% (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 (4/85) vs.3.52% (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 vs.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 min vs.(246.8±56.9) min,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 hvs.(29.6±15.9) 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 hvs.(51.5±48.3) h]及住院时间[(18.3±3.2)d vs.(25.7±4.2)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 vs.3.61%(3/83),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入路选择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左胸切口组(41例)与正中切口组(41例),左胸切口组采用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治疗,正中切口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ICU病房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并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1年对比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左胸切口组的手术时间、ICU病房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1年,左胸切口组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LVEDD、LVEF均明显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左胸切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正中切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9%,左胸切口组明显低于正中切口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中切口入路比较,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的各项手术指标更理想,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左胸小切口多支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4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支动脉桥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该技术推广提供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64例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0例,年龄36 ~ 77 (61.1±8.7)岁.经第5肋间长5~8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4(2.3±0.5)支,其中45例患者移植2支,17例移植3支,2例移植4支;手术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杂交治疗3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免于发生MACCE率.结果 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再次手术2例(均为术后胸腔出血).术后30d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2%,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2%.随访12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失访率7.8% (5/64).36个月免于MACCE发生率为84.9% (95%CI 79.5% ~ 90.3%).结论 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及全动脉化搭桥,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机器人辅助双侧乳内动脉获取微创小切口五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介绍机器人辅助双侧乳内动脉获取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行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5支搭桥手术的方法及初步经验.方法 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经右侧第2肋间打孔将原位右乳内动脉拉出胸腔外.经左胸外侧小切口,截取右乳内动脉远端部分与左乳内动脉构建Y型桥,将大隐静脉与原位右乳内动脉端端吻合构建复合桥并回纳入胸腔内.非体外循环下使用心表稳定器,分别将左乳内动脉Y型桥与前降支及对角支行端侧吻合,将右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与钝圆支、左室后支及后降支行序贯吻合完成手术.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循环辅助.左乳内动脉Y型复合桥血流量24 mL/min,右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血流量30 mL/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5h,住ICU时间62 h,围术期心肌酶一过性增高.术后冠状动脉造影(CTA)显示桥血管均通畅,心脏超声提示心功能正常,术后7d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机器人辅助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5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行,可实现完全血运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左胸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创伤反应、凝血功能、疼痛介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左胸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效果及对创伤反应、凝血功能、疼痛介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105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小切口组(53例)与常规组(52例).小切口组行左胸小切口手术,常规组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比较两组围术期手术有关指标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创伤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疼痛介质[P物质(SP)、神经肽Y(NPY)]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1年预后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24 h引流量低于常规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第1天、第3天血清Cor、NE、CRP、IL-6、SP、NPY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第1天、第3天APTT、D-D水平较常规组降低,FIB水平较常规组升高(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常规组的21.15%(P<0.05);两组术后1年心绞痛、桥血管闭塞、死亡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胸小切口应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可减轻手术创伤反应,减少疼痛介质分泌,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并发症,且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