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0例,年龄60~7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 n=30)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 n=20)。T组在超声引导下于T 4,5间隙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2 min后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依据冠状动脉解剖将桥血管划分为4部分: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动脉桥);中间支或第1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于桥血管移植结束后,测量其血流量,计算搏动指数。分别于置入漂浮导管即刻(T 1)、锯开胸骨即刻(T 2)、全部桥血管吻合完毕(T 3)和出室前5 min(T 4)时,记录CVP、平均肺动脉压、心排量、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与G组比较,T组T 3和T 4时CVP、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降低,心排量升高,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血流量增加,搏动指数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改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的通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吲哚布芬组患者术后接受吲哚布芬及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及术后1年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结果:吲哚布芬组76例,男性57例(75.0%),年龄(60.3±6.6)岁;阿司匹林组76例,男性62例(81.6%),年龄(59.7±7.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随访期间失访3例,吲哚布芬组完成随访的有74例,阿司匹林组75例。吲哚布芬组共移植268条桥血管,阿司匹林组共移植272条。术后1年,吲哚布芬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5%(189/200)和97.1%(66/68),阿司匹林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3%(189/207)和96.9%(63/65);两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0.345, P>0.05)。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5.4%(4/74)和6.7%(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 P>0.05)。吲哚布芬组术后1年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3/74),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3.3%(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47, P<0.05)。两组患者FIB、D-D、TM及TAFI水平均低于术前( P<0.05),术前及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疗效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基本相当,且吲哚布芬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可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侧或右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 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 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 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 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同时使用左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的连续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6例,女性149例,年龄(63±10)岁(范围:36~86岁)。有糖尿病史者占40.7%(238/585),多支血管病变者占75.6%(442/585)。2017年1月后的手术患者接受旁路血管的术中即时流量测定。对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手术占81.9%(479/585),1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3例患者同期接受瓣膜手术。远端吻合口(3.6±0.9)个(范围:2~6个),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2.1±0.3)个(范围:2~5个),560例患者桡动脉旁路吻合至钝缘支。靶血管近端狭窄程度均>70%,>90%者占72.5%(424/585)。151例患者术中即时流量测定结果显示,桡动脉旁路流量为(29.8±10.2)ml/min(范围:10~150 ml/min),搏动指数2.5±1.4(范围:0.7~5.0)。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后院内死亡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近5年手术的188例患者中位随访3.2年,非心源性死亡2例,无心肌梗死发生,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病例。结论: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用于CABG安全有效,良好的靶血管选择和术中即时流量测定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旁路通畅率和近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置入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重度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在老年患者冠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CABG术后随访的老年患者30例,同期行冠脉造影(CAG)及CTA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价。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CTA在评价桥血管通畅性的意义进行评估。结果:选择性CAG观察到桥血管共82支。(1)动脉桥31支,包括:原位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27支,原位右乳内动脉(RIMA)→LAD桥1支,主动脉(AO)→LIMA→LAD 1支,以及AO→桡动脉(RA)→右冠状动脉(RCA)桥2支;(2)大隐静脉桥(SVG)51支,包括:AO→SVG→LAD桥9支、AO→SVG→回旋支(LCX)桥20支,以及AO→SVG→RCA桥22支。其中动脉桥通畅28/31支(90.3%),闭塞3支(9.7%)。静脉桥通畅34/51支(66.7%),狭窄11支(21.6%),闭塞6支(11.8%)。CTA观察到桥血管共87支。以选择性CAG结果为标准,CTA评价桥血管的总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分别为95.1%、97.6%、和0.93。通畅血管评价时,CTA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分别为96.8%、95.0%、和0.90,在狭窄病变评价时,分别为81.8%、97.2%、和0.79;闭塞病变评价时为100.0%、98.6%、和0.94。结论:256层CTA桥血管检查可准确评价桥血管状况,具备无创、简便易行、低风险等优势,在老年患者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性评价中推荐优先选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接受不同他汀治疗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的影响,并分析CABG术后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年龄大于18周岁、在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接受CABG术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常规应用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分为瑞舒伐他汀组( n=322)、阿托伐他汀组( n=125)和非他汀组( n=103)。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CABG前后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以及术后AKI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他汀对CABG术患者发生AKI的影响。 结果:与术前相比,550例患者术后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cr升高,Cc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瑞舒伐他汀组术后BU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cr、Ccr无显著变化( P>0.05);阿托伐他汀组术后Sc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BUN、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他汀组术后BUN、Scr升高,Cc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术后BUN、Scr均低于非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Ccr高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瑞舒伐他汀组BUN、Scr和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r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间BUN、Scr、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8.925、22.677、34.426,均 P<0.01)。550例患者中AKI发生率为15.1%(83/550),其中瑞舒伐他汀组9.6%(31/322),阿托伐他汀组16.0%(20/125),非他汀组31.1%(32/103)。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AKI发生率均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8.412、7.282,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 OR=3.555,95% CI:1.959~6.451, P<0.01)、NHYA心功能Ⅲ/Ⅳ( OR=2.438,95% CI:1.187~5.008, P=0.015)、血清肌酐水平升高( OR=1.018,95% CI:1.003~1.032, P=0.016)、术中采用体外循环( OR=2.936,95% CI:1.454~5.927, P=0.003)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常规他汀治疗( OR=0.490,95% CI:0.247~0.974, P=0.042)和血清白蛋白水平( OR=0.920,95% CI:0.856~0.990, P=0.026)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保护因素。 结论:CABG术后发生AKI常见,术前常规应用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以及术前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可以保护肾功能,降低术后AKI发生率,是CABG术后AKI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NHYA心功能Ⅲ/Ⅳ、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术中采用体外循环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能否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改善桥血管流量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20例接受OPCABG择期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left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group, LSGB)分为LSG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LSGB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LSGB, C组患者未接受LSGB;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年龄、BMI、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手术时间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是否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西地兰、艾司洛尔等抗心律失常情况及桥血管的流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LVEF、手术时间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LSGB组比较,C组术中利多卡因、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中胺碘酮、西地兰的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SGB组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大隐静脉-后降支、大隐静脉-回旋支的桥血管流量高于C组( P<0.05),而两组患者大隐静脉-前降支、大隐静脉-对角支、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的桥血管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全麻联合LSGB可以明显减少OPCABG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减慢心率、改善桥血管流量,但对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 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HR=1.125,95 % CI:1.050~1.205, P<0.01)。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