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补中益气汤对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21年4-6月,选取SPF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模型(Model)组、中药(CM)组、西药(WM)组,每组15只。除BC组外均以烟熏法建立肺脾两虚型COPD模型,造模后CM组、WM组分别以加味补中益气汤、合生元灌胃干预,Model组、BC组则以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干预。7 d后收集各组大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对有效序列进行聚类,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用于主坐标分析(PCoA)、物种组成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CM组和WM组以厚壁菌门为主,BC组和Model组以拟杆菌属为主。各组中优势菌群主要为乳杆菌、拟杆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CM组、WM组、BC组群落丰富度指数中Shannon指数分别为(3.65±0.35)、(3.65±0.36)、(3.59±0.20),均高于Mode组的(3.37±0.26)( t=2.49、2.44、2.60,均 P < 0.05),CM组、WM组、BC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CM组、WM组、BC组Sobs指数分别为(458.67±73.11)、(454.80±95.13)、(525.93±101.88),均高于Mode组的(337.40±37.49)( t=5.72、4.45、6.73,均 P < 0.05),且BC组Sobs指数高于WM组,BC组与CM组、WM组与CM组Sob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CoA分析显示,与BC组比较,门水平上Model组放线菌门下降、变形菌门和脱硫菌门上升,属水平上Model组拟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毛螺杆菌属及副拟杆菌属上升,普雷沃菌属、梭菌属、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下降;与WM组相比,CM组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布氏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上升,梭菌属、嗜果胶拟杆菌属、克里斯滕森菌属和毛螺杆菌属下降,各组菌群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COPD模型大鼠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加味补中益气汤可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清学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与分析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清学检测价值.方法:选择 2020年 4月—2023年 2月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 86例布氏杆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 36例患者为关节痛组,非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 50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 2组的血清学指标,判定患者的脊柱关节疼痛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痛组的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血清 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痛组的脊柱关节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86例患者中,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与脊柱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存在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为影响脊柱关节疼痛VAS评分的重要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患者比较常见,多表现为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增高与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降低,加强血清学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对性护理对布氏杆菌病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布氏杆菌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年 8月—2022年 8月在医院接受布氏杆菌病治疗的 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9)与对比组(n=29).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骨关节疼痛、心理状态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高于对比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布氏杆菌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对患者骨关节疼痛、心理状态有着积极影响,患者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肺脾两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基于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肺脾两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特点.方法 Wistar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 15 只.模型组以烟熏法+冰冷番泻叶浸液灌胃法建立肺脾两虚型COPD模型,造模后收集两组大鼠粪便,行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结果 基于操作分类单位(OTU)的韦恩图结果显示,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的 OTU 数量下降;菌群结构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为主,模型组以拟杆菌门为主;属水平上空白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中的乳杆菌数量最多,模型组拟杆菌数量最多,乳杆菌数量较空白对照组下降.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表明两组在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放线菌门下降,变形菌门和脱硫菌门上升;在属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拟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毛螺杆菌属及副拟杆菌属上升,普雷沃氏菌属、梭菌属、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下降.菌群扩增子α多样性分析显示,模型组香农(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实际观测值(sobs)指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肺脾两虚型COPD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发生了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菌群多样性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某市动物防疫机构布鲁氏菌接触及防护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宁夏某市动物防疫机构布鲁氏菌接触及防护现况,探讨该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方法 2016年8~10月对宁夏某市动物防疫机构人员55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布病知晓情况、疫苗污染、暴露方式及防护情况分别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自2015年起,宁夏动物卫生防疫机构工作人员感染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事件时有发生,先后发生3起动物防疫人员布病聚集性疫情.该市动物防疫人员对布病及防控知识知晓率均在8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有边工作边吸烟及吃东西的高风险行为,整体防护用品的使用率均在80%以下.结论 动物防疫人员对布病及防控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工作时普遍存在吸烟、饮食、防护用品使用率低等危险行为.应提高职业人群防护用品的使用范围,制定防疫人员感染控制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棒状杆菌属脑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8岁,厨师,因"步态失衡5 d,发热1 d"于2017年8月10日凌晨入院.患者于5 d前因酗酒,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四肢乏力,步态不稳,伴肢体不自主抖动,当时未予治疗,至入院前1 d发热,体温38.3 ℃,无畏寒、寒战,偶有咳嗽,无咳痰,无腹痛、腹泻,在当地医院就诊,拟"酒精性肝硬化及脑病"转入南昌大学附属感染病医院治疗.既往有饮酒史10余年,近4年饮酒量增加,未婚未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2 ℃,脉搏11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4/67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尚清,计算力、定向力正常,颈项稍抵抗,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可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稍膨,腹壁静脉显露,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缘,墨菲征阴性.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上第6肋间隙,肝区叩击痛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可疑,双下肢轻度水肿.扑翼样震颤阴性.外院CT显示:考虑酒精性肝硬化及脑病;脾脏增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65×109/L,Hb 59.00 g/L,血小板计数42.0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625 4.尿素5.56 mmol/L,肌酐63 μmol/L,钾2.97 mmol/L;钠130.3 mmol/L,氯90.0 mmol/L,钙2.02 mmol/L,镁0.61 mmol/L,磷0.65 mmol/L,C 反应蛋白88.88 mg/L,降钙素原7.03 μg/L,PT A 71%.入院后10 h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四肢不自主抖动,仍高热,体温39.5 ℃,脉搏13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57 mmHg,定向力正常,颈部抵抗,颌胸距4指,布氏、克氏征查体不合作,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巴彬征阳性.当时即行腰椎穿刺,作脑脊液常规检查和培养.脑脊液检查:颜色为淡黄色,混浊度为清亮,有凝块,潘氏试验(+ +),有核细胞计数922×106/L,单叶核细胞比例0.137,多叶核细胞比例0.863,腺苷脱氨酶2.2 U/L,乳酸脱氢酶113 U/L,葡萄糖0.30 mmol/L,氯化物96.7 mmol/L,脑脊液总蛋白433.9 mg/L,脑脊液墨汁染色阴性.考虑细菌性脑膜炎,经血培养后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降颅压,物理降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第2天神志转清,低热,体温37.5 ℃,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60 mmHg,仍有四肢不自主抖动,计算力、定向力正常,颈部稍抵抗,颌胸距1指.抗感染治疗第3天即体温正常,神志清楚,仍有颈部抵抗,颌胸距1指,四肢无不自主抖动,但肌张力仍高,不能站立.脑脊液培养:棒状杆菌属阳性.苯唑西林耐药,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低浓度)、替考拉宁、万古霉素、阿齐霉素、红霉素、左氟沙星、诺氟沙星、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利奈唑胺、氨苄西林/舒巴坦、青霉素均敏感.诊断:棒状杆菌属脑膜炎(脑膜脑炎型).头颅CT提示右侧顶叶局部缺血灶,神经内科会诊意见:右颞顶叶缺血灶,性质待定.建议:降颅内压治疗,甘露醇150 mL/次静脉输液,每8h一次;美罗培南抗感染;护肝治疗;建议头颅MRI加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 RA).必要时给予蚯叶酸胶囊,30万 U,3次/d;营养支持治疗,反复加强锻炼,维生素B12500 μg 肌内注射,1次/d.抗感染治疗1周后,患者颈部无抵抗,病理征阴性,四肢无不自主抖动,肌张力无明显升高,能站立,双下肢不能正常走动.头颅M RI提示:右侧颞顶叶及右侧脑室旁可见多个点片状等长T1长 T2信号影,考虑多发急性脑梗死,MRA 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脑脊液:颜色为无色,混浊度为清亮,凝块无,潘氏试验阴性,有核细胞计数6×106/L,单叶核细胞比例0.98,多叶核细胞比例0.02,腺苷脱氨酶0.9 U/L,乳酸脱氢酶34 U/L,葡萄糖3.00 mmol/L,氯108.7 mmol/L,脑脊液总蛋白75.8 mg/L,唾液酸8.2 mg/L.血糖5.80 mmol/L,C反应蛋白14.1 mg/L,降钙素原0.12 μg/L,提示治疗效果明显,继续抗感染治疗2周,逐渐减少甘露醇用量至停药.治疗2周后,患者四肢无不自主抖动,肌张力正常,能行走,但有左下肢跛行,嘱出院入神经内科治疗.半月后随诊,仍有左下肢跛行,与出院时相比无明显改善,其他无明显异常,嘱其继续神经内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布鲁菌病12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布鲁菌病患儿12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布鲁菌病全年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出现在春季、夏季;农牧区、半农半牧区高发;12岁以下人群发病率高.临床上以发热、关节肿痛、肝脾大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重症者可出现脑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下降86例,淋巴细胞增高61例,血红蛋白降低48例;红细胞沉降率快83例.C反应蛋白增高61例.肝功异常56例.治疗8岁以上患儿采用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8岁以下采用头孢曲松钠+利福平和(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128例中123例经治疗后痊愈,3例并发EB病毒感染,2例合并支原体肺炎.在抗布鲁菌病同时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加用阿昔洛韦和阿奇霉素治疗.结论 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一线临床医师需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做血培养和布鲁菌凝集试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急性布鲁菌病患儿得以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有氧运动与复合多糖干预对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分析有氧运动、复合多糖灌胃、有氧运动与复合多糖联合干预等三种不同方式对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4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大鼠肥胖模型,而后分别采用有氧运动、复合多糖干预、有氧运动与复合多糖联合干预等三种方式对动物进行干预,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内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显著增加,苏黎世杆菌科(Turicibacteraceae)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eterium)、苏黎世杆菌属(Turieibaeter)显著下降(P<0.05,P<0.01);布氏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 bromii)显著增加(P<0.05).②与肥胖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干预使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显著增加(P<0.05),螺杆菌科(Helicobacter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阿克曼氏菌属(Akkemansia)均显著增加(P<0.01),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phila)、粪便普雷沃氏菌(Prevetella copri)数量显著增加(P<0.05).③与肥胖对照组相比,复合多糖干预使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苏黎世杆菌科(Turicibacteraceae)显著增加(P<0.05),脱硫弧菌科(Desulforibrionaceae)、螺杆菌科(Helicobacter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别样棒菌属(Allobaculum)、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显著增加(P<0.01,P<0.05);布氏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 bromii)显著减少(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与复合多糖联合干预使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显著增加(P<0.05).别样棒菌属(Allobacul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菌群中与肥胖直接相关的布氏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 bromii)比例显著增加;有氧运动干预、复合多糖干预与有氧运动及复合多糖联合干预均可优化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干预方式对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0株CRE临床感染特点及blaNDM-1基因检出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临床分离的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菌株blaNDM-1基因型检出情况,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方法 临床分离菌株由美国BD公司生产的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EDTA协同试验筛查金属β-内酰胺酶.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blaNDM-1基因PCR扩增,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DNA测序,所测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结果 (1)菌株分布情况: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共30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6株,占53.3%;阴沟肠杆菌12株,占40.0%;布氏柠檬酸杆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各1株,blaNDM-1基因确证,共有5株为产NDM-1酶菌株,5株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株,阴沟肠杆菌2株,布氏柠檬酸杆菌l株,这些细菌来自不同的科室,但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15/30,50.0%),神经内科重症病房(8/30,26.7%).标本主要来源于痰(20/30,66.7%),其次为尿液(5/30,16.7%),血液4株(13.3%),引流液1株(3.3%).5株产NDM-1酶菌株分离自4例患者,3株分离自患者尿液标本,2株分离自患者痰标本;感染患者平均年龄为73岁,平均住院时间10个月,2例死亡.(2)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0株CR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86.7%,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均为100%;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76.7%~93.3%之间;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高达100%,其次为复方磺胺甲噁唑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66.7%和46.7%.5株产NDM-1酶菌株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均敏感,3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2株对阿米卡星敏感;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氯霉素类等均耐药.结论 我院流行的CRE菌株主要分离自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内科重症病房患者,对多种抗生素呈高度耐药,其中产NDM-1酶菌株主要来自长期住院的高龄患者,且死亡率较高,应对其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感染预防措施进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接种不同乳酸菌对干玉米秸秆与白菜废弃物混贮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态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和布氏乳杆菌(Lactoacillus buchneri,LB)对干玉米秸秆与白菜废弃物连续混贮170 d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考察细菌多样性.无添加剂设为对照组(ME组),定期分析感官品质、有机化学组分、发酵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与ME组相比,30 d时LB和LP组干物质(DM)含量均显著(P<0.05)下降,之后分别于60 d和90 d显著(P<0.05)增加,且LB组始终高于LP组.贮存170 d期间LP和LB组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P<0.05)高于ME组,且LB组始终高于LP组(除130 d).30-90 d期间LP和LB组pH显著(P<0.05)低于ME组,且LP组始终低于LB组,LP组乳酸(LA)含量显著(P<0.05)增加,氨态氮/总氮(AN/TN)显著(P<0.05)降低.130-170 d期间LP和LB组中乳酸/乙酸(LA/AA)和乳酸/总有机酸(LA/TOA)均明显低于ME组,乳酸发酵程度变弱.3个处理组中厚壁菌(Firmicutes)和变形菌(Proteobacteria)为门水平优势类群;乳杆菌(Lactobacillus)始终为属水平优势菌;2种乳酸菌剂均能使肠杆菌(Enter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等腐败菌丰度显著(P<0.05)降低,130 d时Enterobacter消失.总之,L.plantarum有助于改善混贮中前期(90 d)发酵品质,能有效保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综纤维素等能源组分,L.buchneri有利于170 d贮存期间的DM和WSC保存;建议实际生产中根据贮存周期长短来选择适宜的乳酸菌,以便获得最佳贮存品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