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2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25例,其中妊娠期22例(孕10 ~ 38周,孕早期1例、孕中期13例、孕晚期8例),产后1周内3例;年龄22 ~ 37岁,病程2 ~ 9 d。临床表现:皮疹位于头面部8例,胸背部5例,腰腹部7例,上肢1例,下肢3例,会阴1例,3例为播散性带状疱疹。皮疹形态均为红斑、丘疱疹、水疱,其中4例合并血疱,3例合并大疱,6例合并糜烂、渗出;5例发热,7例轻度、6例中度、11例重度疼痛。治疗:16例妊娠期、3例产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24例应用营养神经药物,1例妊娠期患者、3例产妇进行镇痛治疗,其他治疗包括抗感染、湿敷、红光照射等。预后:1例妊娠期患者早产,其余妊娠期患者均足月生产,新生儿无异常。3例妊娠期患者出现后遗症,1例为疼痛,2例为瘙痒。结论:本文25例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的治疗未观察到对胎儿、新生儿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内的急性、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短时程SCS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30天及第90天时药量变化情况、疼痛与睡眠变化情况,以及后遗症和并发症。结果:(1)术后第30天,超过50%的患者停止用药。术后第90天,75.2%(82例)的患者停药;24.8%(27例)的患者仍有疼痛发作,需继续服用药物,但药量较前减少。(2)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术后第7天开始与术前评分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术后第90天,24.8%(27例)的患者发展成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VAS评分4~6分,未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短时程SCS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效降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转化的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火针疗法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火针疗法适应证广泛,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原发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皮肤科疾病,如白癜风、带状疱疹等;骨科疾病,如颈椎病、网球肘、关节炎、颈性眩晕、颈性头痛;妇科疾病,如痛经;外科疾病,如静脉曲张、前列腺增生。火针疗法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及修复、调节内分泌等多种作用。但多数临床研究存在科研设计方面欠规范,缺少大样本RCT研究,针具规格无统一标准,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有待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至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85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严重程度、发病部位等资料,在水疱消退后连续随访6个月,根据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瘢痕组和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其皮肤瘢痕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最终46例患者出现皮肤瘢痕,139例患者未出现皮肤瘢痕,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为24.86%;瘢痕组的年龄、皮损面积均高于正常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带状疱疹发生在颜面部的比例、剥除痂皮的比例以及并发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95,P=0.045)、糖尿病(OR=3.442,P=0.046)、皮损范围(OR=1.467,P=0.010)以及IgG水平(OR=0.153,P=0.020)均是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年纪较大且伴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注重对皮损部位的治疗,同时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以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尿潴留(Elsberg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施治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发的急性尿潴留,又被称为Elsberg综合征,是带状疱疹疾病患者内脏功能障碍的表现.目前,西医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和临时导尿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佳.基于中医古籍对该病的相关论述结合对VZV引发的急性尿潴留临床特征分析认为,此病内因重在脾胃气虚,导致卫气不足,伏邪再发;或膀胱失其中焦濡养,排泄无力;或因虚而实邪内生,阻碍气化.外因则有风热侵袭,搏结水府气血;或入里化热,经脉受阻;或邪犯水火,耗气伤阴,循经走窜.治疗当以扶正祛邪、益气通窍为主,治疗时当把握关键时机,以免形成长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围刺法联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感染性皮肤病,不仅有红斑、水疱等皮肤损害,还伴有带状疱疹相关疼痛、瘙痒,严重者还会出现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西医治疗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及止痛药,存在临床症状改善不理想、患病时间长、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等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VOSviewer与CiteSpace的火针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10年火针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的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WOS)共6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火针的RCT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Ⅴ 6.1.R6及VOSviewerⅤ 1.6.18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等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共纳入1 973篇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发文量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火针多与针刺、拔罐及放血疗法联合应用治疗痤疮、白癜风、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研究前沿包括火针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临床机制研究及疗效评价指标研究.未来应拓展优势病种,优化研究设计,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深入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理-法-方-药-术"体系探讨分期论治带状疱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探讨基于"理-法-方-药-术"体系分期论治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经验.[方法]通过文献学习、理论分析及临床经验总结,根据西医分期理论,探讨HZ在疹前期、疱疹期、疹后期、后遗症期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遣药和外治措施,并举验案佐证.[结果]疹前期:此期以"风毒"为主,治以疏风泻热解毒,选用菊花茶调散、银翘散、升降散等加减,治疗以浅刺为主.疱疹期:此期以肝经湿热为主,治以清肝解毒、通络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以火针配合拔罐加围刺、电针夹脊穴为主.疹后期:此期血瘀正亦虚,治以祛瘀止痛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可选用补阳还五汤或补中益气汤合金铃子散和(或)瓜蒌甘草红花汤等加减,治疗以刺络拔罐放血结合围刺、电针夹脊穴为主.后遗症期:此期阴虚血涩,治以养阴柔肝通络止痛,可选一贯煎加减,治疗以针刺加艾灸为主.所举医案为临床HZ典型病例,初诊时辨证为疱疹期-肝经湿热证,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并予以火针联合拔罐,浅刺围刺加电针夹脊穴;二诊时辨证为疹后期-气虚血瘀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并采用梅花针、拔罐,围刺、电针夹脊穴,疗效显著.回归临床,以案示理,表明临床运用"理-法-方-药-术"体系分期诊治HZ便捷效佳.[结论]基于"理-法-方-药-术"体系分期辨治HZ,采取相应的内外兼治方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成人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探讨影响面瘫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25例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面瘫,将患者分为面瘫组及未面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指标对耳带状疱疹合并面瘫的预测价值.再根据是否发生面瘫后遗症,将患者分为后遗症组及非后遗症组,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hs-CRP、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是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有预测价值.当hs-CRP的临界值≤3.05 mg/dL时,灵敏度为50.77%,特异性为86.67%,阳性预测率80.49%,阴性预测率61.9%.当LMR的临界值≥2.89时,灵敏度为44.44%,特异性为88.64%,阳性预测率87.8%,阴性预测率46.43%.年龄大于50岁、初始面瘫程度大于Ⅲ级、面瘫至激素治疗的时间超过72 h、面瘫前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是耳带状疱疹合并面瘫患者出现面瘫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LMR对预判耳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否会合并面瘫有一定参考价值.面瘫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减少不可逆的面瘫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晚期癌症患者化疗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化疗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进行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患者2280例.分析并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发原因、治疗方法、化疗后的恢复效果及生存状况.结果 化疗后发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82例,感染率3.60%,患者由于化疗导致免疫力低下引起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且带状疱疹的感染率低于带状疱疹的正常发病率;均经过3~6个化疗周期,于化疗期间或化疗结束后45 d内发生带状疱疹感染;对82例感染患者进行及时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5d内症状改善,68例患者10 d内症状改善,9例患者15d内改善,平均改善时间为(8.32±2.51)d,平均治愈时间为(12.92±4.15)d;3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表现为后遗神经痛,5个月后18例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结论 晚期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免疫力下降诱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及时治疗能一定程度改善感染状况,但治疗期间易发生不良反应,治疗不及时或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易导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