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临汾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0)及观察组( n=40)。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治疗、物理性治疗及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功能训练。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量表(FOI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 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两组的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P<0.05)。 结论: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关于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及专家咨询法确定调查问卷,调查全国不同等级综合和康复医院医务人员的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以及决定拔管时的考虑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收集问卷570份,有效问卷463份,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决定拔管时考虑因素最重要的依次为上气道通畅性、咳嗽能力、意识水平和氧合情况。在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前,463名医务人员中,220名(47.50%)会更换为金属套管,384名(82.90%)会常规堵管,294名(63.50%)认为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后24 h内再次插管为拔管失败。各中心的拔管失败率多为2%~5%。结论:调查显示决定拔管时考虑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上气道通畅性、咳嗽能力、意识水平及氧合情况。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员界定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失败为拔管后24 h内重新插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在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意识障碍患者中应用3/4俯卧位引流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3/4俯卧位引流法在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意识障碍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常规俯卧位引流法,观察组采取3/4俯卧位引流法。比较2组患者引流前后的PaO 2、PaCO 2,引流后的引流效果、肺部感染灶吸收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的时间。 结果:引流后,观察组PaO 2、PaCO 2分别为(91.87 ± 7.21)、(35.34 ± 3.28) mmHg(1 mmHg =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85.23 ± 7.90)、(43.41 ± 3.3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2、11.09,均 P<0.05)。引流后,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8.57%(33/42)、19.05%(8/42)、2.38%(1/42),对照组分别为33.33%(14/42)、45.24%(19/42)、21.43%(9/42),观察组引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28, P<0.05)。引流后,观察组肺部感染灶完全吸收率、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的时间分别为59.52%(25/42)、(10.67 ± 2.70) d,对照组分别为35.71%(15/42)、(13.51 ± 3.4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 t=4.19,均 P<0.05)。 结论:3/4俯卧位引流法在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引流效果,改善氧合,促进肺部感染灶吸收,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管道护理量化评估模式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探讨管道护理量化评估模式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均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管道护理,观察组术后实施量化评估模式管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1 w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术后监测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置管时间、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 w,两组SBP和DBP均有所下降,HR和SpO 2均有所上升,其中观察组SBP和DBP显著低于术前( P<0.05),对照组SpO 2显著高于术前( P<0.05);观察组管道堵塞、管道滑脱及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 P<0.05);观察组护理态度、护理技巧、护理全面性及医生诊疗方面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应用管道护理量化评估模式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可明显降低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升管道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敷料对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伤及医疗费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敷料对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伤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纱布组26例、水胶体敷料组27例、泡沫敷料组29例,三组均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护理,但三组使用不同的敷料,比较三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敷料更换难易程度、护理用时、敷料使用时间、费用和脱管率。结果:水胶体敷料组、泡沫敷料组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41%(2/27)、3.45%(1/29),均明显低于普通纱布组的26.90%(7/27)(χ 2=12.357、11.085,均 P<0.05);三组均未出现脱管,三组敷料使用时间、护理用时、难易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258、7.134、8.033,均 P<0.001);水胶体敷料组、泡沫敷料组费用分别为(92.6±23.5)元、(98.7±25.9)元,均高于普通纱布组的(75.8±14.3)元( t=11.238、12.018,均 P<0.05)。 结论:水胶体敷料和泡沫敷料均能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但是费用稍高于普通纱布,泡沫敷料更换更简单,使用时间最长,更容易被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重度昏迷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重度昏迷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昏迷患者的临床实践管理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临床对照试验,便利选取2022年3—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重度昏迷患者共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的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及痰液性状。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4.5%(10/29),低于对照组的62.1%(18/29);试验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为10.3%(3/29),低于对照组的34.5%(1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2,4.86,均 P<0.05)。干预后试验组痰液性状为Ⅰ度、Ⅱ度、Ⅲ度者分别为4、23、2例,对照组分别为2、10、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5, P<0.05)。 结论:将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应用于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重度昏迷患者的气道管理中,能有效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痰液性质,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循证护理对重症肺炎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重症肺炎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市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且行气管切开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气管切开常规护理)与EBN组(给予气管切开循证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循证护理干预后,EBN组气管切开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相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BN组的PaO 2水平相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CO 2水平与BE水平相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重症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辅以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促进预后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assy-Muir说话瓣膜对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assy-Muir说话瓣膜(PMV)对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生物力学和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伴误吸的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PMV干预组(10例)和PMV干预组(10例)。非PMV干预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PMV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佩戴PMV治疗,治疗结束时间为治疗2周后或拔除气管套管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高分辨率测压检查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2组患者吞咽过程中的颚咽收缩压力峰值(VP-Max)、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后压力峰值(UES-Max)及渗漏-误吸(PA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P-Max、UES-Max及P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P-Max和UES-Max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PMV干预组的PAS评分亦较组内训练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2周后,PMV干预组的VP-Max和UES-Max分别为(150.87±65.51)mmHg和(206.00±42.28)mmHg,明显高于非PMV干预组(122.45±74.45)mmHg和(190.17±79.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VP-Max的增高与PAS评分的改善之间呈正相关( P<0.05)。 结论:PMV干预能够改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腭咽收缩功能和UES松弛后收缩功能,腭咽收缩压力峰值的增高与误吸情况的改善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量化评估在老年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量化评估在老年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管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住院治疗的老年危重患者108例,均行气管切开术,并于术后给予管道护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量化评估结果进行护理。比较2组置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测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分别在术后第1天、第7天比较2组血氧饱和度(SpO 2)、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以及心率(HR)的变化;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率,评价2组患者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测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20.35 ± 5.37)、(9.65 ± 3.53)、(14.81 ± 3.34)、(31.29 ± 4.87)d,较对照组的(24.91 ± 4.79)、(11.81 ± 4.02)、(16.95 ± 3.99)、(35.97 ± 6.51)d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153~4.657, P<0.05);对照组术后1周SpO 2、DBp、SBp分别为0.975 2 ± 0.018 3、(79.39 ± 7.41)、(137.46 ± 7.09)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术前的0.953 4 ± 0.015 9、(75.45 ± 8.01)、(134.66 ± 6.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608、2.653、2.123, P<0.05)。观察组术后1周SpO 2、DBP、SBP分别为0.959 1 ± 0.017 2、(76.13 ± 6.94)、(134.56 ± 7.33)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711、2.360、2.090, 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1.11%(6/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3%(1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927,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61.52 ± 8.03)分,高于对照组的(52.11 ± 7.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104, P<0.05)。 结论:量化评估能缩短老年危重症气管切开术患者的置管、呼吸机使用、监测与总住院时间,确保术后生命体征稳定,降低并发症率,且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干预策略在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干预策略在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基于预警评分系统对患者实施重症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退热消失时间及ICU转出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而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干预策略能有效改善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患者ICU转出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