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鼠孕期、哺乳期及子代持续高碘对子鼠甲状腺功能、记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鼠孕期、哺乳期及其子代持续高碘摄入,对子代大鼠甲状腺功能和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6 ~ 8周龄Wistar大鼠,体重为220 ~ 240 g,适应性喂养1周后,雌雄以1 ∶ 1交配。孕鼠分为正常碘摄入组(NI)、10倍高碘摄入组(10 HI)以及100倍高碘摄入组(100 HI),通过饮水及饲料摄碘,摄碘量分别为7.5、75.0、750.0 μg/d,每组8只孕鼠,其子代断乳后继续给予不同倍数碘至180 d。利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子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子鼠颈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待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提取海马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10-11易位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TET)1、2和3 mRNA表达;共聚焦免疫荧光共定位观察脑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Rβ1)和TET 3表达。 结果:与NI组[(4.95 ± 0.53)、(12.62 ± 1.81)pmol/L,(7.70 ± 1.04)mU/L]相比,10 HI和100 HI组血清FT 3、FT 4水平[(4.60 ± 0.49)、(4.62 ± 0.54),(11.67 ± 1.54)、(10.85 ± 1.56)pmol/L]显著降低( P均< 0.05),血清TSH水平[(9.62 ± 0.93)、(9.77 ± 1.28)mU/L]显著升高( P均< 0.05)。与NI组相比,10 HI和100 HI组定位导航实验连续5 d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 P均< 0.05),第6天空间探索实验显示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 P均< 0.05);且TET 3在海马组织中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 P均<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Rβ1和TET 3在100 HI组子鼠脑血管壁内膜、脑室脉络丛、神经元共定位表达。 结论:母体孕期、哺乳期高碘摄入,子代继续高碘摄入至180 d时出现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可能与甲状腺激素改变以及TET 3、TRβ1在脑中的相互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期慢性应激致大鼠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大鼠孕期慢性应激致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相关的差异蛋白及信号通路,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选择80~90日龄SPF级未曾受孕的雌性SD大鼠16只,体重(200±20)g;90~100日龄SPF级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20±20)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组,雌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8只);雄鼠分为对照交配组(8只)和模型交配组(4只),正常饲养。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模型,连续刺激21 d。应激前1天,第1、7、14、21天对雌鼠进行内眦静脉取血,测定皮质酮含量。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子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苏木素-伊红和尼氏染色观察子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子鼠海马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雌鼠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增高( F=7.717, P<0.05),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子鼠组比较,模型子鼠组逃避潜伏期延长、游泳平均速度降低、跨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游程缩短( P<0.05)。模型子鼠组海马组织结构中细胞形态不规则,神经元数量少,尼氏体分布不均匀、体积小、数量少。子鼠组共筛选出5 065个蛋白,差异蛋白共26个( P<0.05),其中上调和下调分别为19、7个。差异蛋白主要参与23种生物学过程、14种细胞组分和9种分子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显示,共富集到57条通路,其中8条信号通路明显富集( P<0.05),可能参与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信号通路有5条,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GMP-PKG信号通路、黏附连接、FoxO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主要有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等差异蛋白可能参与损伤过程。 结论:孕期慢性应激可能导致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蛋白质组学方法所富集的信号通路和筛选的关键差异蛋白可能在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大鼠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实验性甲减妊娠大鼠模型的建立,初步探讨妊娠期甲减和药物干预对大鼠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甲减组(PTU组),采用丙硫氧嘧啶(PTU)建立甲减模型,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雌鼠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指标差异.造模成功后与雄鼠合笼交配,将甲减组孕鼠再随机分为孕期未干预组(Ⅰ组)、孕早期干预组(Ⅱ组)和孕中晚期干预组(Ⅲ组).通过莫里斯水迷宫(MWM)实验测试仔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仔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成熟神经元核蛋白(NeuN)和突触相关蛋白(SYN)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TU组雌鼠较CON组TSH显著增高、FT4显著减低(P<0.05).②在定位航行试验中,各组仔鼠到达平台的躲避潜伏期均表现逐渐缩短.第5天,Ⅰ组仔鼠到达平台的潜伏期较CON、Ⅱ、Ⅲ组明显延长(P<0.05);Ⅱ、Ⅲ组与CON组变化不大(P>0.05).③空间探索阶段Ⅱ组仔鼠的滞留时间与Ⅰ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Ⅰ组的仔鼠穿越平台次数与CON、Ⅱ、Ⅲ组有明显差异(P<0.05).④各组仔鼠海马组织HE染色和尼氏染色无明显差异.但与CON组相比,Ⅰ、Ⅱ、Ⅲ组仔鼠海马组织NeuN、SYN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大鼠子代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孕期不同阶段干预对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干预越早,对认知功能的损伤越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产卵次数和寄主幼虫龄期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评价本地寄生性天敌昆虫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对重大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寄生潜能.[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研究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寄生偏好性;采用非选择性试验研究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寄生草地贪夜蛾1,2或3龄幼虫后子代蜂的发育历期、出茧数、羽化率、性比(雌性占比)、成蜂寿命及个体大小;通过直接观察法确定羽化后24 h已交配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产卵次数,测定不同产卵次数对螟蛉盘绒茧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出茧数、羽化率、性比、成蜂寿命和个体大小的影响;采用小叶碟法测定羽化后24 h已交配的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羽化后24 h已交配的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寄生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时,寄生率为34%~54%,卵-幼虫历期为8.7~9.9 d,蛹历期为3.9~4.1 d,每头寄主出茧数为19.7~41.2粒,羽化率为84.4%~92.0%,雌性占比为31.5%~38.8%;子代雌成蜂的个体均大于雄成蜂的;寄生草地贪夜蛾1或3龄幼虫时子代雌成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成蜂的.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在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上的产卵次数对子代蜂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随产卵次数增加螟蛉盘绒茧蜂子代雄成蜂寿命缩短,个体变小;与羽化后24 h已交配的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寄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1次的相比,寄生3次后,螟蛉盘绒茧蜂子代蜂卵-幼虫历期显著延长了 0.7 d,蛹历期缩短了 0.4 d,每头寄主出茧数显著增加了 25粒,雌性占比显著降低了 58.8%.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日最大寄生量为17.5头,瞬时攻击率为0.043,平均处理时间为1.368.[结论]本研究首次评价了螟蛉盘绒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潜能,表明该寄生蜂是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本地天敌,为进一步利用本地天敌控制入侵害虫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黄翅绢丝野螟求偶及交配的行为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探明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和群集诱杀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统计黄翅绢丝野螟的雌、雄蛹性比,测定成虫在光期和暗期的羽化率,观察其求偶和交配行为;利用等比配对试验测定寄主(菠萝蜜)、成虫日龄和暗期时段对交配率、交配时长和交配次数的影响.[结果]黄翅绢丝野螟雌、雄蛹平均性比为1.06:1,雌蛹占比显著大于雄蛹占比.黄翅绢丝野螟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于光暗转换期的前、后2 h,交配仅发生于暗期,寄主(菠萝蜜)的存在对该虫交配有促进作用,有果组交配率为93.33%±2.89%,显著高于无果组(71.67%士14.43%);有果组和无果组交配日龄分别为3-5日龄和3-7日龄;有果组3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为53.33%±11.55%,显著高于无果组(31.67%± 5.77%),两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逐渐降低.有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进入暗期的0-2 h,其中暗期0-0.5 h为交配高峰期,较无果组提前,交配率为36.67%±17.56%;无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暗期的0-3.5 h,其中暗期1.0-1.5 h为交配高峰期,交配率为16.67%±11.55%.黄翅绢丝野螟雌成虫最多交配2次,雄成虫最多交配4次,但雌、雄成虫的交配比例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递减;首次交配时间越早其多次交配概率越高,首次交配发生于3日龄的雌、雄成虫分别可进行2次和4次交配,首次交配发生于5日龄后的雌、雄成虫均无多次交配行为.[结论]黄翅绢丝野螟可进行多次交配,寄主菠萝蜜对其交配有促进作用,该虫交配行为具节律性,仅在暗期发生交配,交配高峰期为3-4日龄、大多发生在暗期的0-2 h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管氏肿腿蜂的交配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半社会性体外寄生蜂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喜寄生于一些隐匿独栖(树干或木材)的钻蛀性昆虫,雌、雄个体高效地搜索配偶及交配策略是其种群定殖和扩散的关键.本研究记录了管氏肿腿蜂成虫交配行为的过程,分析、总结了其交配行为的特点.[方法]联合使用体视解剖镜、摄像机和昆虫行为跟踪仪3种仪器,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系统观察了管氏肿腿蜂(雌雄比为1∶1)的交配行为,对比分析雌雄蜂在整个交配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时间分配和速度变化等特点.[结果]管氏肿腿蜂的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个阶段,包括触角拍击、骑上雌蜂、游走、探测和交配一系列步骤.交配前,雄蜂在培养皿内快速游走,用触角接触和拍击雌蜂,用口器接触雌蜂;骑上雌蜂后,雄蜂在雌蜂体表游走,并仍以触角拍击和口器接触雌蜂,而雌蜂则头朝下保持静止状态;雌雄蜂交配前约历时653.617±54.160 s(平均值±阳).交配中,雄蜂的生殖器与雌蜂结合进行交配,雄蜂前足基部呈45.搭在雌蜂腹部前端,中足和后足抱住雌蜂腹部末端,交配平均历时43.567±7.120 s.交配后,雄蜂离开示意交配结束,雌蜂仍保持静息状态(长达约172 s).此外,雌雄蜂均行多次交配,且随交配次数增加,交配历时先增加后逐渐减少.雌、雄蜂交配行为表现为先减速后加速,在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雌、雄蜂行为活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111,0.595和1.016 cm/s及2.754,0.895和1.314 cm/s.[结论]管氏肿腿蜂雄蜂在交配过程中较活跃,暗示其在配偶搜索、识别和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可为该蜂室内扩繁、野外释放及复壮等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及其自噬流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及自噬流情况.方法:将CAG-m RFP-e GFP-LC3转基因自噬流模型小鼠与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模型小鼠交配繁殖, 对产下的子代进行基因分型鉴定, 选出同时含有CAG-m RFP-e GFP-LC3基因和APP/PS1的小鼠为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 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取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和同窝CAG-m RFP-e GFP-LC3单转基因小鼠各6只, 断头取脑后在透射电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流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老年斑的形成, 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物.结果:基因分型证实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构建成功.Morris水迷宫显示, 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找到平台的平均潜伏期和路程均明显增加 (F=87.096, P=0.000;F=41.583, P=0.000), 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 (2.000±0.707 vs.4.800±0.800, t=2.622, P=0.031) .透射电镜下观察, 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脑神经元内出现更多的自噬小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与同窝CAG-m RFPe GFP-LC3单转基因小鼠比较, 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海马区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均明显增高 (5.894±0.742 vs.14.820±3.350, t=0.017, P=0.000;1.204±0.420 vs.1.840±0.559, t=3.156, P=0.005), 大脑皮质内自噬体数量亦明显升高 (1.943±0.415 vs.10.030±4.382, t=6.364, P=0.000), 但自噬溶酶体数量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0.562±0.207 vs.0.686±0.195, t=0.156, P=0.878)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大脑皮质及海马区域出现明显老年斑, 而同窝CAG-m RFP-e GFP-LC3单转基因小鼠脑内未见老年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同窝CAG-m RFP-e GFP-LC3单转基因小鼠比较, 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脑内APP蛋白明显升高 (0.294±0.070 vs.0.690±0.275, t=3.423, P=0.007), 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P62水平均增高 (0.241±0.004 vs.0.534±0.019, t=37.170, P=0.000;0.479±0.020 vs.1.180±0.255, t=6.820, P=0.000;0.188±0.007 vs.0.356±0.021, t=18.850, P=0.000), 但溶酶体膜蛋白LAMP1表达水平降低 (1.450±0.065 vs.0.773±0.043, t=8.705, P=0.000) .结论: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自噬被激活, 但自噬溶酶体降解受阻, 是研究AD自噬流水平的理想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疼痛对孕鼠及其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构建孕期小鼠慢性疼痛模型,观察慢性疼痛对孕鼠及子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交配成功的母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慢性疼痛组,每组10只.慢性疼痛组母鼠足跖关节皮内注射无菌完全弗氏佐剂100μl(即500μg),诱导产生关节炎性痛.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动物认知能力.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中慢性疼痛组孕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比假手术组长(P <0.001).空间搜索实验中慢性疼痛组孕鼠穿越平台次数、平均游速、在原平台象限停留的时间比率及游程比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子鼠出生后第3周,慢性疼痛组子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比假手术组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少于假手术组子鼠(P<0.05),平均游速、在原平台象限停留的时间比率和游程比率与假手术组子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慢性疼痛会导致母体认知能力的下降,也会影响其子代幼年期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绿洲农田三叶草夜蛾的种群动态及交配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三叶草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及交配情况尚不清楚.本试验在库尔勒地区连续3年(2013-2015年4-9月)利用智能虫情测报灯监测了三叶草夜蛾的种群动态,并在实验室解剖雌蛾体内精包,评估野外雌蛾的交配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年际间相同月份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均会出现三叶草夜蛾的种群高峰期;而相同年际内不同月份三叶草夜蛾的种群数量存在变异.解剖数据表明了三叶草夜蛾交配频率平均达到2.7次/头以上,同一年份内和不同年际间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成功交配雌蛾,其成功交配比例在55.56% ~97.37%,2013年和2015年的成功交配比率较低,低于60%,而2014年的成功交配率却高于80%.通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野外三叶草夜蛾交配特征和种群动态,为绿洲农田三叶草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周期对棉铃虫羽化、生殖和飞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害虫,探讨光周期变化对其羽化节律、 生殖和飞行能力的影响,可为准确预测该虫种群动态的季节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报道了,在温度为22℃ ±1℃,相对湿度为75% ±5%的条件下,不同光周期(L:D=24:0、L:D=16:8、L:D=12:12、D:L=12:12、L:D=8:16和L:D=0:24)对棉铃虫羽化节律、 成虫生殖力和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的羽化活动具有节律性,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棉铃虫的羽化高峰均集中在暗期,羽化活动均随光周期的光暗交替而变化.蛹期感受不同长短的暗期也会影响棉铃虫的羽化节律,暗期缩短,羽化有提前的趋势.光周期对棉铃虫产卵前期、 卵孵化率和交配次数也有显著影响,但对单雌产卵量、 产卵历期和交配率均无显著影响.另外,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也有显著影响,而对平均飞行速率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光周期是影响棉铃虫羽化、 生殖和飞行的重要环境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