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福寿螺种群调查及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患病风险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入侵生物福寿螺种群分布及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患病风险,为相关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7 - 12月,选择济宁市兖州区、泰安市宁阳县、东营市东营区为福寿螺种群监测点,调查福寿螺种群及分布范围,采集活体螺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因鉴定,以肺检法检测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情况。同时,在济宁市兖州区开展哨点医院病例监测,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知晓情况及个人健康行为情况。结果:在山东省3处福寿螺孳生地,共采集312份活体螺样本,经形态学鉴定均为福寿螺,经基因测序发现有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两个种群。肺检法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阳性螺。哨点医院共收治以头痛为主要神经症状者126人,但无符合纳入标准的监测病例。48.38%(134/277)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广州管圆线虫病,44.77%(124/277)知道吃螺蛳可能会患广州管圆线虫病,83.39%(231/277)无相关不健康饮食行为。结论:山东省首次发现并报道入侵生物福寿螺,存在人群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物种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福寿螺为我国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目前已在我国广泛扩散,并对入侵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地鉴别福寿螺的种类是开展其入侵机制、扩散规律及种群遗传学等各项研究的基础,并对制定与实施防治策略有重大意义.目前福寿螺的鉴定方式主要基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其中福寿螺的分子鉴定主要基于特异性引物PCR快速鉴别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对福寿螺的物种鉴定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WS/T 321-2010)在福建省和云南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了解《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WS/T 321-2010)(简称《标准》)的实施情况,为《标准》的推广和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福建省和云南省的省、市、县和乡镇4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的方式开展《标准》实施情况调查.结果 共调查工作人员308人,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标准》知晓率为71.10%(219/308),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中,≥50岁(81.40%,35/43)、市级单位(79.76%,67/84)、疾控机构(88.24%,105/119)、从事寄生虫病防治工作(85.71%,114/133)、高级职称(82.86%,58/70)、本科文化程度(77.09%,138/179)、公共卫生专业(86.21%,75/87)等人群的《标准》知晓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加和职称升高,《标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χ2 趋势=8.272、8.258,P均<0.01);知晓途径主要是业务培训(65.30%,143/219)和自主查阅(60.73%,133/219).在《标准》的使用情况方面,知晓《标准》的调查对象中,有75.34%(165/219)会在工作中使用,15.98%(35/219)会经常使用.不同宣贯方式中,宣传资料的普及率最高(58.77%,181/308);75.32%(232/30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题讲座的宣贯效果好.能正确且完整掌握诊断原则、感染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类型等知识的调查对象人数分别为292人(占94.81%)、102人(占33.12%)、130人(占42.21%)、117人(占37.99%)和152人(占49.35%).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占89.61%,276/308)认为标准的可操作性好或较好.宣贯力度对标准实施的影响最大(占80.84%,249/308).91.88%(283/308)的调查对象认为现行标准不需要修订.结论《标准》仍适用于当前阶段的诊断需求,应继续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宣贯力度,提高其认知和应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对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cantonensis”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收集并分析相关文献作复习讨论.结果 该例患儿以反复头痛伴发热、多次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点,使用抗生素期间热退、头痛缓解,但易激惹、攻击行为明显,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偏高,不能用细菌性脑膜炎来解释.结合脑脊液迈格吉染色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将脑脊液送检行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检查后,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所致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停用抗生素并使用阿苯达唑驱虫、醋酸泼尼松后病情得以改善.分析文献显示该病易被误诊,部分病例死亡后经尸检才确诊,及早确诊后采用驱虫治疗可获良好效果.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病相对少见,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完善头颅MRI、脑脊液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及分子基因测序有助于诊断,阿苯达唑辅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金湖县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06-2015年)终期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江苏省金湖县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06-2015年)实施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5年金湖县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资料,以描述性分析方法,从组织管理与经费保障、能力建设、防治结果与成效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结果2006-2015年,金湖县累计开展防治技术培训19次,投入经费84.42万元,业务培训1725人次.驱虫服药197600人次.开展监测查病11762人次.人群土源性线虫年度感染率在0.16%~2.18%.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率在0%~0.67%,中间宿主感染率在3.81%~9.48%.广州管圆线虫病纵向监测未发现其流行.2013年目标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5.62%,卫生行为正确率达96.46%.完成村庄整治3764个,自来水受益率达98.9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5.31%,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45%.结论 金湖县重点寄生虫病已处于较低的流行态势,但传播风险仍然存在,需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临沧市小管福寿螺COⅠ基因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COⅠ基因的遗传标记分析,了解当地小管福寿螺基因多态性,为云南省后续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采自云南省临沧市孟定镇38份小管福寿螺样本进行COⅠ基因扩增,并将PCR产物测序.运用MEGA 6.06软件Kimura-2参数模型,对来自于GenBank的福寿螺单倍型与本研究获得单倍型一起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个体间遗传距离计算,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 共获得31条序列,分属3种单倍型(Haplotype1~Haplotype3),其中Haplotype1的频率较高,占整个样本的83.9%(26/31).3种单倍型与小管福寿螺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052;而与Pila conica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21~0.239.进一步进化分析表明,3种单倍型均为小管福寿螺,与来自日本熊本(GenBank登录号:AB 433769)、中国香港(GenBank登录号:KT 313034)和美国夏威夷(GenBank登录号:EU 523129)的小管福寿螺序列聚成一大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P.insularum (GenBank登录号:EF 514942)、P.camena(GenBank登录号:EF 515059)等序列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云南省临沧市存在小管福寿螺,本研究获得的3种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因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后其幼虫移行至宿主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以脑炎和脑膜脑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阐明其致病机制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和脑膜脑炎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福寿螺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福寿螺是一种全球性的入侵水生软体动物, 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其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 并迅速扩散至中国南方各省, 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恶性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自80年代中后期入侵云南, 其快速扩散达10个州市33个县, 并作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 引起暴发.虽然目前云南福寿螺的分布基本清楚, 但其生境适应性、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未来, 应进一步加强福寿螺的定殖机制与种群遗传特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组织定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组织定位分析,探讨其在虫体中的分布及功能. 方法 根据虾红素金属蛋白酶EST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ACE克隆和进化树分析;制备Ac-ALMP多抗血清,对广州管圆线虫L1,感染期L3和成虫进行免疫组织定位,通过Real-time PCR进行Ac-ALMP定量分析. 结果 获得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全基因序列,并将其命名为Ac-ALMP(Astacin-like metalloprotease).进化树分析Ac-ALMP基因的核酸序列与Dictyocaulus viviparous同源性较高.免疫荧光定位分析Ac-ALMP在广州管圆线虫的各期中主要分布于消化道(肠道与食道).定量分析显示Ac-ALMP在各期中均有表达,其中L1相对表达量较高,L3次之. 结论 成功对Ac-ALMP蛋白进行了原核及真核表达,定量分析Ac ALMP在虫体的肠道、角质层、精巢、体壁等均有分布,推测Ac-ALMP在广州管圆线虫寄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及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管福寿螺相关基因定量分析及α-tubulin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12.32、23.51、34.92,P均<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23.89、19.83,P均<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t=32.76,P<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7.23、5.78、6.32,P均<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17.58,P<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0.05).结论 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