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bileNet对床旁胸部X线平片分类研究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obileNet的深度学习对床边胸部X线平片(胸片)分类诊断及提高工作效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床旁胸部X检查患者的胸片6 320张,正常组885张、肺炎组1 927张、胸腔积液组373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3 135张。选择其中350幅图像作为验证集,其剩余图像按照8∶2比例使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训练集4 775张和测试集1 195张。采用两种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1和MobileNetV2构建床旁胸片分类模型,并基于此设计了两种微调策略,共生成了4个模型,分别是MobileNetV1_False(V1_False)、MobileNetV1_True(V1_True)、MobileNetV2_False(V2_False)、MobileNetV2_True(V2_True)。4个模型分别对所有胸片进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类,第一阶段建立二分类模型,即将所有胸片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第二阶段建立四分类模型,即将所有胸片分为正常组、肺炎组、胸腔积液组和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采用准确度(Ac)、精确度(Pr)、召回率(Rc)、F1评分(F1)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性能。结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V1_True和V2_True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c、Pr、Rc、F1均高于V1_False和V2_False模型;且V1_True模型的分类效果优于其他模型。验证集中V1_True模型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类Ac[分别为95.71%(335/350)和93.43%(327/350)],均高于放射科主治医师的分类Ac[第一阶段:90.29%(316/350);第二阶段:87.14%(305/350)]。V1_True模型对验证集350张床边胸片的识别时间(平均17 s)明显少于放射科主治医师(平均300 min)。结论:V1_True模型是对床边胸片分类的最优MobileNet模型,其应用于临床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地从床边胸片识别患者的肺部病变信息,亦有利于提高放射科的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诊断检查频次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某综合医院近四年放射诊断检查频次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2年门急诊、住院人数和放射诊断检查信息。使用数据透视表对各种影像设备的检查频次和占比进行统计,并计算各检查项目频次及其占比。统计放射诊断检查的阳性率、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对放射检查人次数与门急诊、住院人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2019—2022年放射诊断检查每年的频次分别为307 306、245 418、317 250、325 625人次,累计1 195 599人次;其中CT、X射线摄影、床旁X射线摄影、骨密度、消化道造影、乳腺X射线摄影的占比分别为59.74%、38.04%、1.39%、0.42%、0.21%、0.19%。各年度中,CT在所有放射诊断检查中的占比依次为49.58%、63.40%、60.40%、65.20%。急诊CT和急诊胸部CT检查频次与急诊就诊人次数具有相关性( r=0.63、0.61, P<0.05),非急诊CT检查频次与门诊、住院人次数有相关性( r=0.61、0.66, P<0.05)。CT检查阳性率除2021年最低为79.95%外均高于80%。 结论:放射检查尤其是CT检查显著增加,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应重视CT检查正当性的判断。及时统计分析放射检查信息,可为放射检查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和演变、病原学、治疗过程及结局,从而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经验。结果:本组3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特征:均有明确的禽类、鸟类、野生动物接触史,高热(体温>39 ℃)、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病情进展迅速,以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为主要表现,对心、肝、肾的损伤较轻;实验室检查:C -反应蛋白(CRP,均>200 mg/L)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0.90)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WBC)和降钙素原(PCT)升高不明显;影像学检查:胸部CT表现为肺部炎性浸润伴间质性改变,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胸部X线表现为大片状模糊阴影,呈扇形或楔形,达胸膜边缘。治疗7 d行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CR)显示病灶缩小、渗出减轻,治疗11~13 d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确诊依赖于宏基因病原微生物DNA高通量基因检测;对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患者经抗感染治疗2~3 d后体温降至正常,均为10 d后撤离有创机械通气。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总病程20~30 d。结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病情危重,中重度ARDS及休克多见;早期诊断有赖于基因检测,经合理救治,患者愈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种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装置辐射防护的临床可靠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在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移动式X射线诊断机对仿真儿童体模进行投照,实验分为A组常规床旁摄影模式;B组使用床旁X射线摄影防护装置。分别在投照部位和辐射敏感部位放置X射线诊断水平剂量仪。以胸部、骨盆、头颅3个部位为投照中心,采集并记录投照部位和辐射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结果:以胸部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眼晶状体、甲状腺、性腺辐射剂量显著降低94.4%、96.9%、96.7%( t=-152.55、-445.16、-129.07, P<0.05);以骨盆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眼晶状体、甲状腺、胸腺辐射剂量降低85.5%、87.1%、94.9%( t=-50.68、-194.18、-535.94, P <0.05);以头颅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甲状腺、胸腺、性腺辐射剂量降低99.3%、97.4%、94.3%( t=-1 859.97、-542.08、-66.26, P <0.05)。 结论: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中使用新生儿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可以显著降低患儿非投照区域的辐射剂量,同时具有固定和保护患儿的功能,提升了检查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应用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专利号:202 023 219 898.1)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拟行床旁胸片摄影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3±2.0)d(0~10 d),按常规工作流程对患儿胸部进行摄影;试验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3.1±2.2)d(0~12 d),采用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对患儿胸部进行摄影。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所用时间、重拍率及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诊断医师评分及患儿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8、3.82, P<0.001)。试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7.84, P<0.05)。试验组检查平均耗时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应用床旁X射线摄辅助器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检查时间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降低患儿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床旁超声无创性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型患者肺部病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无创性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中型患者肺部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冠病毒感染中型患者 26 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肺部超声和CT检查,观察肺部病变、进行影像学评分,并以胸部CT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无创性评估新冠病毒感染中型患者肺部病变与CT的一致性.结果:26 例患者肺部超声表现:胸膜线连续但不光滑 24 例,B线增多 19 例,3 例B线呈融合征(<3 mm),同时A线消失,肺小实变征 1 例,无肺炎表现 2 例.肺部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肺外周带.超声评估与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0.607,P<0.001).超声肺部病变评分与胸部CT评分呈显著相关(r=0.862,P<0.001).结论:床旁超声可无创新评估新冠病毒感染中型患者的肺部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优化辐射剂量在数字化X射线摄影床旁胸部摄影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优化辐射剂量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床旁胸部摄影的效果.方法 选择实施胸部DR检查的10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曝光,观察组采取质量控制,曝光参数设置:次高千伏(90kV)、AEC自动曝光控制,基于患儿年龄明确曝光体位,借助于甲级片评价标准对两组患儿DR胸片情况进行评价,对两组患儿DR胸片质量和患儿所受到的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级片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辐射剂量[(0.102±0.018)mGy]低于对照组[(0.303±0.087)mGy],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小儿床旁DR胸部检查中予以有效的影像质量控制,能提高DR胸片一级片率,可减少患儿受到的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床旁胸部DR摄影照射野外出现肢体影像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新生儿床旁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时在照射野的周围出现淡淡肢体影像的原因.方法:从曝光剂量、透射线及漏射线3方面入手进行曝光实验,参考DR成像原理,逐一排查寻找出现淡淡肢体影像的原因.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排除了曝光剂量过高、遮线器遮线板铅当量不足等因素,最终确定照射野外有散射线的存在,是形成照射野外肢体影像的辐射源.结论:焦点外射线和探测器的高灵敏度综合因素是造成照射野周围出现淡淡肢体影像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床旁胸部DR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应用及质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床旁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应用及质控措施.方法 将100例有DR记录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质控前组和质控后组各50例.质控前组摄影参数93 kV/1.6 mAs,88 kV/2 mAs等,随机选择,平静呼吸曝光,照射野设置最大,探测器板置于背部包括胸部,对所得图像简单后处理.质控后组根据患者体型合理选择79~81 kV/1 mAs、84~85 kV/1 mAs、88~89 kV/1 mAs和93~96 kV/1 mAs的曝光参数,采用调节控制超短曝光时间技术,改进曝光模式,让患者处于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曝光,合理控制照射野,使探测器板平整置于患者背下,通过优化和调整图像后处理参数,找到最佳参数组合,对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 质控后组各体型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均较质控前组明显降低,尤其是偏瘦型患者接受辐射剂量降低最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控后组图像质量评分较质控前组明显提高,质控后组图像质量评分10分的占80.0%(40/50),不合格片为0,而质控前组图像质量评分10分的只占14.0%(7/50),优质片占24.0%(12/50),不合格片占20.0%(10/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床旁胸部DR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质控前后的应用比较,质控后床旁胸部DR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可视化无线移动DR与传统移动DR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可视化无线移动DR床旁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ICU)需行床旁胸部摄影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采用A款0.7/1.3U163C型传统移动式DR摄影(传统DR),60例采用B款UDR 370i新型可视化移动式DR摄影(可视化DR).记录每次检查耗时,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组摄影后图像的优片率、单次检查耗时.结果:60例传统DR摄影图像中优片52例(86.7%),差片8例(13.3%),可视化DR摄影图像中优片58例(96%),差片2例(4%),两组图像质量优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3.927,P<0.05).传统移动式DR每完成一次检查的平均耗时为(5.7±1.0) min,可视化移动DR为(5.0±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移动DR可提高床旁摄影图像的优片率,缩短检查时间,对急重症患者床旁摄影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