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H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的异绿原酸A体内代谢产物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异绿原酸A(ICA)为茵陈等多种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该研究旨在鉴定口服给药ICA的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并推测其潜在的代谢途径.ICA灌胃大鼠后,收集不同时间点(段)的血浆、尿液和粪便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H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结合对照品比对保留时间、裂解规律总结和文献数据,对生物样品中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从大鼠样品中初步鉴定了 ICA的39个代谢产物(M1~M39),其中31个来自于血浆(M1~M10、M12~M24、M26~M28、M30、M34~M35、M38~M39)、34 个来自于尿液(M1~M11、M13~M15、M19~M25、M27~M39)、11个来自于粪便(M2~M3、M6、M15、M21~M23、M32、M34、M36~M37),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水解、葡萄糖醛酸化、甲基化和磺酸化反应等.该研究揭示了 ICA在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情况,对深入阐明其药理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欧矢车菊根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欧矢车菊根的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phase,HPL 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分析,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WondaSil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欧矢车菊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确定化学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使用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 15批欧矢车菊根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绿原酸(11号峰)、咖啡酸(13号峰)、异绿原酸A(19号峰).建立了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含量测定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601~0.983;HCA将15批欧矢车菊根分为2类;PCA得到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260%;OPLS-DA表明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是影响欧矢车菊根药材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快速筛选出欧矢车菊根药材的差异性特征成分,为欧矢车菊根药材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10个不同采收期批次茵陈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考察整个生长期中主要功效成分合成累积变化规律,揭示绵茵陈和花茵陈药材的整体质量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3~12月份采收的10批茵陈药材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以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为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评价.结果 建立了10批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指纹图谱,确定18个共有峰,共指认出5个共有成分.10批药材样品可分为3类,其中3、4、5月份采收的茵陈样品聚为第一类,6、7、8、9月份样品聚为第二类,10、11、12月份样品聚为第三类.结论 不同采收时间的茵陈药材功效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不同,其中绵茵陈(采收期3、4、5月份)和花茵陈(采收期6、7、8、9月份)药材中功效成分累积量差异明显,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绵茵陈和花茵陈进行分类临床运用的科学性,同时也表明以绿原酸和滨蒿内酯分别作为两者指标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参芪益气口服液中3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参芪益气口服液中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50 nm×4.6 n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采用波长转换法,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检测波长为260 nm,阿魏酸为327 nm。结果: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线性范围分别为70.40~704.00 μg( r=0.999 8)、1.36~13.60 μg( r=0.999 8)、1.28~12.80 μg( 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4%( RSD=2.54%)、101.06%( RSD=1.57%)、98.00%( RSD=2.09%)。 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方便、简便、准确,适用于同时对参芪益气口服液中绿原酸、阿魏酸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绿原酸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肺癌A549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绿原酸能否通过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进其凋亡。方法:采用梯度浓度(0、25、50、100、150、200 μg/ml)的绿原酸干预A549细胞48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 50)。将A549细胞分成空白组、绿原酸组(IC 50)和绿原酸+740YP组(IC 50绿原酸+50 μg/ml 740YP),干预48 h后使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距离,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PI3K、p-Akt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绿原酸对A549细胞的IC 50为57.45 μg/ml。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48 h迁移距离分别为(424.80±14.43)、(289.67±18.93)和(402.22±17.99)μm,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3组细胞48 h侵袭细胞数量分别为(96.00±6.24)、(35.33±7.64)和(83.00±2.00)个,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组细胞48 h凋亡率分别为(6.15±0.17)%、(54.63±0.72)%和(17.27±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105.98, P<0.001; F=90.62, P<0.001; F=8 321.99,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迁移距离和侵袭数量均减少(均 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均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迁移距离增加( P<0.001),细胞侵袭数量增多( P<0.001),细胞凋亡率降低( 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G 0/G 1期比例分别为(65.75±0.58)%、(55.84±0.78)%和(55.24±1.37)%,G 2/M期比例分别为(11.21±1.03)%、(20.23±0.62)%和(9.96±0.33)%,S期比例分别为(23.04±0.49)%、(23.92±1.36)%和(34.80±1.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111.02, P<0.001; F=181.26, P<0.001; F=113.05,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G 0/G 1期比例减少(均 P<0.001),绿原酸组G 2/M期比例增加( P<0.001),绿原酸+740YP组细胞S期比例增加(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G 2/M期比例减少、S期比例增加(均 P<0.00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线粒体JC-1荧光强度分别为39.51±1.32、10.05±0.19和21.85±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508.82,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荧光强度均降低(均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荧光强度升高( P<0.00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MDA含量分别为(0.47±0.01)、(0.61±0.01)和(0.56±0.01)nmol/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62.30,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MDA含量均增加(均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MDA含量减少(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p-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33、0.28±0.14和0.34±0.20,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6、0.43±0.05和0.95±0.14,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4、1.41±0.05和0.70±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8.48, P=0.018; F=19.11, P=0.002; F=57.50,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细胞p-PI3K、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绿原酸+740YP组p-PI3K、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均 P<0.05);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均 P<0.05)。 结论:绿原酸可能通过减少PI3K与Akt蛋白磷酸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造成线粒体功能受损,引起MDA累积,最终导致肺癌A549细胞功能受损与活性降低,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桑菊饮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一致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桑菊饮中药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异,为桑菊饮的质量评价提供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桑菊饮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种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代表性指标成分含量4个方面分析桑菊饮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10批传统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88,标定出35个特征峰,指认其中12个共有峰(7号峰为新绿原酸、10号峰为绿原酸、11号峰为隐绿原酸、13号峰为1,3-二咖啡酰奎宁酸、17号峰为芦丁、19号峰为连翘酯苷A、20号峰为木犀草苷、24号峰为异绿原酸B、25号峰为3,5-O-二咖啡酰奎宁酸、31号峰为连翘苷、32号峰为蒙花苷、35号峰为甘草酸铵);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83,标定出29个特征峰。与传统汤剂相比,配方颗粒部分批次缺少14、26、27、30、32、34号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区分二者。传统汤剂中指标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连翘酯苷A、草苷、异绿原酸B、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连翘苷、蒙花苷10个成分含量高于配方颗粒,配方颗粒中芦丁、甘草酸铵含量高于传统汤剂。结论:桑菊饮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汤剂存在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评价桑菊饮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差异,为桑菊饮配方颗粒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及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探讨丹参-当归配伍对主要化合物溶出的影响。方法:制备丹参、当归单煎及共煎溶液,采用Eclipse XDB-C 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0.1%磷酸水溶液-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280 nm,建立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求取指纹图谱共有模式,进行色谱峰归属;测定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Ⅱ A、阿魏酸、绿原酸、洋川芎内酯9种成分含量,分析配伍前后各成分溶出度变化。 结果: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良好,溶液中各待测成分在48 h内稳定,各色谱峰 RSD值均<5.0%,9种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均符合相关规定,各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后共标定出17个共有峰,其中10个成分来自丹参,7个成分来自当归,该色谱条件下未发现有新化合物生成;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共煎后,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素平均溶出度较丹参单煎组减少( P<0.05或 P<0.01);丹参中咖啡酸平均溶出度较丹参单煎组增加( P<0.01);当归中绿原酸及阿魏酸平均溶出度较当归单煎组增加( P<0.05或 P<0.01);当归中洋川芎内酯平均溶出度与单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共煎后HPLC指纹图谱特征峰均可归属于丹参与当归,该色谱条件下未发现新化合物生成,对指标性成分的溶出度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指标及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17批大血藤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二氧化硫残留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浸出物、总酚含量、红景天苷含量、绿原酸含量、特征图谱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大血藤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批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浸出物、绿原酸、红景天苷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以安徽产地含量较高。特征图谱共有8个共有峰。结论:多个指标综合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大血藤药材的质量,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存在差异,以安徽产大血藤药材质量为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异绿原酸联合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烟曲霉混合生物被膜的体外协同抑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金银花活性成分异绿原酸及联合伏立康唑+头孢他啶对早期铜绿假单胞菌-烟曲霉菌混合生物被膜的体外协同抑菌作用。方法:体外构建早期24 h静止铜绿假单胞菌-烟曲霉混合生物被膜模型并建立不同浓度(250、500、1 000 μg/ml)的异绿原酸组及联合抗生素组(1 μg/ml伏立康唑+16 μg/ml头孢他啶)分别作用24 h,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被膜形态学改变;结晶紫染色法定量生物被膜;XTT减低法测混合生物被膜内烟曲霉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总代谢活性。结果:电镜观察证实异绿原酸可破坏早期混合生物被膜结构使胞外基质减少;且异绿原酸联合抗生素组较单纯抗生素联合组对混合菌体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使载体上生物被膜的量明显降低。结晶紫染色法提示:250、500、1 000 μg/ml异绿原酸组总被膜定量与250、500、1 000 μg/ml异绿原酸联合伏立康唑+头孢他啶组、伏立康唑+头孢他啶组、空白对照组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XTT比色法提示:对于早期混合生物被膜,异绿原酸联合抗生素组与空白组、异绿原酸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代谢活性明显减低(抑制率达50%)。 结论:异绿原酸在体外不能杀死铜绿假单胞菌-烟曲霉混合生物被膜内菌体,但对早期铜绿假单胞菌-烟曲霉混合生物被膜具有破坏作用,使得异绿原酸联合伏立康唑+头孢他啶对早期混合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明显强于伏立康唑联合头孢他啶组,且均呈浓度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覆花-赭石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单煎与合煎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旋覆花-赭石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单煎、合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4组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 8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并采集各样品的指纹图谱,计算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采用SPSS 26.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 结果: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16个特征峰,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中,峰1、峰2、峰4、峰6、峰9、峰10、峰12、峰13、峰15的“峰面积/称样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旋覆花、赭石配伍比例为3∶1时,单煎与合煎样品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除峰7、峰14外,其余特征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8个指标成分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