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的整形修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成形剩余血管以修复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6例腕部端侧吻合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50~68岁,均为造瘘术后1~4年内,2例在前臂近腕关节、4例在前臂近肘关节,局部形成高出皮肤伴血管震颤的血管畸形。术中将皮肤弧形切开、皮下锐性分离,向一侧翻转成舌形皮瓣显露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将其完全游离,以直形肠吻合钳顺血流方向钳夹扩张膨大部分并切除,剩余部分血管成形,对畸形血管进行修复,并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本组6例舌形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2 d按原血液透析方案使用成形后的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保留了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血液净化通路。结论: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剩余部分血管成形的手术方法,可以不阻断血流、保留人工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影响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延长了血管通路的寿命,技术简单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指神经纤维瘤型巨指症继发远指间关节偏斜畸形误诊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男,3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示指远节偏斜约1.5年,近半年手指偏斜畸形加重,就诊以"左示指远指间关节畸形"收住入院。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体格检查:左示指中远节指体较健侧略增粗,远指间关节桡侧隆起,远节指体向尺侧偏斜,未触及明显包块,远指间关节向桡侧被动伸直不能,主动伸直可,屈曲略受限,手指远端感觉正常(图1)。X线片示:示指各指骨骨密度无明显异常;近节指骨力线、指骨直径无异常,中节指骨基底略增粗、尺偏约17°,远节指骨无明显增粗、尺偏约36°,远指间关节桡侧疑似异常骨密度影(图2)。于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探查、畸形矫正。于示指桡侧以远指间关节为中心,取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显露指固有神经血管束,见桡侧指固有神经于中节以远增粗,向远端延长切口、探查达指腹中央,见远端神经分支亦增粗,部分神经束进入末节指骨,考虑指神经纤维瘤,与患儿家属再次沟通后,分离桡侧病变指神经、予以清理(图3),自中节近端髁部神经较正常处以2%利多卡因封闭神经后快刀切断;瘤体经家属确认后送检病理。切除肿物后,切开部分桡侧关节囊探查未见多余骨骺、异常骨块,远指间关节被动侧方伸直仍受限,考虑尺侧皮肤、关节囊挛缩所致,遂于远指间关节尺侧"Z"形切开皮肤,探查尺侧指神经未见明确异常,被动活动关节仍僵硬。遂显露尺侧副韧带,"Z"形切断,矫正手指远指间关节达伸直位,以1枚克氏针纵行固定,5-0 proline线修复侧副韧带,松止血带充分止血后,间断闭合创口,手指皮肤血运良好(图4A,4B),无菌敷料包扎。病理报告:脂肪组织内见较多神经束,符合神经纤维瘤。修正临床诊断:左示指Ⅱ型巨指症。术后2周创口愈合拆线,5周拔除克氏针、逐步恢复正常使用。术后18个月随访,其他肢体无增粗、无增长、无畸形,皮肤无牛奶咖啡斑,未发现皮肤神经纤维瘤,左示指无继续增粗、无肿物复发迹象,示指中远节桡侧感觉约S 3,但示指远指间关节仍有约20°尺偏,屈曲略受限(图4C,4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矫正角膜散光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规则角膜散光为0.75~2.00 D且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9例(89眼)。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角膜散光轴位分为顺规散光组(90°±30°)、逆规散光组(180°±30°)及斜轴散光组(45°±15°、135°±1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及弧形角膜切开术使用Lensx平台。观察患者总体和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及分布情况。使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总体及各亚组术前、术后的散光差异;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顺规散光组及逆规散光组的差异;散光变化的分析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 结果::纳入的89例(89眼)患者中,顺规散光组38例,逆规散光组44例,斜轴散光组7例。所有患者角膜水平径为(11.48±0.57)mm,垂直径为(10.66±0.60)mm。患者总体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相比术前有显著改善( Z=8.01、-7.49, P<0.001)。总体术前角膜散光为(1.28±0.33)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67±0.37)D,散光矫正量为(0.61±0.33)D。顺规及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矫正量分别为(0.48±0.27)D、(0.74±0.34)D。总体及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后平坦轴角膜曲率均有明显升高,而陡峭轴角膜曲率则出现明显下降。矢量分析法显示总体散光矫正指数为0.63±0.30,平坦指数为0.58±0.30,成功指数为0.51±0.25,误差角为-1.83°±12.59°。逆规散光组矫正效果最佳,矫正指数为0.81±0.25,平坦指数为0.75±0.26,成功指数为0.40±0.24;顺规散光组次之,矫正指数为0.42±0.21,平坦指数为0.39±0.21,成功指数为0.63±0.21。 结论::白内障术中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同的弧形切口设计方式在逆规散光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角膜直径可能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腹部横切口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享改良腹部横行切口在治疗结直肠癌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第九七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采用改良腹部横切口术式进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0例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切口选择耻骨与肚脐连线中下1/3腹部自然褶皱处,尽可能沿皮纹线Langer走行切开,于髂前上棘连线下2.0~3.0 cm处以腹中线为中心行横向弧形切口,横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切开肌肉前腱膜,提起腱膜在肌肉表面菱形游离,上至肚脐、下至耻骨联合,外侧至锁骨中线,沿腹白线纵行切开腹横筋膜及腹膜,置入一次性切口保护套,然后进行标准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或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切口长度(14.9±2.6)cm,术中出血量(148.2±11.8)ml,淋巴结清扫数目(15.1±3.9)枚,手术时间(78.1±10.1)min;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5.7±6.6)h,首次下地活动时间(19.9±6.4)h,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2.5±0.9)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2.1±5.7)分。住院时间(8.3±1.9)d。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下轻度瘀青,半月后自动吸收;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腹部横切口可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弧影以远弧形切口联合甲模板回植在治疗甲下血管球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甲弧影以远弧形切口联合甲模板回植治疗甲下血管球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治疗的甲下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拔除指甲后,采用甲弧影以远弧形切口入路切开甲床,暴露瘤体后完整切除,切开的甲床瓣原位复位,不予缝合,选择使用5 ml注射器针筒或原甲板制作甲模板,戳引流孔,回植覆盖于甲床表面,三点缝合加压固定,常规换药,3周后拆除甲模板。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并随访观察甲床愈合、疼痛改善、指甲生长及肿瘤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以 M( Q1, 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男5例,女32例;年龄18~67岁,平均39岁。术后病理均确诊为甲下血管球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换药均无明显痛感,拆除甲模板后见甲床平整干燥,无明显瘢痕形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新生指甲平整光滑、外观满意,疼痛症状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术前VAS评分为5.0(4.5,6.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0.0(0.0,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7.57, P<0.001)。 结论:甲弧影以远弧形切口治疗甲下血管球瘤,能有效保护甲床生发基质,瘤体暴露充分,可彻底切除,复发率低,同时结合甲模板回植可显著减轻甲床瘢痕形成,有效预防术后指甲畸形,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手掌部巨大脂肪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女,68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致右手大鱼际处肿痛,现包块肿大影响日常活动。体格检查:右手大鱼际处可见局部隆起,大小约为4.0 cm×3.2 cm×1.2 cm,界限较清晰,触之可移,与皮肤无粘连,质软,压痛不明显,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正常。体表包块彩超示:右手大鱼际肌层较强回声,考虑脂肪瘤。MRI示:右手掌部见不规则短T 1长T 2信号团块沿肌腱周围铸型生长,FS-PDWI呈低信号,向后经第2,3及3,4掌骨间延伸局部达手背侧皮下伸肌腱下方,向前经2,3屈肌腱间隙向前延伸达掌侧皮下,尺侧缘达第5掌骨内侧,桡侧缘达第1掌骨内侧,考虑脂肪瘤。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沿右手掌桡侧缘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脂肪性肿块(图1),沿掌横纹做横行切口,桡尺侧缘分别掀起皮瓣,显露并切除肿块(图2),肿块大小约为4.0 cm×4.0 cm×1.2 cm(图3)。病理诊断:脂肪瘤。常规复查及随访,术后半个月门诊拆线,伤口Ⅰ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开放性与非开放性角膜松解术矫正散光效果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摘除手术联合角膜散光松解术(FSAK)中对FSAK切口表面进行手动开放与不开放对于中低度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到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连续病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决定手术方式,观察组为开放性FSAK,对照组为非开放性FSAK。两组患者均在LensAR飞秒激光手术平台下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观察组对FSAK切口的角膜上皮进行手动开放,对照组不作手动开放。术后3个月行Pentacam HR角膜地形图检查。检查所有术眼的目标散光矫正量、术源性散光、残余散光、矫正指数、角度误差。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纳入患者51例(61只眼),其中观察组27例(31只眼),对照组24例(30只眼)。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平均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目标散光矫正量分别为1.10(0.80,1.50)和1.30(0.98,1.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729, P=0.084);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0(0.59,1.25)和0.42(0.20,0.66)D( Z=-3.571, P<0.001),残余散光分别为(0.51±0.31)和(1.21±0.44)D( t=-7.238, P<0.001),矫正指数分别为0.78±0.32和0.38±0.25( t=5.386,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角度误差分别为-1.08°±10.76°和5.93°±4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09, P=0.422)。 结论:开放性FSAK对比非开放性FSAK可以取得更好的散光矫正效果和更小的术后残余散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左环指畸胎指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 男,28岁,因左环指指端肿物1年就诊。1年前发现左环指指端有一结节,无其他异常表现,未诊治。近几个月指端肿物增大,无疼痛等其他异常情况。专科检查:肿物位于指端、甲游离缘甲板下,背侧具有完整的、独立的甲板,位于正常甲板的深层,掌侧为正常外观皮肤,基底部与指端存在一弧形切迹(图1),触之质地韧,无活动度,无分泌物渗出,局部无压痛,余未见异常。摄X线片检查示:左环指末节指骨爪粗隆远端可见一椭圆形骨肿物影,密度与末节指骨一致,基底部与末节指骨间未见骨性连接,边界清楚(图2),无骨膜反应,无骨质破坏,诊断为"左环指肿物"。左环指局部浸润麻醉,拔甲后见甲床远端肿物,位于指端,掌侧为正常外观皮肤,背侧具有完整、独立的甲板(图3)。沿肿物基底部切开,钝性分离肿物(图4),仔细检查周围组织无残留后,修补甲床。术后病理报告:由内向外依次是软骨化骨层、纤维软骨层、增生的纤维母细胞、纤维膜层,骨小梁之间为纤维组织,符合甲下外生性骨疣(图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与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白内障合并低度数散光的远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矫正白内障合并低度数散光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接受手术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共53例(53只眼),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7例(27只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FLACS)联合弧形角膜切开术,术中植入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LS-313MF30);B组26例(26只眼),行FLACS联合散光矫正型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LS-313MF30T)植入术。收集患者术前裸眼远视力(UDVA),总高阶像差(HOAs),角膜散光;术后UDVA、裸眼近视力(UNVA),残余散光,总高阶像差及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D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NVA:术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残余散光:术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B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HOAs:B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小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年,B组患者脱镜率96.15%(25/26)高于A组74.07%(20/27),眩光、光晕发生率7.69%(2/26)低于A组29.62%(8/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低度数散光,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远期效果优于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且视觉质量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于《飞秒激光角膜弧形切开术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一文的更正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刊2024年第60卷第2期发表的《飞秒激光角膜弧形切开术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一文中,作者单位第1项应为“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 518020”,特此更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