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带袢钛板在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带袢钛板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联合大多角骨切除及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的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例,术后采用手部功能评价指标,第一腕掌关节直观模拟疼痛标尺法及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X线前后位片第一掌骨基底,舟骨远关节面间距,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握力(22.1±1.5)较术前(11.9±1.2)显著提高, P<0.05;术后捏力(3.4±0.2)较术前(1.9±0.1)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术后第一掌骨与舟骨之间间隙高度维持理想。 结论:对于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摘除大多角骨,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后应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第一、二掌骨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由设计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肩背部皮肤恶性肿瘤创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肩背部自由设计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肩背部皮肤软组织肿瘤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51~84岁,平均67.5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4例,基底细胞癌3例,隆突纤维肉瘤1例,黑色素瘤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并标记穿支血管备用。术中将皮肤肿瘤扩大切除,并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确保切缘和基底阴性。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并切取病灶缘的自由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肿瘤复发、皮瓣成活、皮瓣弹性及外观、创面瘢痕、肩关节活动等情况。结果:9例患者完整切除肩背部肿瘤,创面面积3.0 cm×7.0 cm~8.0 cm×9.0 cm,切取的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面积为3.0 cm×10.0 cm~8.0 cm×12.0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一期愈合。4例供区直接关闭,5例在小桨辅助下关闭。术后随访5~20个月,肿瘤无复发,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瘢痕不明显,肩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肩背部血供来源广泛,皮肤穿支血管丰富,以此为基础设计自由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操作简单、切取方便,是修复肩背部皮肤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的一种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采用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3月—2020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手足外科收治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h,创面缺损面积为1.5 cm×1.0 cm~5.0 cm×3.0 cm。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类型和走行等情况,以此设计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者采用以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2.0 cm×1.5 cm~5.5 cm×3.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上臂内侧中厚皮移植覆盖。记录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情况,比较术前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与术中探查结果,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供受区外观,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拇指功能,依照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显示,2例患者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另41例患者保留有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其中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走行的1型20例;起始于桡动脉深支或拇主要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走行的2型16例,包含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基底区域的2a型10例、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头区域的2b型6例;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在第1掌指关节区域的交汇处的3型5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1.12±0.31)mm,伴行静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0.63±0.21)mm。拇指尺侧指背动脉主要集中在第1掌指关节尺侧和鼻烟窝区域。术中所见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一致。术后,43例患者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供瓣区仅留有线性瘢痕,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处质地及弹性好、无明显色素沉着、外形美观,拇指功能评价中优23例、良17例、可3例,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达S 4级者16例、S 3级者22例、S 2级者5例。 结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同指远端特别是指间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能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分布,以便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供受区外观及拇指功能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双骨隧道"8"字捆绑骨块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双骨隧道"8"字捆绑骨块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南京江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临床资料。术中采用0.8 mm克氏针于末节指骨基底部缺损远端及近端各制作1条横向骨隧道,先采用肌腱缝线沿远、近端骨隧道"8"字捆绑骨块于末节指骨基底部缺损处,再用克氏针弹性加压固定。术后3周拔除克氏针后逐步加强患指伸屈运动。末次随访时测量患指与对应健指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记录手指(患指与健指)远指间关节(DIPJ)活动度及总主动活动度(TAM);参照美国手外科协会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术后6个月患指DIPJ活动度、TAM与对侧健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30指),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2岁,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4~65 d,平均35 d。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Ⅰa型8指,Ⅰb型6指,Ⅱa型7指,Ⅱb型5指,Ⅲa型2指,Ⅲb型2指。术后切口出血极少,无感染,均一期愈合。30例患指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6~7个月,骨折处均对位可、愈合佳,锤状指畸形均完全矫正,无针道感染及断针现象。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显示,患指DIPJ活动度与对侧健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2±3.5)° vs. (30.4±3.3)°, t=2.57, P=0.463];患指TAM与对侧健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35.3±3.6)° vs. (237.7±4.2)°, t=1.78, P=0.247]。患指功能评价:优27指,良3指,优良率为100%。 结论:经双骨隧道"8"字捆绑骨块,可多维度立体独立地固定骨块,稳定牢固,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效果好,且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分辨率MRI指导1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抗凝治疗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由Smoker于1986年命名,是一种罕见的动脉疾病,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和弯曲为特征,发病率为0.05%~18.00% [1]。V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病理机制可能涉及到血管内部弹性层退化,网状纤维缺乏以及平滑肌萎缩等 [2]。VBD临床表现复杂,以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其次为脑神经和脑干进行性压迫、脑出血、脑积水等,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3]。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VBD的主要手段 [4]。高分辨率MRI(high resolution MRI,HRMRI)对于判断颅内动脉附壁血栓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本文报道1例在HRMRI指导下抗凝治疗的VBD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VBD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底内侧动脉远端蒂穿支(皮支)皮瓣在 趾近节基底平面毁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动脉远端蒂穿支(皮支)皮瓣在 趾近节基底平面毁损伤后所致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2017年9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 趾近节基底水平毁损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26~60岁,左足12例,右足14例。所有患足均为 趾近节基底水平毁损后残留创面,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5.0 cm,应用足底内侧动脉远端蒂穿支(皮支)皮瓣修复创面,保留第1跖趾关节,皮瓣切取面积平均3.2 cm × 4.2 cm。供区行游离植皮。术后予抬高患肢、保暖、抗感染、消肿、抗凝、镇痛等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门诊随访,时间1~3年,术后22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远端皮缘暗紫,予间隔拆线缓解皮瓣张力后皮瓣血运缓解,皮瓣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好,质地较硬,耐磨,患肢无跛行,穿鞋或行走均不受限制,末次随访皮瓣受区恢复情况综合评价量表,足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I50评价,优24例,良2例。结论:足底内侧动脉远端蒂穿支(皮支)皮瓣动脉解剖较恒定,不损伤主干动脉,血供良好,皮瓣皮肤角质层较厚,耐磨,为修复 趾近节水平毁损伤所致创面增加了一个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唇点距测量校正一期单侧唇裂的手术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唇软组织移位对一期单侧唇裂修复设计的可能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行一期单侧唇裂修复的52例患儿,男33例,女19例;年龄2~10个月,平均4.6个月。测量方法为直尺和(或)角规直接测量上唇区特定标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分析该组患儿术前、术后即刻上唇区的标记点间点距测量结果。手术采用旋转推进法,术中充分解剖裂隙两侧软组织,复位并重建肌肉连续性。结果:52例单侧唇裂患儿的测量显示,术后即刻和术前相比,健侧和患侧的标记点间点距均发生改变。除健侧唇高和健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外,两侧唇长、患侧唇高以及患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唇峰-口角点距,鼻翼基底-口角点距,均较术前有明显延长( P<0.05)。两侧点距的对称性比值计算显示,越远离裂隙区,术前对称性比值越接近1。术后上唇区的对称性比值均接近1,术后对称性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结论:一期单侧唇裂修复术中,上唇区软组织标记点间点距变化不完全符合几何学原则,还受不同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弹性等生物物理特性影响,手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并校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大鼠JNK、MMP-9和MAC387的表达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大鼠血管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巨噬细胞标志物MAC387表达的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VBD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VBD模型组和瑞舒伐他汀干预组,每组20只。后2组大鼠通过枕大池注入0.3 μL(1.5 U/μL)弹性蛋白酶以制备VB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24 h瑞舒伐他汀干预组大鼠给予5 mg/kg瑞舒伐他汀灌胃,1次/d,连续4周,其余2组大鼠每天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测量并比较各组大鼠的椎基底动脉弯曲扩张程度,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椎基底动脉中JNK、MMP-9和MAC387的表达。结果:瑞舒伐他汀干预组、VBD模型组均有14只大鼠造模成功。与假手术组比较,VBD模型组、瑞舒伐他汀干预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直径增加,基底动脉迂曲指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VBD模型组、瑞舒伐他汀干预组大鼠椎基底动脉中JNK、MMP-9、MAC387的表达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VBD模型组相比,瑞舒伐他汀干预组大鼠椎基底动脉中JNK、MMP-9、MAC387的表达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瑞舒伐他汀可延缓VBD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