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生产适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太子参新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结合区域生产试验,在贵州省选取9个试验点对3个太子参品种的生长、抗病性、产量、品质进行考察.结果:与'施太1号'和农家种相比,'贵参1号'在株高、叶片大小、花朵数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上有明显优势;病毒病病株率和病叶率显著降低,仅为2.53%和9.09%;药材平均亩产达到389 kg,多个试验点较农家种平均增产120%左右;药材形状近纺锤形,单个药材重量显著高于农家种,一、二等药材比例较'施太1号'和农家种均显著增加,统货比例显著降低.药材质量均符合规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灰分2.6%均显著低于'施太1号';水分8.9%、环肽B含量0.0127%、多糖含量27%,均与'施太1号'及农家种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抗病性、产量和品质,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在贵州省东部到西部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建议作为优良品种在贵州省推广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扣压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性锤状指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我们采用双克氏针扣压法固定骨折块治疗16例骨性锤状指患者。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ⅠC型1例;ⅡA型5例,ⅡB型1例,ⅡC型1例。结果:术后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手指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70°12例,0°~60°3例,-5°~60°1例。X线片示1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2周。根据Crawford的锤状指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结论:双克氏针扣压法治疗不同类型骨性锤状指,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徒手经第2骶骨翼骶髂螺钉植入技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徒手经第2骶骨翼骶髂螺钉(S 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收治的采用徒手S 2AI植入技术治疗的1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63.2岁(范围:55~71岁)。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相关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 7PL-CSVL)、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铅锤轴线(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S 1骶骨倾斜角(SS)及脊柱-骨盆匹配度;术后行骨盆CT评估S 2AI植入准确性,同时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7个月(范围:12~6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32.28±4.97)°降至(6.56±3.20)°( t=41.142, P<0.01),C 7PL-CSVL由术前的(1.11±2.07)cm降至(0.18±1.08)cm( t=41.142, P=0.06),LL由术前的(-22.39±13.07)°改善至(-36.39±4.29)°( t=4.470, P<0.01),脊柱-骨盆匹配度由术前的(26.83±14.83)°降至(13.72±8.3)°( t=4.396, P<0.01),PT由术前的(27.94±4.26)°降至(23.39±6.08)°( t=2.680, P=0.02),SS由术前的(22.22±6.36)°升至(26.28±7.24)°( t=-2.178, P=0.04),SVA由术前(6.54±4.51)cm降至(2.62±1.29)cm( t=3.052, P=0.01),矢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从术前0.58(0.40)分[ M( QR)]降至0.18(0.15)分( Z=-4.567, P<0.01),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8例患者共植入S 2AI螺钉32枚,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例患者CT检查见S 2AI突破皮质,1例为2级(中度),偏向腹侧;2例为1级(轻度),1例偏腹侧,1例偏背侧。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完成了SRS-22问卷,手术满意度平均4.4分。 结论:徒手S 2AI植入技术应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凸腰骶骨盆固定融合术能维持腰骶骨盆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在腱性锤状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腱性锤状指患者,术中采用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可正常活动,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8个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价患指功能:优22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5.3%。结论:改良伸肌腱止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并发症少,获得了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是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与传统术式治疗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患者近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与传统术式治疗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永康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5例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患者,45例患者接受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纳入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传统抽出钢丝法固定手术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术后随访1年进行指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50%( P<0.05)。在指关节功能评分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指力量、手指灵活性、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疼痛程度、外观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远近期疗效优于传统抽出钢丝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多视角融合和主动轮廓约束的深度学习算法在10 μm级耳科专用CT图像上对听小骨分割的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视角融合以及主动轮廓约束的深度学习算法在10 μm级耳科专用CT图像上对听小骨分割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10 μm级耳科专用CT检查的受试者数据共79侧耳(56侧来自志愿者,23侧来自标本)。对锤骨、砧骨和镫骨进行标注,将其划分为训练集(55侧)、验证集(8侧)和测试集(16侧)。采用感兴趣区域快速定位结合精准分割算法,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3个视角对锤骨、砧骨和镫骨进行分割与融合。针对镫骨,同时设计了基于主动轮廓损失的镫骨分割方法。分割实验采用客观指标Dice相似系数(DSC)作为判别标准,比较本方法与基础方法、本方法与其他分割方法的组间DSC差异。结果:多视角融合分割算法对锤骨、砧骨和镫骨的平均DSC值分别为94.2%±2.7%、94.6%±2.6%和76.0%±5.5%;结合主动轮廓损失的约束方法后,对镫骨的平均DSC值进一步提升(76.4%±5.4%比76.0%±5.5%),且可视化结果显示镫骨结构的分割结果更加完整。结论:基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数据的多视角融合算法可实现对锤骨和砧骨结构的精准分割,结合主动轮廓损失约束方法,可进一步提升对镫骨结构的分割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治疗陈旧性Wehbe Ⅰa、Ⅰb型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治疗陈旧性Wehbe Ⅰa、Ⅰb型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18例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治疗。按照Wehbe分型:Ⅰa型6例,Ⅰb型12例。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14个月,平均11.3个月。术后无克氏针断裂、松动、针道感染、皮缘及甲床压迫坏死、甲板畸形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间隙正常。术后半年采用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估疗效:优16例,良1例,可1例。结论:陈旧性骨性锤状指仍能采用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有效复位并固定骨折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小,对远指间关节影响小,是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13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1枚克氏针固定DIP于过伸位置,再将两条缝线分别用改良Kleinert法穿过终腱远断端两侧部,将肌腱拉向末节指骨止点处,缝针从指侧方穿出皮肤后拉紧加压打结固定,最后再将终腱中央部与止点处骨膜、关节囊缝合。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平均(7.23±3.49)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超声在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误食枣核导致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总结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结果:42例枣核引起消化道穿孔病例中,最常见的穿孔部位为远端回肠和回盲部。其中32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回盲部,3例位于空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枣核在超声声像图上可明确显示,长轴显示为纺锤形高回声,两端较尖锐,长度约2.5~3.0 cm,后方回声衰减;短轴显示为弧形强回声。穿孔后可表现为枣核尖端刺入肠壁并造成局部肠壁水肿,部分病例还可探查到腹腔游离气体、腹腔游离积液以及网膜增厚、回声增强,形成包裹、粘连征象等间接征象。超声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X线检查(均 P<0.05),且假阴性率明显低于X线检查( P<0.01)。 结论:小儿尤其是婴幼儿误食枣核所致的消化道穿孔有时病史不甚明确,早期临床症状亦不典型,X线检查无法准确地定位异物所在的位置及周边情况。超声可以通过观察异物的形状、位置、肠壁损伤情况以及与周围脏器包裹粘连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提供明确依据。因此超声可以作为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双套圈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套圈法在骨性锤状指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我们对16例新鲜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切开复位,1枚克氏针贯穿固定远指间关节于0°位,远节基底两侧各打入1枚克氏针,双套圈缝合骨折块近端两侧,再环绕同侧克氏针折回至骨折块近端,复位骨块后打结固定。术后随访疗效。结果:术后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29个月,平均16.5个月。依据Crawford评价标准:优良14例,优良率为93.3%。结论:改良双套圈法固定撕脱骨折块,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