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与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50)和对照组( n=50),对照组患者行PLIF治疗,观察组患者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32±0.85)分、(19.46±3.4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41±0.97)分、(25.78±3.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85、8.936,均 P<0.05);观察组术后1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别为(2.76±0.49)ng/L、(0.78±0.13)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8±0.81)ng/L、(1.12±0.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341、11.240,均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分别为(109.53±20.37)min、(30.61±3.30)d,均短于对照组的(122.34±30.21)min、(42.87±4.68)d,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1.12±40.86)mL、(60.08±11.62)mL,均少于对照组的(306.65±50.38)mL、(218.41±24.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86、15.139、13.684、41.343,均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4/50),低于对照组的30.00%(15/50)(χ 2=19.512, P<0.05);观察组术后3、6、9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00%、4.00%、8.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10.00%、22.00%(χ 2=6.186、5.674、7.686,均 P<0.05)。 结论:与PLIF比较,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OLIF术后过长关节突移位压迫神经根再发下肢痛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报告1例斜外侧入路椎体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过长的关节突移位压迫神经根导致再发下肢痛的病例。女,48岁,诊断为L 4椎体滑脱症。术前CT提示L 5右侧上关节突过度增生,长径为10.46 mm,L 5右侧上关节突与L 4右侧神经根的间距仅1.34 mm。在接受OLIF术后短期内即出现右下肢放射痛复发,复查腰椎CT示融合器植入后椎间隙撑开,而L 5右侧上关节突向前倾斜的角度由术前59.46°增大至65.22°;关节突至椎间孔前壁的距离由0.63 mm减小至0.25 mm,至椎间孔上壁的距离由0.31 mm增大至0.39 mm;椎间孔截面积则由0.29 mm 2减小至0.18 mm 2;椎间隙前凸角由0.52°增大至7.33°,均提示L 4,5椎间隙不均匀撑开,且L 5右侧增生的上关节突向前下倾斜压迫L 4右侧神经根。再次微创手术中对增生过长的关节突进行磨除,松解受压神经根,再次手术后患者右下肢放射痛得到缓解。因此,可以认为OLIF手术中椎间隙被不均匀撑开时,异常增生或过长的关节突可导致神经根受压,进而引起术后持续不缓解的下肢根性疼痛。这也要求术者在术前应充分评估关节突增生情况对OLIF手术效果的潜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开放TLIF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0~82(68.1±3.4)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组:微创TLIF组45例,行微创TLIF术;开放TLIF组41例,行开放TLIF术。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2)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3)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4)术前和术后24 h的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5)术前与术后16周腓总神经、胫总神经的传导速度(NCV)和潜伏期(DL)值。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获随访6个月。(1)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病变类型等基线资料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微创TLIF组较开放TLIF组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末次随访时,2组VAS、JOA、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微创TLIF组优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3)患者术后24 h、7 d凝血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PT先延长后缩短,且微创TLIF组均短于开放TLIF组;血浆FIB水平先降低后升高,且术后24 h微创TLIF组低于开放TLIF组;血浆D-D水平则逐渐升高,且微创TLIF组均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术后24 h氧化应激指标与术前比较,2组血清SOD、GSH-PX水平均降低,但微创TLIF组[(246.1±35.5)、(127.8±13.1)U/mL]高于开放TLIF组[(182.5±28.2)、(85.6±14.0)U/mL];2组血清MDA、AOPP水平均升高,但微创TLIF组[(17.9±3.7)、(71.8±6.1)μmol/L]低于开放TLIF组[(30.4±4.1)、(112.3±6.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5)术前与术后16周比较,2组患者的腓总神经、胫总神经的NCV值均升高且微创TLIF组高于开放TLIF组,DL值则降低且微创TLIF组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相对开放TLIF,微创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及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斜外侧与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40例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MI-TLIF组,每组各20例。其中OLIF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0.3±8.8)岁;MeyerdingⅠ型16例,Ⅱ型4例。MI-TLIF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1.7±8.7)岁;MeyerdingⅠ型15例,Ⅱ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白蛋白丢失、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fused segmental lordosis,FSL)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LIF组和MI-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1 ,8.404 ,8.064;均 P< 0.001)。术后第3天,OLIF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39±47)ml,MI-TLIF组为(486±192)ml;OLIF组的白蛋白丢失为(4.2±1.9)g/L,MI-TLIF组为(10.2±3.9)g/L;OLIF组的C反应蛋白为(34±11) mg/L,MI-TLIF组为(106±39)mg/L;OLIF组的红细胞沉降率为(41±15)mm/1 h, MI-TLIF组为(71±24) mm/1 h;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38, 6.184, 7.983, 4.675;均 P< 0.001)。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2±1.5)分和(1.8±1.3)分,ODI分别为14%±11%和59%±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LL分别为33.41°±9.25°和32.07°±9.54°,FSL分别为11.59°±5.09°和10.61°±4.56°,DH分别为(10.35±2.30)mm和(10.85±1.8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OLIF组(13.5±2.3)个月,MI-TLIF组(14.1±2.8)个月。MI-TLIF组3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放射痛,经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甘露醇等对症治疗后好转。OLIF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术中损伤交感链;3例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屈髋无力,考虑腰大肌水肿或损伤。 结论:OLIF在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上与MI-TLIF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失血少、炎症指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中及术后早期优势明显。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相似,均比较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的关键技术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TF-FESS)起源于侧后路经皮介入治疗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技术,经过全内镜设备、手术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些基本技术的组合运用可治疗相对复杂的脊柱退行性疾病。TF-FESS的核心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技术、椎间孔成形技术、椎管减压技术、椎间盘摘除技术、纤维环缝合技术、椎体间融合技术等,本文就该手术核心技术要点,手术的适应证、优势、不足及发展前景做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随着微创理念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普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逐渐发展为腰椎固定融合术的主流术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种类繁多,本文从适应证选择、技术特点、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4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为了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术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详细制订手术策略,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来选择融合方式,使不同术式发挥出最大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机器人辅助与透视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透视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MIS-TLIF(机器人辅助组)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7例,男9例、女18例,年龄(61.00±9.11)岁(范围41~71岁)。选择同期接受透视辅助MIS-TLIF(透视辅助组)的患者27例作对照,男16例、女11例,年龄(56.70±11.97)岁(范围32~76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辐射暴露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弓根钉置钉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拟合对数曲线基于手术量和手术时间绘制机器人辅助组的学习曲线。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44±3.89)个月(范围12~24个月)。机器人辅助组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天数分别为(181.44±36.43)min、(43.70±22.04)ml、(5.04±1.40)d,小于透视辅助组的(223.22±59.40)min、(74.63±71.86)ml、(6.59±3.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机器人辐射暴露时间为(77.78±9.81)s,大于透视辅助组的(63.78±17.70)s( t=3.595, P=0.001)。两组患者腰椎V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天和末次随访均小于术前。机器人辅助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为(2.52±0.98)分,小于透视辅助组的(3.07±0.87)分( t=0.294, P=0.032)。两组均置入椎弓根螺钉108枚,机器人辅助组置钉准确率为93.5%(101/108),大于透视辅助组的77.8%(84/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821, P=0.008)。通过拟合对数曲线描述机器人辅助组术者的手术数量与手术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手术时间随手术量增加而下降,前10例的手术时间波动较大,经过10例手术后手术时间逐渐缩短且趋于稳定。 结论:机器人辅助MIS-TLIF可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改善术后早期疼痛,学习曲线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水介质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指南(2022)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腰椎疾病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退行性疾病、创伤、感染及肿瘤等。其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5种具体术式:后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前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 1] 。上述术式可以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小切口、管状通道或脊柱内镜等微创方式进行 [ 2, 3]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与徒手透视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和徒手透视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对退行性腰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14例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MIS-TLIF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58例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MIS-TLIF,为机器人组,其中男16例,女42例女性;年龄为(56.7±8.1)岁;56例患者接受了徒手透视下MIS-TLIF,为徒手组,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为(57.2±8.6)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分析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包括螺钉放置的准确性、关节突关节侵扰(FJV)、融合状态以及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变化。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5年,内容包括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在术前及术后VAS和ODI评分、失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比徒手组长[(158.5±12.1)min比(146.4±15.4)min, P<0.001]。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机器人组医师的术中透视次数低于徒手组[(13.8±3.9)次比(74.7±6.8)次, P<0.001]。机器人组A级螺钉置入准确率高于徒手组[87.5%(203/232)比70.1%(157/224), P<0.001],而临床可接受的螺钉置入比例(A和B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228/232)比96.9%(217/224), P=0.330]。徒手组FJV分级明显高于机器人组(0.43±0.68比0.13±0.43, P<0.001)。在术后的随访中,两组间椎间融合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机器人组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高度下降小于徒手组[(0.63±0.38)mm比(0.92±0.35)mm, P=0.001]。机器人组1例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穿透了椎弓根外壁,术中做了相应调整。徒手组有2枚螺钉置入过深穿透前方皮质,术后出现轻度腹部不适,于术后3 d缓解。 结论:与徒手透视MIS-TLIF相比,机器人辅助MIS-TLIF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选择,虽增加了手术时间,但其置钉准确性更高,且减少了医师术中辐射剂量以及邻近节段的退变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