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D与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60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TD组28例、PEID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统计近期疗效.结果 相较于PETD组,PEID组手术时间缩短,C型臂透视次数减少,髓核摘除量增加(P<0.05).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入院时(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治疗优良率为92.86%,PEID组为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PEID组为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较好短期疗效,并发症少,相较于PETD,PEID手术时间更短、C型臂透视次数更少、髓核摘除量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根据付费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4)、观察组( n=34)。对照组应用常规付费模式,观察组应用DRGs模式。比较两组诊疗费、手术费、药费、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腰痛、腰腿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诊疗费用[(1 090.61±221.72)元]、手术相关费用[(11 098.41±577.06)元]、药费用[(2 428.72±406.56)元]、术后卧床时间[(4.02±0.88)d]、住院时间[(7.89±1.03)d]均低于对照组的(1 238.75±249.90)元、(12 008.75±622.31)元、(2 661.28±420.11)元、(4.62±1.12)d、(8.73±1.27)d( t=2.59、6.25、2.32、2.46、3.00,均 P < 0.05)。观察组总体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032)。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分别为(8.70±3.26)分、(17.20±4.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9±3.51)分、(20.80±4.07)分( t=2.18、3.62,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17.65%(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110)。 结论:在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基于DRGs模式可控制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妊娠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神经损伤需手术干预的妊娠期病例均少见。本文报道2例妊娠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微创手术干预的病例,其中1例在剖宫产术后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另1例在妊娠23 +周时选择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2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全脊柱内镜下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4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20例为开放组,行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20例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末次随访采用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与开放组比较,内镜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51、15.844、49.438、6.772、28.311, P值均<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内镜组2例。开放组和内镜组术后1个月VAS分别为(2.90±0.42)、(2.11±0.29)分,NDI评分分别为(21.75±3.85)、(17.60±2.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66、4.260, P值均<0.01);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末次随访根据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内镜组优14例、良4例,开放组患者中优15例、良3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11, P>0.05)。 结论:后路全脊柱内镜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与传统ACDF开放手术均可获满意临床疗效,但后路全脊柱内镜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及多裂肌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多裂肌的退变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56例为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36例为孔镜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多裂肌萎缩情况。结果:通道组切口长度大于孔镜组[(2.37±0.12) cm比(26.71±2.69) cm, t=62.435, P<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孔镜组[(43.42±3.23) ml比(0.82±0.11) ml, t=25.803, P<0.05];通道组手术用时多于孔镜组[(65.22±5.75) min比(50.43±4.82) min, t=12.804, P<0.05];通道组下地时间晚于孔镜组[(3.02±0.62) d比(2.00±0.63) d, t=7.653, P<0.05];通道组术后住院时间多于孔镜组[(6.56±0.85) d比(4.81±0.71) d, t=10.260,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低于孔镜组[(17.51±2.19)分比(19.62±2.07)分, t=4.607,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ODI指数高于孔镜组[(30.21±1.29)%比(28.57±1.31)%, t=5.915,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92.9%(52/56)],孔镜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91.7%(33/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道组术后3个月多裂肌萎缩率高于孔镜组[(35.45±6.57)%比(32.13±6.45)%, t=2.382, P<0.05];通道组术后6个月多裂肌萎缩率与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2±3.43)%比(20.89±3.75)%, t=0.434, 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比较,在改善手术指标、减少多裂肌损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的关键技术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TF-FESS)起源于侧后路经皮介入治疗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技术,经过全内镜设备、手术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些基本技术的组合运用可治疗相对复杂的脊柱退行性疾病。TF-FESS的核心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技术、椎间孔成形技术、椎管减压技术、椎间盘摘除技术、纤维环缝合技术、椎体间融合技术等,本文就该手术核心技术要点,手术的适应证、优势、不足及发展前景做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脑功能保护和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使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脑功能保护和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使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麻醉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硬膜外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啶静脉输注,输注时间10 min。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水平及术中硝酸甘油使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 2、T 3、T 4时MAP、HR值与T 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T 2、T 3、T 4时MAP、H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t 1、t 2、t 3时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较t 0明显升高( P<0.05),观察组t 1、t 2、t 3时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t 4时NSE、S100β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t 4、t 5时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与t 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及麻醉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中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麻醉效果更佳,同时可以抑制术中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升高,促进术后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恢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FD、Schober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3±0.68)分]、FFD[(5.76±2.64)cm]、Schober距离[(5.58±0.94)cm]、JOA评分[(22.87±2.01)分]及优良率(8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26例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存在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SCS)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15年至2018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26例;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对患者手术前后1周及末次随访进行评分。结果:26例患者术前SSS评分(45.50±10.39)分,术后1周评分(27.67±3.62)分,末次随访21.50(11)分,其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SSS评分比较分别降低17.83分[95%可信区间( CI): 4.660~31.007, P<0.05]、18.00分(95% CI:-0.701~36.701,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S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95% CI:-17.840~18.174, P>0.05)。术前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分(8.50±1.87)分,术后1周评分1(2)分,末次随访评分0.5(4)分,其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20分评分比较分别降低6.67分(95% CI: 3.980~9.353, P<0.05)、6.17分(95% CI: 0.660~11.673,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20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95% CI:-4.879~5.879, P>0.05)。末次随访1例患者出现部分症状复发,其余25例患者获得明显改善,无复发症状。 结论:对于存在影像学异常的SCS,ACDF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