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HIV流行毒株分离培养与标准株筛选鉴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我国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全血样本中的HIV进行分离培养与基因型、表型鉴定,筛选符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标准株艾滋病病毒毒株建立技术规范》(T/CPMA 027—2023)评价要求的HIV标准株。方法:收集48份HIV感染者全血样本;通过分离样本中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将其与健康人全血样本中分离得到的PBMCs共培养分离感染者体内的HIV,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p24抗原浓度和病毒滴度;对于分离成功的毒株,提取病毒RNA,对 gag、 pol基因和 env C2V3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判断基因型、基因重组和耐药位点;通过将病毒培养上清液接种到表达CCR5或CXCR4的Ghost细胞,判断病毒嗜性;通过将病毒培养上清液接种MT-2细胞,观察合胞体的形成。 结果:从48份HIV感染者的新鲜EDTA抗凝全血中分离培养出14株病毒培养上清液的p24抗原浓度>1 ng/ml的HIV毒株;1株病毒滴度≥10 5TCID 50/ml,8株滴度≥10 4TCID 50/ml,5株滴度≥10 3TCID 50/ml;其基因型为9株B亚型、3株CRF01_AE重组型和2株CRF07_BC重组型;14株HIV毒株中11株含有耐药位点;细胞嗜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8株为CCR5嗜性,6株为CXCR4/CCR5双嗜性;14株毒株中只有2株可引起MT-2细胞病变,为合胞体诱导型。 结论:本研究共分离出14株具有HIV典型生物学、遗传学特性的HIV毒株,经评价1株为符合《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标准株艾滋病病毒毒株建立技术规范》(T/CPMA 027—2023)的HIV标准株。本研究可为HIV-1标准株的筛选提供技术指导。下一步可按照标准株的共享机制完成申请及储备库建设,为HIV疫苗与药物研发等相关研究提供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海南省2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海南省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该病的发病特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使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住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检索2012年5月建院起至2022年1月的归档病案最终诊断中含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诊断信息,且有胸部高分辨率CT影像资料的,曾接受住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20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表现、肺功能和痰微生物培养资料,比较不同形态学表现(柱状、囊柱状、囊状)患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及痰微生物检出率的差异;比较不同分布范围(单肺叶受累、多肺叶受累)患者痰微生物检出率的差异;比较检出与未检出细菌患者的肺功能差异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特点。结果:207例患者中,男110例(53.14%),女97例(46.86%),年龄(64.37±13.91)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55.07%(114/207),发病年龄(50.73±19.39)岁。23.19%(48/207)的患者合并结核病史,21.74%(45/207)的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80%(12/207)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3.38%(7/207)的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9.66%(20/207)的患者因肿瘤、白血病、肾病综合征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病因存在免疫抑制状态。发病原因多无法确定,15.46%(32/207)的患者可明确病因,59.38%(19/32)的患者由肺结核引起。主要症状为咳嗽(89.37%)、咳痰(82.61%)、气短(43.96%)、咯血(30.43%)等。影像学表现为柱状占47.34%(98/207),囊柱状占16.43%(34/207),囊状占36.23%(75/207)。单肺叶受累占30.43%(63/207),多肺叶受累占69.57%(144/207),18.84%(41/207)的患者累及所有肺叶;受累肺叶中以右肺下叶占比最高,为57.49%(119/207)。73例住院期间行肺功能检查,其中67.12%(49/73)存在阻塞型通气障碍,54.79%(40/73)存在限制型通气障碍,39.73%(29/73)存在混合型通气障碍。依据影像学分类的3种类型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1, P=0.016),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 1/FV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84例患者住院期间留取痰微生物培养,培养阳性率为57.07%(105/184),其中101例(54.89%)痰培养细菌阳性,22例(11.96%)痰培养真菌阳性。共培养出26种共147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9种共136株,革兰氏阳性菌7种共11株,34例(18.48%)检出2种及以上细菌。构成比较高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38.10%(56/147)、肺炎克雷伯菌14.29%(21/147)、鲍曼不动杆菌11.56%(17/147)。多肺叶受累型较单肺叶受累型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更高[39.53%(51/129)比9.09%(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2, P<0.001);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较未检出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海南省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以老年人多见,病因多不明确,合并既往结核感染比例高。临床症状多样,肺功能多存在阻塞型通气障碍。影像学多表现为柱状支气管扩张,多肺叶受累多见。痰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与肺功能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筛选2023年6月至9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拟行部分或全部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患者。对螺钉所在钉道的分泌物(钉-软组织界面)行涂板细菌培养;对螺钉位于骨内的螺纹(钉-骨界面)用胰酪大豆胨琼脂浇筑进行螺钉表面培养,比较两个界面的培养结果,并对培养阳性者行细菌定性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7.3±17.6)岁;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8.1(4.0,11.3)个月。共培养212个标本,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3.8%(57/106),显著高于钉-骨界面[17.9%(1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钉-骨界面与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结果并未显示相关性( r=-0.011, P=0.913)。细菌类型方面,19个钉-骨界面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均为单一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57个钉-软组织界面培养阳性标本中,单一致病菌感染51个,混合细菌感染6个。两个界面均培养阳性标本10对,其中4对标本细菌类型完全一致,1对标本细菌类型部分一致。共有82个细菌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葡萄球菌感染占74.4%(61/82)。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耐药前3名的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及青霉素;而敏感药物前3名分别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均未表现耐药。 结论: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培养评估深部骨组织有无感染是必要的,钉-骨界面和钉-软组织界面同时培养可以为钉道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海南岛东北部沿岸表层海水中快速生长型可培养细菌及病原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获得不同方案培养海南岛东北部沿岸表层海水中快速生长型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从而为海水来源的细菌样本分离以及海洋源病原菌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分类设计原则,在2021年3月、6月、10月和12月对海南岛东北部沿岸6个地点的表层海水进行收集采样。然后,使用传统沙门菌、弧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放线菌以及通用海洋细菌培养方案进行细菌的富集培养。之后,使用16S rDNA一代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鉴定细菌物种分类。结果:5种方案共培养到了1 151株快速生长型可培养细菌,可鉴定为66个属,213个种。在不同培养方案中,芽孢杆菌( Bacillus)和克雷伯菌( Klebsiella)具有广泛的鉴别优势,并且数量排名前列。方案1的优势属为埃希菌( Escherichia)、克雷伯菌( Klebsiella)以及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在实验已论证的病原菌中,方案1的优势检出菌为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和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数量分别为37株和29株,独特检出菌为肠道沙门菌( Salmonella enterica),数量为7株。方案2的优势属为变形杆菌( Proteus)、肠球菌( Enterococcus)和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方案2的优势检出病原菌为奇异变形杆菌( Proteus mirabilis),数量为66株,丰度较高的独特检出菌为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数量为6株。方案3的优势菌属为克雷伯菌 、埃希菌和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方案3的优势检出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数量为53株。丰度较高的独特检出菌是医院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nosocomialis),共培养到7株。方案4的优势属为弧菌( 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 Pseudoalteromonas),在分离培养海洋性弧菌上具有优势。方案5的优势属为微小杆菌( Exiguobacterium)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和芽孢杆菌( Bacillus)。优势检出病原菌为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和乳酸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数量为20株和15株,丰度较高的独特检出菌也是乳酸乳球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显著优势,基因丰度达到51.11%,其次为 Alcanivorax sp.,占比12.57%。 结论:海南岛东北部沿岸表层海水中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肺炎克雷伯菌在该区域海水中丰度很高。不同培养方案对不同菌属和病原菌的选择性优势不同,个别海洋细菌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信息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 结论:噬菌体SAP23为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类器官模型探索肠道与肠道菌群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和多样化作用日益得到认识。从宏基因组微生物组测序研究以及从鼠-人种间差异推断因果关系的困难,促进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体外模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回顾微生物与肠道和结肠上皮共培养的最新进展,并将快速发展的类器官模型与传统标准模型进行比较,描述肠道微生物和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具体个体过程如何在体外重现,同时讨论肠道类器官与微生物共培养模型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探索个体化治疗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急性阑尾炎患者脓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迁
编辑人员丨2024/6/1
背景与目的: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与腹腔残余感染发生率较高,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抗感染效率非常必要.因此,本研究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脓液标本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率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阑尾切除手术的75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行阑尾切除术中将抽取的脓液或阑尾腔咽拭子置入无菌培养管,并送至检验科细菌培养室,对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两组,近期组(427例)的收治时间为2017年1月—2022年1月,早期组(326例)的收治时间为2012年1月—2017年1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变化趋势.采用WHO细菌监测网提供的WHONET软件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753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8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6株(7.5%),革兰阴性菌813株(92.5%).革兰阳性菌中前2位为屎肠球菌(18.2%,12/66)、鸟肠球菌(18.2%,12/66);革兰阴性菌中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71.7%,583/813)、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8.9%,72/813)、铜绿假单胞菌(6.3%,51/813).2012-2022年急性阑尾炎患者脓液中革兰阳性菌(近期组vs.早期组:9.3%vs.5.0%)与革兰阴性菌(近期组vs.早期组:90.7%vs.95.0%)的比例无明显变化.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59.1%,39/66)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71.7%,583/813)为主.两组各种主要菌株比例变化不明显.在两组耐药率变迁分析中,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有下降趋势,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氨曲南、头孢呋辛、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下降明显,另外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脓液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比例最大,近10年各种主要细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革兰阴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有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放松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用药,以防止细菌耐药性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2017-2022年临床微生物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微生物室间质量评价(EQA)数据,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EQA活动要求,使用常规检测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临床微生物培养和鉴定、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通过网络形式报告结果.对回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共培养和鉴定出病原菌91株(革兰阳性球菌24株、革兰阳性杆菌5株、革兰阴性球菌4株、革兰阴性杆菌39株、真菌13株、放线菌5株、分枝杆菌1株),鉴定正确率为100%.对38株病原菌进行212种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其中209种结果正确,正确率为98.58%.结论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微生物研究室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符合率较高,但对部分少见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缺乏了解,应加强对相关指南的学习和掌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内生真菌KLBMP0506对拟南芥的促生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菌Wickerhamomyces sp.KLBMP0506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促生作用及潜在的促生机制.[方法]本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为试验材料,将其与菌株KLBMP0506进行平板共培养及盆栽接种试验,并测定拟南芥鲜重、干重、主根长、侧根数、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长、生理指标,同时对筛选的与拟南芥侧根、主根形成及生长素合成和运输相关的11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结果]接种目的菌株KLBMP0506后,平板试验的拟南芥鲜重及侧根、盆栽试验的拟南芥鲜重、干重、茎长、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分隔平板试验及菌株KLBMP0506发酵液中促生活性物质分析显示,该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及其发酵液中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对拟南芥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此外,qRT-PCR分析显示KLBMP0506处理后,拟南芥中与侧根形成相关基因ABI4、FLA1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与生长素合成、运输相关基因AUX1、EIR1、YUC4的表达整体呈上调趋势,表明菌株KLBMP0506可能通过调控拟南芥中与侧根形成以及与生长素合成和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拟南芥的促生作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菌株KLBMP0506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促生作用,为其开发成为微生物菌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