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临床预测因素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对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心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 2O(1 cmH 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 2O、(759.53 ± 62.47) ml/m 2比(867.21 ± 63.24) ml/m 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 2)比(2.37 ± 0.86) L/(min·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夹层致巨大右心房肿物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32岁男性患者,反复发作心悸5天,加重1天。入院后急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反应。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扩大并右心房内占位性病变。胸腹部CT平扫示右心房占位。心脏增强CT检查示右心房内占位,心包少许积液。2021年9月行右心房肿物切除+左心房重建+房间隔重建+右心房重建+上腔静脉重建+左心耳结扎+心脏表面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发现右心房巨大肿物为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巨大血凝块,右心房壁受压菲薄,单纯心房肿物剥除极易导致术后心脏破裂,故将肿物与致密粘连的右心房壁大部分予以切除,保留窦房结处及部分心房组织,用牛心包重建右心房、房间隔、左心房壁及上腔静脉,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术后入ICU观察1天后转入普通病房,顺利出院。以房颤作为首发症状并表现为右心房肿物的冠状动脉夹层极为罕见,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性并发症,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和假性室壁瘤,其中心室游离壁破裂最为常见也最凶险。随着再灌注治疗和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渐下降。然而,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破裂的死亡率仍然极高。目前,心脏破裂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仍极为匮乏,临床上针对心脏破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也十分有限。心脏破裂已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本文将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从流行病学、分型、危险因素及临床决策等方面对心脏破裂的诊疗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质细胞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及重塑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质细胞蛋白(MCPs)是一种细胞外基质(ECM)非结构性分子,通过参与ECM的降解和纤维化修复进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损伤与重塑中发挥作用。MCPs主要包括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肌腱蛋白、骨桥蛋白、骨膜蛋白、即刻早反应基因(CCN)家族成员和骨糖蛋白等。它们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和胶原纤维的形成及沉积,参与心脏破裂的过程和心室重构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水泥入血致心脏破裂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85岁,身高172 cm,体质量64 kg,因"间断胸闷2 d"入本院急诊科诊治,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主诉持续性胸闷,无创BP 100~110/60~70 mmHg(1 mmHg=0.133 kPa),HR 70~80次/min。患者高血压10余年,长期规律口服硝苯地平,血压控制可;3 d前于本院脊柱外科行L 1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者无异常,骨水泥术后平片可见椎旁条形高密度影(见图1)。心内科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破裂"收治入院。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于冠心病监护病房继续抗心衰治疗,患者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胸部CT及肺动脉造影提示: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未见明显栓塞现象,前纵膈、心包积血/积液,右心室条形高密度影;心脏超声提示:心包腔大量积液并引流出血性心包积液。1 d后,患者症状加剧,意识减退,BP难以维持(无创BP 65/ 34 mmHg,HR 114次/min),心包引流量约1 200 ml,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BP,初始时静脉输注多巴胺5 μg·kg -1·min -1,效果不佳,遂加用去甲肾上腺素0.1 μg·kg -1·min -1,有创BP维持100~110/65~75 mmHg、HR 100~120次/min。多学科会诊后考虑右心室内异物所致心肌穿孔。立即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异物取出并心脏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10例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2.0±16.4)岁(范围:18~68岁),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Ⅱ预测手术病死率[ M(IQR)]为1.78%(1.20%)(范围:0.96%~4.86%)。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Wilcoxon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最大厚度、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等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室间隔穿孔或心脏破裂。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室间隔厚度减小[(10.3±1.7)mm比(22.1±4.0)mm, t=-10.693, P<0.01],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降低[12.3(11.5)mmHg比(81.7±21.1)mmHg, Z=-2.805, P<0.01;1 mmHg=0.133 kPa],有效解除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结论: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羊角致胸腹联合伤并心脏破裂患儿救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一例羊角所致心脏破裂胸腹联合伤患儿的救治,探讨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胸腹联合伤的救治。方法:总结笔者援非期间,停电且无氧气供应无围术期监护,在手电筒照明下,保留自主呼吸的硬膜外麻醉下救治胸腹联合伤并心脏破裂患儿诊疗经过。结果:完成了胸腹腔探查,进行了心脏、胃和膈肌的修补,术后抗感染、营养支持及综合治疗后,患儿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条件有限时,需迅速对病情做出判断,针对胸腹联合伤合并心脏破裂,尽快控制出血、解除心包填塞并进行心脏修补,为挽救生命,必要时可采取非常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心脏破裂合并左心室假性室壁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发病率极低,常见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偶见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修复,近年来,介入治疗更为临床所接受。该文介绍1例MINOCA所致心脏破裂合并左心室假性室壁瘤病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气促,采用经颈动脉入路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置入室间隔肌部封堵伞隔绝心脏破裂后形成的左心室假性室壁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