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对病情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取 120例自 2020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CCU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行常规CCU护理)与试验组(n=60,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护理后心率相关指标水平、各项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总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填塞、梗死再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高于对照组,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急性生理评分、慢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系统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有助于降低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心率及病情状态的改善,缩短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周 +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周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经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 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疾病活动度高、早期脏器受累和更多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儿童SLE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成人,为尽早识别儿童SLE危象,通过合理治疗降低其病死率和改善长期预后,本文就与儿童SLE相关的狼疮性肾炎、血栓性微血管病、神经精神性狼疮、弥漫性肺泡出血、心包填塞、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灾难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感染等危重症表现及诊治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发性左心房破裂致急性心包填塞救治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胸痛是常见急症,随着胸痛中心建设,诊治流程趋于统一化,本文报道1例心房破裂致心包填塞的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接受经皮置入LAmbre左心耳封堵器,且左心耳口部直径≥31 mm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记录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器械栓塞、心包填塞及主要出血事件等)。术后45 d、6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经食道心脏超声或肺静脉CT记录封堵器边缘分流及器械相关血栓情况,并记录术后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年龄(70.4±8.4)岁,女性12例(37.5%),左心耳口部直径(34.4±2.9)mm。31例(96.9%)成功置入LAmbre封堵器。围术期未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1例(3.2%)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经治疗后好转。经食道心脏超声随访的患者中未出现封堵器边缘分流>5 mm,所有患者未出现器械相关血栓以及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孕产妇心搏骤停防治救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孕妇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组人群,一旦出现突发心搏骤停(CA)会威胁到母子两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确保围产期母子全程平安,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与相同年龄普通CA患者的心肺复苏施救策略不同,孕期CA患者施救需要考虑患者的孕龄、胎儿情况等,采用不同的复苏手法如左推子宫(MLUD),会涉及濒死剖宫产(PMCD);同时针对导致孕期CA的不同原因如出现4Hs中的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高血钾或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紊乱、低体温,以及4Ts中的血栓形成、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和中毒等情况的合理药物应用。针对导致孕期CA的原因中多种情况为可预防性的特点,更有必要出台符合我们国情的孕期CA指南以指导临床。本文系统梳理了孕期CA的病理生理特点,孕期CA的高危因素,明确了孕期CA的正确复苏方法和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夹层并心包填塞术前诊疗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抗栓策略的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而不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的患者。术后第1~2天予口服华法林钠,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2.5。随访至2022年9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INR水平及出血和血栓形成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心脏移植进行删失)。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72.7%),年龄(51.0±13.3)岁。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支持时间为(458±166)d,支持期间患者的平均INR为2.28±0.26。1例患者在植入后307 d进行了心脏移植。随访期间发生心包填塞1例(4.5%),出血性卒中2例(9.1%),消化道出血5例(22.7%),牙龈出血4例(18.2%),鼻衄2例(9.1%);缺血性卒中1例(4.5%),泵血栓形成1例(4.5%),主动脉瓣血栓形成1例(4.5%)。3、6个月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95%和95%。结论:植入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患者术后单用华法林(目标INR 2.0~2.5)的抗栓策略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幼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急性心包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女,2岁,因"纳差、活动减少4 d,加重伴多汗3 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大量心包积液、心包填塞,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诊断为伴急性心包炎的幼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通过紧急心包穿刺放液减压和糖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患儿心包积液未再反复出现,随访监测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本例患儿起病急、病情严重,但规范治疗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151例70岁以上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手术治疗60例(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91例(保守治疗组)。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休克、卒中、肠系膜缺血和急性肾衰竭)。患者于发病后30 d随访,记录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70岁以上T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保守治疗组[14.00(7.00,19.75)d比5.00(2.00,10.00)d],并发心包填塞、卒中和急性肾衰竭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1.7%(1/60)比13.2%(12/91)、8.3%(5/60)比24.2%(22/91)和0比9.9%(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并发心包积液、急性心肌梗死、休克、肠系膜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随访30 d,手术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15.0%(9/60)比46.2%(4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5.69,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治疗、女性、主动脉根部直径增大和并发卒中是影响70岁以上T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RR = 2.311、2.135、1.051和3.737,95% CI 1.056~5.057、1.083~4.212、1.004~1.100和1.393~10.026, P<0.05或<0.01)。 结论:针对有手术指征的70岁以上TAAD患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