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项A族链球菌咽炎诊治指南实验室诊断部分的比较与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仅依据临床表现难以准确区分A族链球菌(GAS)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咽炎,无法有效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咽拭子培养、快速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及血液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GAS咽炎,但是不同指南对于GAS咽炎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适用对象、结果解释等建议存在差异。现总结不同GAS咽炎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特点,并对不同指南推荐意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采用抗菌药物治疗GAS咽炎,以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癌CT筛查偶然发现的快速参考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剂量CT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肺癌,降低癌症死亡率。但随着影像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和参检人数的增加,更多的非肺癌类偶然发现在CT报告中被提及,不恰当的处理建议可能增加患者焦虑或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肺癌CT筛查中的偶然发现显得十分重要。美国放射学院肺癌筛查指导委员会于2019年成立了偶然发现小组委员会,小组委员会联合多学科专家制订了《肺癌CT筛查偶然发现的快速参考指南》,并于2022年发布,其作为一份简洁易懂的参考工具,较美国放射学院先前发布的系列CT筛查偶然发现的管理指南(白皮书)适用人群更广,实用性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口腔专科感染防控的应急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根据国家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要求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口腔专科的临床诊疗特点,参考国内外口腔诊疗中感染防控相关指南和文献,结合医院疫情期口腔诊疗中感染防控的应急管理工作举措,提出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医院感染防控的建议,重点聚焦疫情期医务人员防护培训及医院感染防控落实等方面,旨在为口腔专科在疫情发生期快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的感控建议:基于SARS患者气道管理的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有效防止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过程中导致医护人员感染或病毒传染,保证实施气管插管术人员的安全,通过文献回顾分析2003年国内外针对SARS患者气道管理的经验,结合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与诊疗方案、相关学会指南及最新进展,就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提供感控建议。应充分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风险,加强相关人员的感控培训。建议适当放宽气管插管的指征,提前预警并做好准备。实施气管插管术时,原则上应由最具气道管理经验的医师,采用最熟练掌握的气管插管工具完成该操作,建议实施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积极还是保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正方一辩(李珊):我方观点认为脓毒性休克应采用积极的液体复苏策略。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组织氧供、氧耗不平衡导致最终出现细胞能量障碍。所以增加氧供是休克治疗的关键。只有足量、快速的液体复苏才能增加应激静脉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心功能曲线提示我们,液体复苏时可以提高前负荷,从而改善心输出量,增加氧供。在液体复苏时第一剂、第二剂,直到达到心输出量改变的拐点 [1]。发生脓毒症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阻力降低,液体再分布,相对容量不足。此外,脓毒症患者合并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从而造成有效容量不足,这都需要充足的液体复苏。正是如此,积极的液体复苏策略一直是指南多年的推荐,是脓毒性休克治疗的基石。2017年美国重症医学会指南建议脓毒性休克早期采用积极的液体复苏。初始1 h液体复苏总量可达40~60 mL/kg,复苏的目标是维持正常灌注压、正常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心输出量 [2]。2020年儿童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推荐,脓毒性休克低血压时,10~20 mL/kg的晶体液推注,监测、评估后可重复补液直到血压正常或液体超负荷 [3]。基于经典的病理生理基础和多年的指南推荐我方认为,脓毒性休克一定要采用早期、快速、充分、目标导向的积极复苏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版国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5年国际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PALICC)首次发布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ystress syndrome,PARDS)的具体定义,并提供了诊疗指南和未来研究方向 [1]。在之后的几年里,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关于(P)ARDS的新观念和新进展:包括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肺保护性通气相关新概念(驱动压、机械能、自发性肺损伤)、新技术[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以及快速发展的医疗保健系统(信息学、临床决策工具)等 [2,3,4],对2015版PARDS指南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考验。与此同时,实践表明,在资源有限环境下,按照2015版标准诊断PARDS存在一些困难,且在其治疗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最近的文献强调了不同PICU中心在实施2015版PARDS指南上的一些差异性 [5,6],发现不遵循指南与更高的病死率相关 [7,8]。这些原因都促使了PALICC-2的召开,以便更加细化PARDS的诊断和更新相关的诊疗方案。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证据识别评估及专家们的投票和磋商,会议最终于2023年2月发布了第二版国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PALICC-2指南) [9]。该指南共有34条临床推荐建议(1个强推荐,33个一般推荐),另有112条声明:其中18条关于PARDS和PARDS倾向的诊断标准、55条良好的实践声明、7条医疗保健政策声明和32条研究方向陈述。本文对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同时对相较于2015版指南的更新部分做了重点解读,限于篇幅,省略了方法学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年底正式发布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是基于我国临床实践和中国人群相关研究数据,并结合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在前四版的基础上更新修订而成。2021版指南建议抗病毒治疗(ART)启动之前进行HIV耐药检测;强调HIV载量检测在HIV感染诊断和ART启动及随访中的重要性;更新艾滋病机会感染诊断技术进展、ART时机与方案、以及机会感染预防;倡导早期快速启动ART的理念,突出了整合酶抑制剂及单片复合制剂在ART中的价值和优势,首次将多替拉韦+拉米夫定二联方案写入推荐的ART方案中,增加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病毒药物作为ART备选方案选择;首次对暴露前预防(PrEP)的实施和随访进行规范;细化了HIV全程管理的五个环节和实施流程,体现了HIV关怀与其他慢病服务和管理的连接。此版指南的更新修订体现了我国在艾滋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美国肥胖代谢外科学会和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2022年联合发布减重代谢手术适应证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肥胖患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减重代谢手术(MBS)快速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有效途径,虽然MBS现在已经十分普遍,成为普通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MBS适应证方面仍存在争议。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关于如何开展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肥胖等相关问题发布了一份声明,该声明迄今为止依然是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和医院选择手术患者的标准。时到如今,该标准已不再反映最佳实践数据,缺乏与当下手术和患者群体的相关性。时隔31年,2022年10月,基于对肥胖及其合并症认识的深入以及肥胖代谢疾病证据的积累,两个世界领先的减重和代谢手术权威组织——美国肥胖代谢外科学会(ASMBS)和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IFSO)联合发布了全新的MBS适应证指南,在一系列建议中,扩大了患者接受减肥手术的条件,具体重大更新有以下几点:(1)对于体质指数(BMI)≥35 kg/m 2的人群,无论是否存在合并症、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如何,都推荐进行MBS;(2)对于BMI 30~34.9 kg/m 2合并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应考虑MBS;(3)亚洲人群应调整BMI阈值,BMI≥25 kg/m 2提示临床肥胖,BMI≥27.5 kg/m 2的人群应考虑MBS;(4)MBS的长期结果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5)适当筛选后的儿童或青少年应考虑MB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研究者发起的超范围临床研究管理策略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者发起的超范围临床研究(即超范围IIT)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项目规范性和质量、防范研究风险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对医院超范围IIT科研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结果:通过梳理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超范围IIT研究面临管理法规不健全、医疗卫生机构IIT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研究方案科学性不5、伦理审查不充分和研究经费不足5个方面的问题。结论:超范围IIT对促进医药创新有重要意义,做好此类项目的规范管理,需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伦理委员会的多方努力,也需要研究者不断提高认识和研究能力,推动IIT有序、高质量快速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国家层面尽快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完善IIT管理法规和技术指南;医疗机构设立临床研究设计指导部门、强化科学性审查;伦理委员会制定超范围IIT项目的伦理审查标准与流程,提高审查能力;医院建立常态化临床研究培训机制;拓展和规范IIT经费筹措渠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骨或骨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骨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骨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