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LR、NLR与rt-PA静脉溶栓3个月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与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3 个月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9 年 9 月—2021年 3 月,连续纳入 246 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溶栓前采集血样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一步回顾性分析预后良好(mRS评分 0~2 分)和预后不良(mRS评分 3~6 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基线及临床特征的数据.结果 246 例患者中有 74 例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LR、PLR、D-D、IL-6 以及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率更高(P<0.05).根据NLR和PLR中位数和四分位值进行亚组分组,当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干扰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2.77 和PLR≥98.47 仍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均可以良好地预测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 3 个月不良预后风险(P<0.05).当在基础模型(包含年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中补充NLR、PLR或NLR+PLR时,经DeLong检测,新模型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在似然比测试中,基础模型联合NLR、PLR、NLR+PLR的对数似然比P<0.05,且Akaike信息准则均小于基础模型.结论 NLR、PLR较高预示着AIS患者rt-PA溶栓 3 个月后短期预后不良,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入院时年龄+NIHSS基础模型预测及校准方面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 1导联P波终末电势联合洛桑评分对缺血性卒中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V 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 1)联合洛桑(ASTRAL)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信息,测量患者PTFV 1,计算ASTRAL评分。结局事件为1年不良功能预后(改良Rankin评分>2分)。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FV 1对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将PTFV 1加入ASTRAL评分,拟合P-ASTRAL评分。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最终纳入3?399例患者,年龄(59±12)岁,年龄范围14~95岁。其中男占70.3%(2?390/3?399),PTFV 1增大的比例为8.8%(299/3?399)。与改良Rankin评分≤2分的患者相比,功能预后不良患者年龄更大( t=12.40, P<0.001)、男性更多( χ2=23.85, P<0.001)、有更多的危险因素[糖尿病( χ2=5.54, P=0.019)、既往卒中病史( χ2=56.38, P<0.001)、冠心病( χ2=22.72, P<0.001)]、PTFV 1增大的比例更多( χ2=229.65, P<0.001)及ASTRAL评分更高( χ2=424.02, P<0.001)。矫正混杂因素后,PTFV 1增大( OR=4.168,95% CI 3.101~5.602, P<0.001)及ASTRAL评分增加( OR=1.122,95% CI 1.097~1.148, P<0.001)是会增加1年不良功能结局的风险。ASTRAL评分对1年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ASTRAL评分( AUC:0.753对0.739, Z=2.317, P=0.021)。 结论:PTFV 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ASTRAL评分可以提高对缺血性卒中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纤维化-4指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南京江北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应用肝纤维化-4指数(fibrosis-4 index, FIB-4)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程度,FIB-4 ≥ 2.67定义为严重肝纤维化。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增加≥ 4分。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ND的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FIB-4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184例(58.8%)为男性,年龄(64.8 ± 11.8)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6分(四分位数间距:4~9分),中位FIB-4为1.76(四分位数间距:1.28~2.56),45例(14.4%)发生END。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FIB-4较高与END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2.121,95%置信区间1.422~3.162;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FIB-4对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89,95%置信区间0.595~0.784; P=0.001)。FIB-4的最佳截断值为1.82,其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1%和54.9%。 结论:FIB-4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开通后的无效再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由于临床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急性卒中患者从血管开通治疗中获益,但同时存在“无效再通”现象,即血管成功开通,但神经功能并不恢复。相比于血管成功开通,成功的再灌注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最终梗死体积及临床结局。目前已知有关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较高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等因素,以及再灌注治疗策略,大梗死核心体积以及侧支循环状态。我国卒中人群无效再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然而有关其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已有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血压管理、治疗流程改进等方面试图探索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然而仅在血压管理方面发现有效措施:血管成功开通后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未来需要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及维持、联合神经保护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溶栓术后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行rt-PA溶栓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溶栓术后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溶栓术后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血清Hcy、NSE水平,SS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Hcy、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颅内出血、胃肠反应和头晕头痛等)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2)。 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应用于AIS患者rt-PA溶栓术后,可改善患者Hcy、NSE水平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4 h随访非增强CT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模式和体积的详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替奈普酶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cT(Alteplase Compared to Tenecteplase)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发病4.5 h内使用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不逊于阿替普酶。治疗时间对阿替普酶临床转归的影响众所周知,但替奈普酶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尚不清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Singh等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是否因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而有所不同进行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缺血性卒中急救网络建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是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其中约80%为缺血性卒中,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 [1,2]。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的卒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由2005年的117/10万增至2019年的145/10万;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卒中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亡病因 [2]。由此可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水平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出血性转化风险的预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作为再灌注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出血性转化与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早期通过临床特征、影像学和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评估可预测出血性转化风险,从而更好地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