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公众教育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咳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反射行为。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清洁状态,以及防止异物(如花生米等)进入气道 [1],因此正常适度的咳嗽对人体有益且很有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气管狭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外科手术治疗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对曾接受反复球囊扩张或金属支架置入的先天性气管严重狭窄患儿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曾接受反复球囊扩张(>3次)或气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后因狭窄症状明显于2017年2月至2021年7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中位手术年龄72.4个月(范围:13.3~98.9个月),中位体重19.0 kg(范围:9.0~33.0 kg)。9例患儿均有完全性气管软骨环及长段狭窄。2例患儿分别在本次手术17.8、51.8个月前开始接受反复球囊扩张(均>3次);7例患儿曾接受金属支架置入,距首次置入金属支架时间1例患儿为4 d,另6例患儿中位时间为56.8个月(范围:21.6~74.2个月)。9例患儿均行Slide气管成形术。结果:Slide气管成形术均顺利完成。2例反复球囊扩张患儿,术中见气管壁厚薄不一、局部瘢痕增生、管腔不规则,其中1例气管壁局部明显钙化,缝合难度较大。7例支架置入患儿,1例因支架置入时间短,完整取出支架,其余6例因支架置入时间长仅能取出部分金属支架。本组患儿无手术死亡,术后中位气管插管时间25.3 h(范围:17.4~74.5 h)。1例患儿术后因症状明显放置硅酮支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范围:1~23个月),所有患儿均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活动耐力基本正常。结论:先天性气管狭窄介入治疗后Slide成形术可行。但反复球囊扩张会增加手术难度,金属支架不能完全取出可导致异物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病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是消化道与呼吸道之间的病理性交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种危重疾病。为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系统梳理了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病因,其中良性病因主要有创伤、食管异物及人工气道,恶性病因包括肿瘤侵袭与肿瘤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发病率可能会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或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干细胞、中医药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4例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的食管气管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1,男,食道异物引起食管气管瘘,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1岁9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10 mm。患儿2,男,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食管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3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3 mm。患儿3,女,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术中纤支镜结合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7个月。患儿4,男,Ⅱ型食管闭锁误诊为Ⅰ型食管闭锁,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2岁,初次瘘口直径为1 mm。所有患儿持续随访,记录患儿夹闭瘘口所用的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的总夹闭次数。结果:所有患儿均在胃镜下食管内应用夹子装置夹闭食管气管瘘。平均夹闭瘘口的时间为18 min,范围在10~30 min;手术出血量均<1 ml。患儿1共夹闭6次,末次夹闭后随访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2共夹闭3次,末次夹闭后随访15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3共夹闭2次,在本院夹闭为第2次夹闭,夹闭时瘘口直径为2 mm,夹闭后随访8个月仍间断呛咳、呼吸道感染症状反复发作。患儿4夹闭1次,随访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结论: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治疗小儿食管气管瘘是可行的,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器械及夹闭方法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因喉喘鸣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的4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2例喉喘鸣患儿经软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呼吸道发育异常317例(78.8%),其中先天性喉软骨软化200例(49.7%,包括单发喉软骨软化132例,喉软骨软化合并其他气道发育异常68例),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17例(29.1%);喉部炎症46例(11.5%);呼吸道获得性狭窄28例(7.0%);异物11例(2.7%)。402例喉喘鸣患儿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胸部CT、CT血管造影、心脏彩超等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335例(83.3%);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6例(4.0%),包括声门下及气管狭窄6例,喉占位5例,气管支气管畸形4例,声门下血管瘤1例;喉部炎症35例(8.7%);获得性气道狭窄15例(3.7%),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3例,肺动脉吊带1例,纵隔囊肿1例;气管异物1例。先天性喉软骨软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及气道异物经软式支气管镜检出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检出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是喉喘鸣最常见的病因,但其常合并其他呼吸道发育异常;软式支气管镜检查可以为喉喘鸣患儿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尤其在诊断气道发育异常、气道异物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科手术安全性及防控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眼科手术的安全性,并提出相关防控对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者11例(12眼)的资料。其中眼球破裂,角膜穿孔伤,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各1例(1眼),泪小管断裂2例(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例(4眼),青光眼1例(2眼)。所有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和医院的应急管理流程,制订了眼科诊疗流程,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此流程进行管理,围手术期严格监测体温、呼吸道等全身情况。结果:11名患者就诊前行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正常,并请感染科专家会诊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有患者均为眼外伤和急性眼病,包括急诊手术6眼,限期手术6眼,严格遵照眼科诊疗流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均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间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严格筛查患者,严格按照疫情期间防控工作流程要求,眼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手术诊疗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护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食管异物、呼吸道异物、鼻出血、喉阻塞合并呼吸困难及头颈部外伤发病率相对较高,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的急症需紧急手术。本文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疫情蔓延地区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急诊手术处理的经验,现总结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以期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提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的救治成功率及减少或避免围手术期医护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岁以下儿童喘息病因鉴别诊断和初始处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喘息是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主要与呼吸道疾病有关,也有非呼吸道疾病所致。喘息病因众多,除气道炎症、病毒感染引起的喘息外,气道结构功能异常、气道异物、其他病原体感染及感染后异常病理改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胃食管反流病、心血管发育异常等均可导致喘息。“6岁以下儿童喘息病因鉴别诊断和初始处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针对6岁以下儿童喘息病因鉴别诊断和初始处理的27个问题形成共识,希望对6岁以下儿童喘息病因的准确识别与鉴别诊断及相应处理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深部重度化脓性炎症并发脓毒症的临床诊疗与战现场诊治方式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并总结颈深部重度化脓性炎症并发脓毒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诊疗体会,结合战时卫生保障条件,为诊治颈部创伤后感染性疾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6例颈深部重度化脓性炎症并发脓毒症患者资料进行系列回顾,归纳整理患者一般情况、发病诱因、主要症状、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病原菌培养、病程及随访情况,总结疾病特点及诊疗方案,并根据战现场颈部损伤相关报道分析战现场颈部化脓性炎症并发脓毒症的诊治措施。结果:16例患者中7例合并糖尿病,其中2例未规律用降糖药故血糖控制不佳,其余9人无糖尿病病史,对比2组患者病程长短,发现糖尿病组患者病程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7)。所有患者中,大部分发病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37.50%)和咽部异物(37.50%),以外伤(12.50%)和牙源性感染(12.50%)为诱因的病例多合并糖尿病。发热(100.00%)与咽痛(68.75%)为最主要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存在颈部包块(18.75%)、吞咽困难(25.00%)及呼吸困难(12.50%)等表现。7例患者行穿刺引流,9例患者行切开引流。术后脓液病原菌以G +球菌最常见(包括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咽峡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占37.50%),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18.75%)。无糖尿病病史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较严重并发症均因积极对症处理,病情得到控制。所有患者随访无1例死亡,其中14例(81.25%)治愈,2例疗效不佳患者中1例随访仍处于深昏迷状态,1例血糖控制不佳且脓肿反复的患者随访中未复发。 结论:颈深部重度化脓性炎症并发脓毒症因其早期症状的迷惑性和危急并发症的致死性对于临床工作考验巨大,而在战场救治的局限条件下伤员颈部创伤后继发感染的快速诊断与治疗则更具挑战性。因此通过对临床中类似危重情况的病例系列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改善其临床诊疗路径,尽可能缩短患者治愈时间,对平战时提高卫生保障能力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