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解析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性状的重要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为甘蓝型油菜硫苷基因克隆和品种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甘蓝型油菜KN DH群体种子为材料,对在4个种植环境的种子硫苷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1)甘蓝型油菜种子硫苷含量变异系数较高且较为稳定,服从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2)7 个一致性 QTL(cqGC.A9-5、cqGC.A9-7、cqGC.A9-9、cqGC.C2-9、cqGC.C2-10、cqGC.C9-5 和 cqGC.C9-6)为环境稳定表达 QTL,包括 3 个主效 QTLcqGC.A9-5、cqGC.C2-10 和 cqGC.C9-5).(3)在主效 QTL cqGC.A9-5 和 cqGC.C9-5 鉴定到 3 个候选基因(BnaA09g05480D、BnaC09g05620D 和 BnaC09g05810D),主要涉及硫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吲哚-3-乙醛肟、3-烷基-苹果酸的合成及硫苷的转运与分配.[结论]甘蓝型油菜种子硫苷含量为数量性状.3个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主效QTL被鉴定到,其置信区间候选基因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参与硫苷合成途径中间产物合成及促进硫苷的转运与分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反射弧重建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反射弧重建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改良反射弧重建,在硬膜外切断并吻合一侧S1和S2及S3前根,对侧行S1和S2前根转位吻合,保留S3前根完整。观察术前及术后大小便情况、尿动力情况及自主神经过反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后1个月尿动力检测均有明显好转,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均值增加了1.22倍,膀胱内压下降了66.3%,顺应性更是提高了3.56倍。检测期间血压没有明显变化,未出现自主神经过反射现象。术后均为间断导尿且大便性状较前变软,通畅程度改善,未出现大便失禁。结论:硬膜外椎管内双侧S1前根与一侧S2和S3前根双根、对侧S2前根精确转位吻合重建反射弧可能为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简单安全、经济实用且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新生儿自主排气引流计量造口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造口术是抢救危重急腹症患儿的常见手术方式,行造口术的新生儿对出入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高位小肠造口新生儿,因近端有效肠管短、代偿能力弱,极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对造口新生儿的排便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控,及时准确记录排便量及性状。本文在现有造口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设计了一种新生儿自主排气引流计量造口装置,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床旁胃超声指导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床旁胃超声指导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年龄18~60岁,2002欧洲营养不良风险筛查评分≥3分,不能经口进食。均已接受全麻下去骨瓣减压或动脉瘤夹闭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 n=30)和超声组( n=31)。采用营养泵经鼻胃管连续输注标准整蛋白配方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通过胃管负压盒评估胃残余量、残余物性状及肠鸣音以启动或调整肠内营养治疗;超声组通过超声下改良胃窦单切面法监测胃窦运动指数、胃残余量以启动或调整肠内营养治疗。记录肠内营养启动时间、达目标喂养量时间、96 h目标喂养达标情况、肠内营养中断发生情况、ICU住院时间及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腹腔内高压、误吸、腹泻、消化道出血、肺部新发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和达目标喂养量时间缩短,肠内营养中断率降低,96 h目标喂养达标率升高,误吸和肺部新发感染发生率降低( P<0.05),ICU住院时间、腹腔内高压、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床旁胃超声指导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症患儿失禁性皮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发生失禁性皮炎(IAD)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进行治疗的300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其一般资料、皮肤、营养、用药及失禁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儿中,发生IAD患儿为79例,其发生率为26.33%,且其IADS评分为1~5分,且患儿发生IAD的部位以肛周及两侧腹股沟褶皱处为主。单因素分析表明,患儿伴有意识障碍,Braden Q评分较低、改良STAMP营养风险筛查评分≥4分、会阴部位皮肤状况评估工具(PAT)评分较高、血清白蛋白呈低水平,伴有大便失禁或大小便均失禁及水样便等因素,均对IAD的发生存在明显影响(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患儿意识障碍、失禁类型、大便性状、尿包的使用方法和吸水性强弱为I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 结论:危重症患儿IAD发生率较高,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其营养水平,保证皮肤的完整性及改善其失禁情况,对降低IAD发生及促进其好转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蒙古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以来源于内蒙古10个盟市及地区的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鉴定了 143份内蒙古地区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了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冰草属种质的17个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在11.47%~93.92%之间,平均为42.80%,其中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高,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低;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279~2.025,平均为1.721,其中颖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小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17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贡献率为5.934%~20.885%,累计贡献率达69.866%.聚类分析将143份种质划分为3大类,第I类综合性状较好,小穗数和小花数指标突出,具有高产潜力,包含27份资源;第Ⅱ类综合性状一般,种子综合性状较好,包含23份资源;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差,株高较高,包含93份资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综合评价冰草属种质的表现,结果表明千粒重、小穗数、叶舌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可作为种质评价指标,并筛选出编号18、22、23、24、25、35和43等优异冰草材料及编号92、136和142等多花冰草材料,综合性状协调,可供冰草属种质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肺结核临床诊断中应用LAMP技术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潜在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5例2020年6月~2023年6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依据,纳入非肺结核病组(123例)和肺结核组(182例).分析不同性状痰标本中,应用改良罗氏培养法、涂片抗酸染色法、LAMP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情况、诊断结果以及价值.结果:较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LAMP各种样本性状的检查阳性率均相对较高,其中相较于其他样本性状,各项检查对样本性状为干酪痰的检查阳性率均相对较高.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0例,阴性119例,误诊4例,漏诊102例;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查结果显示,阳性104例,阴性120例,误诊3例,漏诊78例;LAMP检查结果显示,阳性135例,阴性121例,误诊2例,漏诊47例.与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查进行比较,LAMP检查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值均相对较高,其中涂片抗酸染色法敏感度、准确度及AUC值均低于改良罗氏培养法(P<0.05).结论:LAMP技术有利于鉴别各种性状样本的结核分枝杆菌,并且对痰液样本中的结核分支杆菌具有较高的检测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小肽调控植物分生组织发育的机制及其在作物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根尖分生组织和茎尖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分化产生根系、茎、叶和花等器官,分别形成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小肽是胞间通讯的关键信号分子之一,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抗病抗逆等诸多生命活动,其中包括植物根尖和茎尖分生组织的干细胞活性调控,进而影响了植物器官的生成和发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小肽分子在分生组织维持和发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多种作物农艺性状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小肽及其受体在拟南芥和作物中维持分生组织稳态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小肽对作物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策略,并对小肽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因编辑技术在棉花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棉花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选育优良新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和植棉效益的主要途径.然而,传统育种方法在改良作物遗传特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基因编辑技术为加快棉花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契机.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设计的核苷酸酶,对生物体特定DNA序列的基因组片段进行删除、修改、插入或替换单个或多个核苷酸,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精确编辑的技术方法.本文首先综述了ZFNs、TALENs和CRISPR三种主要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棉花的生长发育、抗逆性等性状;其次,重点评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在改良棉花抗逆性、纤维与种子品质性状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并指出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开发有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系统,提高其精确性、安全性,促进其在棉花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