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反射弧重建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反射弧重建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改良反射弧重建,在硬膜外切断并吻合一侧S1和S2及S3前根,对侧行S1和S2前根转位吻合,保留S3前根完整。观察术前及术后大小便情况、尿动力情况及自主神经过反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后1个月尿动力检测均有明显好转,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均值增加了1.22倍,膀胱内压下降了66.3%,顺应性更是提高了3.56倍。检测期间血压没有明显变化,未出现自主神经过反射现象。术后均为间断导尿且大便性状较前变软,通畅程度改善,未出现大便失禁。结论:硬膜外椎管内双侧S1前根与一侧S2和S3前根双根、对侧S2前根精确转位吻合重建反射弧可能为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简单安全、经济实用且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腰段脊髓损伤后下肢及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损伤是一类灾难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在各类脊髓损伤患者中,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占据较大比重、约占整个脊髓损伤的50%左右,而恢复下肢及膀胱功能是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诉求。近年来随着神经移位技术和体神经植物神经反射弧重建技术的应用,胸腰段脊髓损伤后下肢及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将详细阐述近年来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后下肢及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癌盆腔的膜解剖与网络保留自主神经手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提出,规范了直肠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和手术分离平面,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是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随着近年来腹腔镜外科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对盆腔膜解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认识加深,TME手术平面更加精准,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得到比较完好的保留。根据尸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确认,在直肠固有筋膜和盆腔壁层筋膜之间存在一层膜,即腹下神经前筋膜鞘,膜鞘内走行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上腹下神经丛、左、右腹下神经、盆丛以及血管神经束。分布范围从腹膜后走向盆腔,沿直肠固有筋膜后面下行到骶前,到耻骨直肠肌上缘与直肠系膜末端融合,围绕直肠系膜侧面向前与邓氏筋膜后叶相连续。我们在解剖学研究和实证解剖学观察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性保留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在保留自主神经系统主干的同时,保留神经分支和伴行血管,确保神经反射弧完整。该概念的提出,使得直肠癌根治术遵循TME原则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膜肺出气口实时二氧化碳监测用于评估二氧化碳分压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二氧化碳溶解于动脉血液产生的分压称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维持血液酸碱度、调节血管张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理状态下,机体化学感受器实时接收PaCO2 信号,并通过肺脏将PaCO2 维持在正常范围.然而体外循环中人工通气和人工血流的建立、术野吹入CO2 气体等可引起PaCO2 异常,但此时缺乏正常反射弧调节,导致PaCO2 异常加剧而对重要脏器,特别是脑血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体外循环中行实时PaCO2 监测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因缺乏相应设备而仍无实施.基于麻醉过程中实时监测呼吸末CO2 评估PaCO2,经膜肺气体出口实时监测CO2(OeCO2)用于评估PaCO2 可能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但该技术使用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综述,旨在通过对OeCO2 的实时监测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三调针法"联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三调针法"联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 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三调针法"治疗组、rFMS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 30 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三调针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三调针法"治疗(调神、调反射弧、调下焦和水道),rFMS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rFMS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三调针法"和rFMS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C)、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储尿期最大膀胱内压(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4 组患者治疗后FDV、MCC、Pdet.max均升高,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三调针法"治疗组、rFMS治疗组、综合治疗组FDV、MCC、Pdet.max均升高,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与"三调针法"治疗组、rFMS治疗组比较,综合治疗组FDV、MCC、Pdet.max均升高,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三调针法"治疗组愈显率为 86.2%(25/29),rFMS治疗组愈显率为85.7%(24/28),综合治疗组愈显率为92.6%(25/27),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5.9%(22/29).结论 "三调针法"、rFMS均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状态,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脊髓圆锥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下尿路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利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寻找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和膀胱活动低下(UAB)患者脊髓圆锥信号的异常.方法 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从北京博爱医院招募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23例(病例组).所有患者行盆底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尿动力检查,根据患者尿动力灌注期膀胱收缩情况,将病例组分为UAB组和OAB组.同时招募健康受试者8例(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T10~L5脊髓MRI平扫+DTI序列扫描.通过DTI序列对比MRI平扫节段确定脊髓圆锥位置,提取圆锥中段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相对各项异性(RA).结果 UAB组12例,OAB组11例.病例组盆底电生理检查均存在异常.盆底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UAB组与OAB组间骶反射弧神经传导有显著性差异(P = 0.036).DTI扫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ADC升高(t = 2.185,P = 0.037);UAB组FA降低(t = 3.439,P = 0.005),ADC显著升高(t = 4.582,P<0.001).结论 对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DTI有助于寻找脊髓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变.FA和ADC是很有价值的脊髓圆锥损伤的诊断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吞咽困难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方法广泛而多样,但大多疗法都有操作复杂或有不良反应等局限.针刺疗法操作安全简便、疗效显著,已成为临床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颇受认可.本文回顾近年来针灸治疗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从常规针法(头针、舌针、项针、眼针、芒针)、特殊针法(醒脑开窍法、通督调神法)、联合针法(经颅磁联合针刺疗法、针药联合)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发现针刺治疗可以重建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受损的反射弧重新恢复建立,使其痿废的肌肉重新收缩,并改善病变区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水肿半暗区带,修复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难治性呃逆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4
呃逆是指横膈膜和肋间肌的突然不自主、间歇性、痉挛性收缩,导致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特征性的"嗝"声。呃逆大多数是急性发作、有自限性的良性疾病,持续性呃逆和顽固性呃逆分别指持续48 h以上和1个月以上的呃逆。实际上,呃逆持续大于24 h即可被认为是难治性的[1]。顽固性呃逆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呃逆反射弧相关的神经损伤、刺激或炎症有关。导致难治性呃逆的原因包括胃肠道疾病、代谢异常、迷走神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某些药物以及涉及胃或膈肌的手术。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难治性呃逆对临床医师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挑战,难以找出确切病因。持续性呃逆会导致患者疲惫、睡眠不足、焦虑和体质量下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本研究总结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并发难治性呃逆的诊治过程,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基于模型制作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9/30
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为例,通过建构反射弧模型,将抽象难懂的反射弧概念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和探讨康复训练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使患者尽早恢复生活能力.方法 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为案例,按照随机表法,将12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为常规疗法组,即药物治疗加肌肉电刺激疗法,实验组为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肢体训练治疗,包括卧床期训练、坐站立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训练、言语功能训练.实验组康复肢体训练每周5d,2次/d,45 min/次.2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积分评定法和对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积分均有所提升(P<0.01),但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血管病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患者运动神经反射弧的重建,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恢复程度,减少治疗时间和经济成本.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早日恢复其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