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罗培南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评价美罗培南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6日),收集美罗培南和其他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和经济学研究,分别采用系统评价质量评估量表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对纳入的meta分析和经济学研究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的结局指标为疗效(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效应指标为相对危险度( RR),比值比( OR)或风险差( RD)及其95%置信区间( CI);经济学研究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比和最小成本。对纳入本评估的研究结果进行定性描述。 结果:纳入本研究的meta分析共6篇,经济学研究共5篇,均为高质量研究。疗效:美罗培南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愈率高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药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6%(956/1 720)比49.3%(888/1 798), OR=1.36,95% CI:1.18~1.56, P<0.01;58.3%(429/735)比54.1%(415/767), OR=1.24,95% CI:1.01~1.53, P=0.04];美罗培南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治愈率高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甲硝唑、ceftolozane-tazobactam+甲硝唑和亚胺培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6%(581/671)比82.6%(571/691), RD=-0.04,95% CI:-0.08~0, P=0.03;87.8%(388/442)比83.1%(374/450), RD=-0.05,95% CI:-0.10~0, P=0.04;90.8%(1 791/1 972)比87.6%(1 884/2 151), OR=1.52,95% CI:1. 23~1. 86, P<0.05]。美罗培南治疗腹腔感染的细菌清除率高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甲硝唑和亚胺培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9.8%(491/547)比85.5%(430/503), RD=-0.04,95% CI:-0.08~0, P=0.04;87.0%(1 109/1 274)比82.3%(1 054/1 278), OR=1.45,95% CI:1.15~1.80, P<0.05];美罗培南与ceftolozane-tazobactam+甲硝唑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腹腔感染的细菌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安全性:美罗培南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非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肺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济性评价: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olozane-tazobactam和亚胺培南治疗腹腔感染、肺炎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均较美罗培南有更好的成本-效果优势。 结论:美罗培南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腹腔感染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与其他抗生素无明显差异,但无经济性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中性粒细胞水平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的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流感染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 [1]。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等症状,严重的血流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因素易增加血流感染风险 [2]。血流感染不仅延误患者的治疗,而且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为12.9%~25.0% [2,3,4,5]。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对于指导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吉瑞替尼的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挖掘吉瑞替尼的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8年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上报的以吉瑞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1版)药物ADE术语集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共得到吉瑞替尼ADE报告2 755份,包含676个ADE信号(阳性ADE信号95个),累及313个PT,涉及25个SOC.其中,有9个ADE信号未被其药品说明书提及.信号强度排名前5位的PT分别为肝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炎和骨髓抑制;阳性信号数排名前6位的SOC分别为各类检查,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心脏器官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其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ADE包括肺炎、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症、败血症、出血、感染(未特指)、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曲霉菌感染.结论 应用吉瑞替尼时,临床除需关注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等常见ADE外,还应监测药品说明书未提及且信号较强的ADE,如肺炎、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症、败血症、出血、感染(未特指)、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曲霉菌感染、血肌酐升高及间质性肺疾病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PCT和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 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07月至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且出现FN的121例AML患者,分为非细菌感染组化疗期间发生FN且发热原因不明(细菌培养阴性,无临床迹象表明存在感染)与细菌感染组菌血症(血培养阳性)和局部感染(血培养阴性,细菌培养提示局部感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FN发病第1至3天血浆PCT和PSPN水平.结果: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患者FN发病第1至3天的PCT和PSPN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天的PCT水平鉴别FN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 0.882、0.737、0.715,而 PSPN 诊断 AUC 分别为 0.799、0.729、0.703.此外,PCT 和PSPN联用可进一步提高对FN细菌感染诊断的AUC值(0.892、0.808、0.763).发病第1天PCT≥2.02 ng/mL或者PSPN≥2.40 μg/L,FN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当PSPN ≥2.91μg/L时,AML患者FN细菌感染风险增加2.177~2.624倍(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呈正相关(P<0.001),PSPN值与SOF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CT较PSPN在区分FN细菌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病因方面准确性更高,其浓度与细菌性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二者联用能进一步提高PCT对FN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扶正祛邪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热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热证)患儿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扶正祛邪中药汤剂治疗,共治疗3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发热、乏力、神萎、咳嗽及腹泻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均显著升高(P<0.05),CD8+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细胞免疫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祛邪法能够有效调节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热证)患儿的免疫紊乱状况,从而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伴发热(FN )是内科医生,尤其是血液科医生常常面临的棘手问题.粒细胞是宿主抵御感染的关键,粒缺通常起病急骤,可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粒缺的原因很多,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实体肿瘤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细胞浸润(如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侵犯骨髓)、药物(如他巴唑)不良反应等[1].接受1疗程以上化疗的肿瘤患者FN发生率为41%,FN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化疗延迟、化疗减量、住院费用增加.严重感染如未及时处理,会快速进展至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相关死亡率高达10%左右[2].因此尽早发现和诊断FN、有效合理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参考最新《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2016版)[3]、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热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南》(简称IDSA指南)[4]、第4届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ECIL)《欧洲细菌耐药时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发热经验治疗指南》(简称ECIL-4经验治疗指南)和《欧洲细菌耐药时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发热目标治疗指南》(简称ECIL-4目标治疗指南)[5-6]、中国最新《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次修订版)[7],对FN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7年6月于医院住院的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l00例的临床资料.监测患者第1天、第3天、第5天血小板计数,100例患者分为未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20例和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80例,未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除采取积极抗感染治疗措施外,不予以其他治疗,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同时给予人免疫球蛋白10g/天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 100例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感染部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其中多系统感染7例.100例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热27例,体温为37.7~40.0℃;出血11例,表现为各脏器、皮肤和穿刺部位出血;合并感染性休克5例.中性粒细胞增高24例,血培养阳性17例,痰培养阳性24例.病毒感染28例、细菌感染29例,真菌感染1 5例,未明确病原体28例,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未明确感染来源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1.72±15.61)、(55.36±11.23)、(65.23±12.75)和(61.47±13.9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进一步两两比较,病毒感染组血小板计数最高,细菌感染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最低(P<0.05).观察4周后,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血小板计数基本恢复正常58例,未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仅有8例血小板计数基本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重症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以病毒、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真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相比,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降低更明显.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对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产妇与新生儿李斯特菌病2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分析围产期孕妇及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抗生素治疗等,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 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 8年5月在北京民航总医院、厦门弘爱医院、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天坛医院、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诊断的李斯特菌病孕妇16例,以及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在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唐山市妇幼保健院、郑州儿童医院等3家医院诊断为李斯特菌病新生儿10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药敏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16例孕产妇中,其中1例孕早期发病,5例孕中期,10例孕晚期;8例有妊娠期合并症.16例孕期均发热,体温(38.9±0.5)℃;6例以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头晕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以流感样及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1例出现胎儿窘迫、心动过速、胎动减少.16例C-反应蛋白均升高;14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8例行胎盘病理学检查,均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急性绒毛膜炎、炎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16例初始治疗多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其中仅4例抗生素经验治疗覆盖了李斯特菌.16例中,仅有2例足月分娩,另14例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2)10例新生儿中,早发型感染8例、晚发型感染2例;10例均发热,体温(38.6±0.6)℃,以发绀、呻吟、吐沫、三凹征为主要表现6例,呼吸急促5例,脑膜炎1例,皮肤红疹1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均增高.初始经验治疗时,6例覆盖李斯特菌,另4例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8例调整用药为单独使用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均治愈,另1例单独用美罗培南且未调整用药治愈.(3)药敏结果: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6.1% (25/26),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88.5%(23/26). 结论 围产期李斯特菌病母婴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孕产妇起病急,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67例婴儿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婴儿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就诊的167例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岁以下婴儿,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患儿的起病症状、诱发因素、治疗和预后.结果 男性患儿占58.7%,女性患儿占41.3%.患儿就诊时首发病症多为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患儿为病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呼吸道检出的病原体病毒和支原体为主;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同时辅以补液、对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常采用地榆升白片和维生素B4治疗.至治疗30天时86.8%患儿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婴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最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患病病原体以病毒和支原体为主.临床治疗以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病时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者,其恢复正常时间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上市后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使用OpenVigil 2.1数据平台,收集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从美国上市至2021年9月30日的ADR报告.采用频率法检测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的ADR信号,并分别按照发生频次和信号强度进行排序.结果 与结论分别获得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相关的ADR报告2319、3178份,检测到ADR信号分别为215、329个.按发生频次排序,两种药物发生频次最多的ADR分别是血小板计数降低(109例)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8例),均可见于其药品说明书;按信号强度排序,恩美曲妥珠单抗的蜘蛛痣(报告比值比为451.46)和维布妥昔单抗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报告比值比为304.35)位列首位,均未被其药品说明书提及.建议临床不仅应关注两种药物所致最常见的血液及淋巴系统ADR,还应关注恩美曲妥珠单抗致蜘蛛痣和维布妥昔单抗致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药品说明书中未报道的AD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