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结肠舒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老年肝郁肾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加味结肠舒方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老年肝郁肾虚型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21 年 12 月至 2023 年 6 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的老年肝郁肾虚型STC患者 100 例,随机分为 2 组,每组各 50 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加味结肠舒,对照组采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均进行为期 2 个月的治疗,分别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中医证候积分、结肠传输实验结果、肠神经递质 5-羟色胺(5-HT)的水平和肠道菌群水平以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为 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为 7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结肠传输试验残留标志物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 5-HT水平提高(P<0.05),肠道菌群的水平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数量增加而肠杆菌数量减少(P<0.05).结论:加味结肠舒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对于治疗老年肝郁肾虚型STC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益生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谱特征,以助于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早期识别和疾病管理。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00例,由消化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胃肠功能障碍问卷评估,包括口咽、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8个常见症状,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为(61.9±10.5)岁,男女比例为53∶47,病程为4.0(2.0,6.0)年,Hoehn-Yahr(H-Y)分级1级有42例,2级有30例,3级及以上28例(3级24例、4级3例、5级1例)。58%(58/100)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1种或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出现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便秘(42%,42/100)、排便困难(38%,38/100)和流涎(28%,28/100)。下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57%,57/100),其次为口咽症状(33%,33/100),再次为上消化道症状(27%,27/100)。消化道症状在H-Y 分级为1级时即可出现,出现1~2种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占26.1%(11/42),超过3种的超过20%。在H-Y分级≥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有39.3%(11/28)出现3种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合并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胃轻瘫症状指数为3.0(2.0,6.5)分。合并便秘、排便困难患者便秘症状评分为19.0(12.0,27.3)分。在便秘症状分型中,66.7%(38/57)为混合型,21.0%(12/57)为慢传输型,12.3%(7/57)为排便障碍型;且38.6%(22/57)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症状的出现早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Y分级与帕金森病病程、合并消化道症状个数、流涎、便秘、排便困难及便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便秘、排便困难和流涎是帕金森病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H-Y分级为1级)即可存在至少一种消化道症状。下消化道症状较口咽部症状和上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合并消化道症状的个数、流涎、便秘、排便困难均随着帕金森病疾病进展而加重,可作为帕金森病症状早期识别和疾病管理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便秘临床分型与病因分类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便秘的病因极为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除了器质性和药物等继发性因素外,便秘还可能与遗传、饮食、肠道菌群、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按病因,将慢性便秘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但对于原发性便秘的临床分型,各指南仍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指南将原发性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和混合型;有指南将原发性便秘分为STC、排粪障碍型(DD)、混合型和正常传输型(NTC);更有指南提出了与上述不一样的分型。且各指南对功能性便秘(FC)与原发性便秘关系的理解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归属不一致。通过查阅国内外便秘指南及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原发性便秘可分为IBS-C和FC,FC又可分为STC、OOC和混合型;不应将原发性便秘与FC相混淆,也不应将IBS-C归属于F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群移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群移植(FMT)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483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MT所用菌液保存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新鲜菌液组(菌液制备完成后0~4℃冷藏6 h内,29例)、菌液保存1周组(-80℃冷冻保存1周,187例)、菌液保存1个月组(-80℃冷冻保存1周至1个月,121例)、菌液保存3个月组(-80℃冷冻保存1~3个月,89例)、菌液保存6个月组(-80℃冷冻保存3~6个月,38例)和菌液保存12个月组(-80℃冷冻保存6~12个月,19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1周和1月的每周完全自主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FMT治疗满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分组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1个月后,全体患者总体排粪次数为(3.83±1.22)次/周,Wexner便秘评分为(6.74±3.56)分,GIQLI评分为(108.76±15.38)分,临床治愈率为57.8%(279/483),临床改善率为66.3%(320/483),治疗满意度为(3.85±0.93)分。全组病例在FMT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FMT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出现FMT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共115例(23.8%),包括恶心25例(5.2%)、呕吐13例(2.7%)、腹泻21例(4.3%)、腹痛16例(3.3%)、腹胀33例(6.8%)、咽喉部疼痛56例(11.6%)、发热16例(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各分组之间,FM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的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GIQ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间,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临床改善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间,FMT治疗后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类型并发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新鲜菌液样本或-80℃冷冻保存1年内的菌液样本均可安全地应用于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短期随访疗效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移植途径的菌群移植对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移植途径的菌群移植(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自愿接受FMT治疗的270例S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供体采用非亲属健康成年标准供体。FMT治疗途径包括经鼻肠管(入空肠)输注肠菌溶液移植治疗(鼻肠管组,120例)、经口服肠菌胶囊治疗(口服胶囊组,120例)以及经结肠镜途径输注肠菌溶液移植治疗(结肠镜组,30例)3种方法。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组移植菌群均为从100 g新鲜粪便提取出,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菌群移植,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治疗等待时间分别为(1.5±0.5)d、(0.4±0.3)d和(3.6±0.8)d( F=9.210, P=0.03)。移植途径建立费用分别为(495±20)元、(25±10)元和(1 420±45)元( F=10.600,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FMT治疗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4.2%(89/120)、60.0%(72/120)和53.3%(16/30)(χ 2=5.990, P<0.05);治疗后3个月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1.1%(69/97)、53.6%(45/84)和44.0%(11/25)(χ 2=7.62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肠镜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7%(23/30),高于鼻肠管组(39.2%,47/120)和口服胶囊组(21.7%,26/120)。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呼吸道不适(17.5%,21/120)、恶心呕吐(10.0%,12/120)和腹泻(36.7%,11/30)。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未有FMT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 结论:鼻肠管途径具有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可操作性,而口服胶囊途径的治疗等待时间更短且花费更少。但不同移植途径所带来不良反应有所不同,建议进行个性化移植途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基础与外科诊疗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外科医师在STC临床实践时,尤其在术前评估和术式选择等方面仍然缺乏权威的参考。为进一步规范STC的临床诊断、评估和外科处理,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和功能性疾病专业委员会遴选我国STC外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中国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专家共识》编审委员会,围绕STC的诊断、鉴别诊断、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了20条推荐意见,旨在规范我国STC的外科诊疗流程,提高我国STC的总体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慢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便秘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发病率连年升高,严重危害机体健康,并且发病趋势呈年轻化。原发性慢性便秘包括正常传输型便秘、直肠排空障碍和慢传输型便秘,并且亚型之间有着明显的重叠,给临床诊疗带来困难。随着对原发性慢性便秘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诊疗策略被应用于临床。本文归纳了当前与滥用阿片类药物无关的原发性慢性便秘的定义、分型、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诊疗进展,旨在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为便秘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0例经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的便秘患者,根据排粪日记、Wexner便秘评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植入永久性骶神经刺激器,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患者的躯体不适、心理不适、担心及焦虑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患者的Wexner便秘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骶神经调控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微创可逆的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结直肠次全切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单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行结直肠次全切NOS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单吻合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胃肠外科完成的10例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结直肠次全切NOSES单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42(34,65)岁,体质指数为22.92(21.49,25.80) kg/m 2。3例为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病(升结肠至乙状结肠息肉大于100个),3例为直肠癌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为结肠肝曲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为乙状结肠癌合并降结肠缺血,2例为慢传输型便秘。采用8孔法放置Trocar,行结直肠次全切。标本置入保护套经肛门拖出,再仅用一个圆形吻合器完成端端单吻合。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和肠道功能恢复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 结果:10例患者全部完成全机器人下的结直肠次全切NOSES单吻合术,没有中转开腹病例。根据手术方式,6例保留了回盲部,4例不保留回盲部。手术时间为255(205,30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80,150) 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3,5) d,术后患者的住院日为10(7,15) d。淋巴结检出数目为23(20,25)枚,在8例肿瘤病例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中管状腺癌7例,黏液腺癌1例。肿瘤长径为3.5(3.2,4.4) cm。所有病例切缘均为阴性(近远切缘及环周切缘)。电话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排便次数为2(2,3)次/d,大便形状、颜色均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通过再次手术解除梗阻。术后30 d内,无再次入院(化疗除外)及死亡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行结直肠次全切NOSES单吻合术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对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的实验动物以鼠类和犬类为主,构建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物理刺激、饮食和手术等手段来诱导,从排便情况、肠道传输功能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等方面来评价模型。但构建方法存在不足之处,模型的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从模型的构建、评价及应用方面,归纳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以期对研究慢传输型便秘提供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