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负压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17例(男12例、女5例)和常规换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分别为(47±11)、(49±10)、(47±10)岁。入院后,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3.3 kPa单一负压模式持续NPWT,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6.0~-10.7 kPa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常规换药组患者接受碘伏浸润的凡士林纱布换药治疗。治疗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 2)测量仪检测创周TcPO 2;治疗1、4、7、10、14 d,收集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采用pH计行pH值检测并记录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统计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根据治疗14 d创面愈合率,分创面愈合率≥70%的显著愈合和创面愈合率<70%的非显著愈合2个疗效评价等级,以此二分类的创面愈合率为因变量,以治疗前TcPO 2、IL-1β、IL-6、TNF-α、TGF-β 1、VEGF、bFGF水平与细菌检出情况、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及治疗1 d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量和pH值为协变量,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结果:(1)治疗7 d,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33±10)%,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的(24±9)%( P<0.05);治疗14 d,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1±15)%、(66±18)%,均显著高于常规换药组的(45±19)%( P<0.01)。(2)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周TcPO 2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引流液pH值明显降低(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0、14 d创面引流液的量明显减少( Z=-4.060、-4.954,-2.413、-4.085、-4.756,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01),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TGF-β 1水平显著升高(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升高(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比例、创面疼痛及焦虑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负压治疗2组比较,除治疗7 d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一负压治疗组( P<0.01)外,前述其余指标均相近。(3)单一负压治疗组与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 P>0.05),均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组( P<0.01);3组患者治疗总费用相近( F=1.766, P>0.05)。(4)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为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09、0.950、1.140、2.169,95%置信区间=1.012~1.217、0.912~0.988、1.008~1.290、1.288~3.651, P<0.05或 P<0.01)。 结论:临床应用单一负压模式和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创基改善、提高愈合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循环交替负压模式较单一负压模式更快改善创周TcPO 2、更快降低创面pH值、更快减少渗液量、缓解疼痛效果更显著;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是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肢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周期长且预后差,绝大部分患者最终会因疗效不佳而截肢。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的应用为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带来了希望。Ilizarov技术或牵张成骨技术除诱导骨生成外,还可刺激微血管增生和改善微循环,分为纵向骨搬移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胫骨近端皮质部分截骨后横向牵张)。这两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纵向骨搬移主要用于促进成骨,适用于大段骨缺损、骨坏死或骨感染(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部分截骨搬移治疗,创伤小,对肢体稳定性的影响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主要应用于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如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静脉性溃疡、创伤引起的难愈创面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取得了高愈合率、高保肢率及低复发率的良好疗效,是该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最成功的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提高愈合率和保肢率,但总体疗效逊色于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胫骨横向骨搬移通过刺激微血管网再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但应强调与血管重建术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最好的长期效果。有研究初步表明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生成、平衡局部炎症微环境等相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效果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多学科救治钙化防御病及再生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钙化防御病罕见且死亡率高,因皮肤缺血坏死和感染导致剧痛,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常发生在终末期肾病(ESKD)患者,又称钙化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UA),组织学特征是真皮微血管钙化、内膜纤维增生和微血栓形成。本文创新性运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多学科再生治疗1例34岁尿毒症女性患者,其臀部、双下肢广泛进行性溃疡,伴剧痛和恶臭分泌物,皮肤病理符合钙化防御病。患者因常规治疗无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行hAMSCs抢救性治疗,包括静脉和局部肌内注射、创面外敷hAMSCs培养上清液。患者的皮肤和软组织再生,血生化、炎症、矿物质和骨代谢指标、免疫功能紊乱好转。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治疗前为10分、治疗15个月为0分;Bates-Jensen伤口评价量表治疗前为65分、治疗15个月为13分;伤口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治疗前为68分、治疗15个月为0分。hAMSCs治疗CUA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钙化、促进新生血管和皮肤软组织再生修复、抗炎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压力治疗在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最常见的慢性下肢溃疡,虽然致死率低,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且有感染、恶化和截肢的可能。VLU主要由持续的下肢静脉高压引起,压力治疗实施简单易行,可以有效降低静脉高压,是治疗VLU和预防复发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压力治疗的器具和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综述压力治疗的种类、联合应用和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神经网络辐射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神经网络辐射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23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为(38.6±6.7)岁。软组织缺损原因:交通伤9例,软组织良性或恶性原发肿瘤6例,机械伤4例,压砸伤2例,慢性溃疡2例;缺损部位:大腿3例,小腿7例,足踝部以远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8 cm~14.7 cm×12.8 cm。在基于神经网络辐射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辐射场下通过体渲染快速进行三维模型图像构建并进行处理的前沿人工智能算法)辅助下完成股前外侧游离皮瓣(7例)、带蒂皮瓣(16例)移植重建缺损。记录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治疗前后美观满意度、皮瓣切取移植时间、下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32(28,36)周随访。所有患者的皮瓣均切取顺利并成活,皮瓣切取移植时间为65.8(50.0,76.0) min。患者治疗前美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为(2.3±0.7)分,治疗后4周为(8.4±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1例患者因静脉危象而发生皮瓣远端浅表坏死(痂下愈合)外,其余患者皮瓣均愈合良好,未见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周下肢功能恢复根据Enneking评价系统评定:评分为23.7(22.0,25.0)分,平均恢复肢体功能79%(23.7/30.0)。 结论:基于神经网络辐射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具有手术快速精准、供区损伤小、学习曲线短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压力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选取2020年6至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符合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的患者522例。根据首诊1年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依从性良好组和依从性欠佳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有无医疗保险、文化程度、是否伴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下肢静脉性溃疡、就诊主要目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医疗保险、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静脉性溃疡、影响美观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发现患者依从性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应关注患者主要就诊目的、文化程度、伴随疾病等多种原因,积极管理其可控因素以提高患者弹力袜压力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肢小动脉硬化性溃疡伴局部癌变的诊治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83岁,慢性病程。因"右足皮肤破溃伴渗液50年余,加重4月余"入院;家属代诉患者于5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背部一黄豆大小丘疹伴水泡,并出现破溃和渗液,经换药愈合后反复破溃和渗液,迁延不愈。4个月前右足溃疡加深伴红肿,附着淡黄色分泌物,伤口剧烈疼痛,影响行走,患者家属予以换药,未见好转。2个月前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创面门诊,定期予清创换药处理,伤口仍难以愈合并逐渐扩大,加深。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以"右足慢性溃疡"收入病房。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专科检查:右足背部可见一4 cm×2.5 cm不规则溃疡,深达深筋膜层,高低不平。往踝部延伸可探及一窦道,穿透皮肤形成窦口。基底局部可见黄色脓性分泌物,闻之无异味。创缘呈红紫色,轻度水肿,触之明显疼痛。皮温正常。双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双足末端皮温偏低。双下肢未见静脉曲张及皮肤淤青等,无凹陷性水肿(图1)。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提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胸部正位X线片:1.主动脉粥样硬化;2.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下肢X线片示:1.右足背外侧软组织内异常密度影;2.右踝及右足骨关节未见异常(图2)。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示:1.双下肢动脉广泛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2.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诊断为:右足慢性溃疡;小动脉硬化性溃疡(Martorell溃疡)?鉴别诊断:坏疽性脓皮病:溃疡型的临床特点(起初丘疹、水疱,迅速进展为大片糜烂和溃疡,溃疡边缘呈不规则、紫红色、潜行性扩展,疼痛剧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65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 65 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收治的 65 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致伤原因、创面面积、血常规指标、创面病原菌感染及分布特点、创面组织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与转归等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65 例患者中男性 35 例、女性 30 例;年龄 10~88 岁,以 50 岁以上患者占比最高,达 67.69%(44/65);病程 28~7 300 d,中位病程150 d;单发溃疡56 例(86.15%)、多发溃疡9 例(13.85%),且累及下肢者占比最高,达 64.62%(42/65);可明确致伤原因者 45 例(69.23%),以下肢静脉曲张最为多见;创面面积 0.5 cm×0.5 cm~30.0 cm×40.0 cm.65 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 9 例(13.85%)、低于正常值 2例(3.0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值 5 例(7.69%)、低于正常值 2 例(3.08%).65 例患者中 61 例进行了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54 例进行了创面分泌物真菌培养、49 例进行了皮肤组织液分枝杆菌培养,48 例分离出病原菌 55 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 18 株(32.73%),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20.00%)最高;革兰氏阴性菌25株(45.45%),尤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均为12.72%)最高;真菌12 株(21.82%),尤以白色念珠菌检出率(14.54%)最高.65 例患者中60 例进行了溃疡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查结果为良性溃疡 56 例(93.33%)、癌性溃疡4例(6.67%).65例患者中64例进行了创面治疗,其中涉及手术治疗者53例(82.81%),且64例进行创面治疗的患者中62例(96.88%)好转.结论 慢性皮肤溃疡以50 岁以上男性居多,病变部位以下肢为主,多合并或继发感染,且病原菌尤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占比最高,组织病理学多表现为慢性炎性改变,在清创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皮片/皮瓣移植、富血小板血浆等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超声清创联合去腐生新膏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超声清创技术联合去腐生新膏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采用随机对照非盲法方式设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入院后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配合超声清创仪清理创面,研究组清创后予去腐生新膏外用,对照组清创后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扶济复)外用.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愈合天数、创面细菌清除率、疼痛、肿胀、皮肤不良反应率、溃疡面积、溃疡深度)、炎症及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缺氧诱导因子(HIF)-l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踝肱指数(ABI)、下肢经皮氧分压(tcpO2)及震动感觉阈值(VPT)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研究组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 d后,研究组疼痛评分、肿胀范围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疼痛评分、肿胀范围、ABI、创面细菌清除率及皮肤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CRP、VEGF、HIF-α、tcp02及VP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清创联合去腐生新膏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缓解溃疡临床症状,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改善创面微环境及下肢循环,且不增加皮肤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刘明应用中医药治疗脂质硬皮症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脂质硬皮症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形成难愈性溃疡的关键病理阶段,刘明教授提出重视脂质硬皮症的临床分期及鉴别诊断,并结合临床经验,将脂质硬皮症中医分型为湿热型、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根据局部辨证情况,灵活选用冰硝散、大青膏外敷法,公英解毒洗剂、活血止痛散熏洗疗法,马黄酊、复方黄柏液外涂法等中医外治法,并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预防调护,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