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L1和PD-L2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伴随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阻塞、气道重塑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许多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与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PD-L2之间的相互作用在T细胞激活、耐受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但PD-1与其配体PD-L1和PD-L2在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本文就PD-L1和PD-L2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以及未来在该疾病防治中的潜在价值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泌体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外泌体是由膜包绕的纳米级囊泡,其可通过旁分泌等途径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并调节受体细胞功能,还可参与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诱导炎症细胞的迁移。本文拟从外泌体的结构和功能入手,阐述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期待为探寻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诊治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气道炎症是慢性气道疾病最重要的病理学基础,气道炎症的检测评估有助于气道疾病的诊断及精准化治疗管理。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技术是近年来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无创气道炎症检测技术,为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气道炎症参考,但仍存在一些争议与不足。本文简要阐述了呼出气中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意义和检测方法,总结了目前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相应缺陷与不足,预期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该技术必将在慢性气道疾病的精准管理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其在气道疾病诊治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NO)水平与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近年来,包括上下气道、大小气道NO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上气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少见气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哮喘联盟在2015年发表的“无创气道炎症评估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参照国际相关指南以及重要文献,撰写本共识,针对气道NO检测的方法学、质量控制、结果判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以助更好应用该项技术指导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方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气道疾病。构建动物模型是COPD基础研究中的主要手段,卷烟烟雾(CS)暴露作为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常用于动物造模。单因素诱导和多因素联合诱导是常见的COPD动物模型构建方式,单因素诱导主要包括单纯CS、单纯蛋白酶和有害气体诱导等方式,其中以单纯CS模型最常见;多因素联合诱导主要有CS联合脂多糖(LPS)、CS联合弹性蛋白、卷烟烟雾提取物联合胰弹性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联合LPS等,CS联合LPS是最常见的多因素联合诱导方式。各种造模方式均具有一定优劣势,本文参考近5年COPD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探讨COPD动物模型的具体造模方式,为构建合理的COPD动物模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支气管腔内孤立新生物表现的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60岁男性,因“发现肺结节10余天”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衰竭病史,长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专科查体: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入院时血气分析提示:Ⅱ型呼吸衰竭。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见实性结节影突出管腔,直径约8 mm,根部有蒂与气道软骨环相连(图A、B),纵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未见肿大。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基底段管口新生物生成(图C),予以肿物圈套切除,圈套中发现蒂部质地坚硬,圈套后发现肿物硬如枣核,肿物蒂部与气管相连处见软骨环样结构(图D)。病理回报:(左肺下叶管口新生物)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伴黏膜上皮鳞状化生。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是一种特殊的以气管黏膜下多发骨质或软骨结节状增生的良性病变,结节起源于气道软骨环,因此气道后壁常未被累及。典型CT特征是气管支气管前壁、侧壁高密度影,部分呈多发结节突入管腔,严重者可致管腔狭窄或变形。结节肉眼外观由正常黏膜覆盖,质地坚硬难于取活检等特点均有助于与其他结节样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目前文献报道均为多发,单发非常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支气管哮喘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该病在表型、临床表现、病程及治疗反应上均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更精确、易获取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诊断和评估。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只需采集血液样本,可进行重复抽取且易于定量,有望提高哮喘的诊治效率,成为临床诊疗的一种选择。该文就近年发现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识别儿童哮喘表型、评估严重程度以及预测治疗效果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哮喘患儿提供个体化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良性中心气道狭窄介入治疗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良性中心气道狭窄介入治疗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良性中心气道狭窄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83份,有效回收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3.99%(172/183);172例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为(62.66 ± 9.54)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健康素养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 r=0.483、0.246,均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程度、介入治疗次数、社会支持、健康素养是良性中心气道狭窄介入治疗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t值为-3.46~4.55,均 P<0.05),可共同解释创伤后成长得分变异的38.9%。 结论:良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狭窄程度、介入治疗次数是创伤后成长的限制因素,而社会支持、健康素养水平高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多的创伤后成长。医护人员可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疾病认知,可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方式提供更多疾病知识获取渠道,以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降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动触发颤搐性气道内压对机械通气撤机患者膈肌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测量机械通气撤机患者的颤搐性气道内压(TwPtr)了解膈肌功能并分析影响膈肌功能的临床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病情稳定且开始进入撤机阶段的患者进行研究,于患者进入撤机阶段后,利用双向无重复全自动呼吸触发装置监测TwPtr,分析机械通气时间、重症肺部感染、镇静药物使用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因素对撤机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年龄(66.8±11.7)岁;23例存在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TwPtr绝对值明显低于非重症肺炎患者〔cmH 2O(1 cmH 2O=0.098 kPa):10.40±5.81比14.35±5.22, P=0.021〕,但机械通气时间与非重症肺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6(17,43)比15(11,36), P=0.091〕。在6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TwPtr与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 r=0.414, P=0.002),并且膈肌功能评估后仍需机械通气的时间与TwPtr同样呈负相关性( r=0.277, P=0.039);TwPtr与镇静药物存在线性关系( r=0.220, P=0.040),与是否存在COPD基础疾病无相关性( r=-0.178, P=0.166)。 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撤机患者,重症肺部感染是影响膈肌功能的因素之一,膈肌功能障碍与镇静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因其高患病率和急性加重风险,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CMH)是慢阻肺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和临床表现,近年来文献报道存在CMH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更频繁,肺功能下降更严重,住院和病死率也更高。阐明CMH与慢阻肺的关系对于慢阻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改善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