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在医学领域也广为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慢阻肺病管理的临床实践值得探讨.笔者对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通过回顾文献发现,目前物联网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研究,后期研究中需对技术成熟的模式或产品进行更为系统基于真实世界的应用评价,特别是对患者远期临床结局、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产品设计应当符合慢阻肺病特征及使用人群特点,通过定性研究了解用户使用体验、看法或态度也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湖南省尘肺及尘肺合并慢阻肺患者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及认知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湖南省尘肺及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尘肺患者疫苗接种规划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2019年5月住院并完成出院后1年随访的尘肺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收集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保类型、住院次数、吸烟状态、是否合并慢阻肺等资料。随访其出院后近1年收入,共同居住人数,流感、肺炎疫苗接种情况以及影响接种决策的主要原因。对影响疫苗接种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获知途径和未接种原因进行占比分析。结果: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共474例,其中合并慢阻肺96例(20.3%);尘肺病患者的流感、肺炎疫苗知晓率为13.1%(62/474),1年内疫苗接种率为7.6%(36/474);尘肺合并慢阻肺患者1年内疫苗接种率为8.3%(8/96)。接种疫苗的正相关因素有多次住院、≥3人居住及合并慢阻肺, OR(95% CI)值分别为10.49(2.39~46.08)、5.17(1.08~24.72)和2.59(1.11~6.07)。疫苗接种获知途径主要为医生推荐(86.1%)。 结论:湖南省尘肺及尘肺合并慢阻肺患者流感、肺炎疫苗接种率低;医生宣教为患者获知的主要途径,需加强尘肺科医生及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疫苗接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2—2021年北京某医院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病现状及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共病特征、模式及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医院诊治的939例中老年慢阻肺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16种常见慢性疾病(简称:慢病)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描述共病模式。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评估慢病组合对结局的影响。结果:93.40%(877/939)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共病,中位共病数3种。患病人数前5位的共病是高血压(57.93%,544/93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3.76%,317/939)、心力衰竭(31.95%,300/939)、高脂血症(31.63%,297/939)和心律失常(27.37%,257/939)。共病模式为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肾脏疾病模式,呼吸、消化和恶性肿瘤模式及其他模式4种。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比例最高达62.83%(590/939)。患有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慢阻肺患者比非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患者入院生活能力评分降低7分(95% CI:-11.22~-3.34),肾脏疾病模式共病降低14分(95% CI:-24.12~-3.30)。是否存在肾脏疾病模式共病对出院评分影响最大,患者出院评分降低12分(95% CI:-22.43~-2.40)。是否存在心脏和代谢模式共病( OR=2.44,95% CI:1.51~3.92)及肾病模式共病( OR=2.58,95% CI:1.01~6.60)对住ICU病房影响最大。患有心脏和代谢模式共病的院内死亡风险最高( OR=2.24,95% CI:1.19~4.21)。 结论:慢阻肺患者共病现象普遍。共病模式以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为主,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与肾脏疾病模式的共病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2024版)》解读:嗜酸性粒细胞和2型炎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部分慢阻肺患者表现为以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加为特征的2型炎症内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2024版)》新增血EOS计数作为慢阻肺初始评估指标之一,提出用血EOS计数来预测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在预防未来急性加重方面的作用,并指导ICS应用。本文就EOS与2型炎症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方面的进展进行解读,以期为慢阻肺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杭州市大江东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73例为观察组、慢阻肺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81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独立危险因素,总结分析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影像学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和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长期使用激素、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有创操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32.372、16.593、36.671、21.566,均 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使用激素、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有创操作为影响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独立危险因素( OR=1.685、95% CI 1.208~2.142, OR=2.546、95% CI 1.682~3.981, OR=2.984、95% CI 1.982~4.653, OR=2.109、95% CI 1.462~3.241,均 P<0.05)。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难为主。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以非特异性浸润影为主,占50.68%(37/73)。 结论: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受多因素影响,长期使用激素、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有创操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以咳嗽、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难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浸润影为主要影像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骼肌质量和功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骨骼肌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日友好医院慢阻肺多学科协作组符合稳定期慢阻肺纳入标准的220例患者为病例组。两组对照分别为同年龄段、同性别的社区健康者(社区对照组,220例)和年龄20~40 岁的健康体检者(体检对照组,220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身体成分,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生活资料等相关因素并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与社区对照组或与体检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体脂率( Z=-10.037, t=-8.411)、去脂体质量指数( Z=-8.165, Z=-7.856)、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 t=-7.158, t=-11.989)等均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2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中,符合肌肉衰减征诊断者51例(23.2%),其中男24例,占男性患者的18.3%(24/131);女27例,占女性患者的30.3%(27/89)。男女患者肌肉衰减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97, P=0.038)。慢阻肺合并肌肉衰减征患者中,年龄≥75岁(χ 2=15.746, F=14.048)、女性( Z=5.805, t=2.672)、家庭人均月收入<2 500元( Z=-4.291, t=-4.789)、慢阻肺的全球倡议分级Ⅳ级(χ 2=22.644, F=3.905)、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分级4级(χ 2=12.475, F=4.369)、未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 Z=-4.239, Z=-2.474)、不运动(χ 2=14.786, F=3.402)、能量及蛋白均不足(χ 2=40.531, F=10.529)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和握力水平均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110~268(228±38)m,仅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分级4级者6 min步行试验距离更短( F=3.468, P<0.05)。 结论: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身体成分受损,且会进一步影响机体功能,建议常规评估中纳入身体成分及功能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骼肌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骼肌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常见的合并症,是导致运动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常伴随不良预后, 但目前对于肌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早期干预肌肉功能障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关于慢阻肺合并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作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功能保留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影响全球的主要慢性气道疾病之一,然而在临床上有一部分特殊人群,肺功能检查不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但有慢性呼吸系统症状且反复急性加重,影像学也有气道壁增厚和(或)肺结构破坏表现。针对此特殊情况,提出了肺功能保留的概念。相关研究发现,肺功能保留的患病率较高,有很大比例进展为慢阻肺,往往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且与呼吸道症状增加、病情恶化、病死率增加以及其他多种疾病发生均有关,因此早期识别可能进展为慢阻肺或预后较差的肺功能保留的患者,并对此部分患者开展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就肺功能保留患者的流行病学、转归、预后及可能反映预后的预测指标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炎球菌疫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及其接种策略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炎链球菌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和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种可以降低慢阻肺患者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接种时机与复种、疫苗种类选择等尚存争议。本文主要对慢阻肺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相关研究和接种策略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康复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乃至全球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致残、致死率高,已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社会沉重的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肺康复是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膈肌和腹肌联合电刺激、气道廓清技术、长期家庭氧疗、无创正压通气、脉冲式吸入一氧化氮、营养支持多种方式,能有效降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体内的乳酸堆积、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吸气神经驱动,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肺血管阻力并改善疾病预后。加强肺康复在稳定期慢阻肺中的应用与普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