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继发垂体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外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多系统,如耳鼻喉、肺、肾、消化、心脏、周围神经等,但垂体受累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EGPA继发垂体炎的诊治过程,以提高风湿免疫科医生对EGPA垂体受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黏蛋白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黏蛋白1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RSV感染组、布地奈德组和联合用药组。4组大鼠均予7%水合氯醛麻醉;阴性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0.1 ml/只)滴鼻,其余各组大鼠以RSV Long株病毒(0.1 ml/只)滴鼻染毒,构建病毒感染模型;阴性对照组、RSV感染组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雾化,布地奈德组大鼠单纯给予布地奈德(0.5 mg/次)雾化,联合用药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和布地奈德联合雾化治疗,给药治疗共计6 d;取大鼠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观察肺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黏蛋白1表达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均有黏蛋白1表达,阴性对照组为(3.52±0.09)μg/L,RVS感染组为(4.05±0.05)μg/L,布地奈德组为(3.90±0.07)μg/L,联合用药组为(3.76±0.07)μg/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RSV感染组肺泡间隔明显增宽,部分肺泡塌陷,有明显炎症反应(有较多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增多);布地奈德组肺部炎症略有减轻,可见小灶性肺泡壁增厚和淋巴细胞浸润,联合用药组则炎症明显减轻,仅有少量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大鼠肺组织黏蛋白1存在表达;RSV感染组黏蛋白1表达水平最高;布地奈德组黏蛋白1表达水平低于RSV感染组;联合用药组黏蛋白1表达水平低于RSV感染组和布地奈德组。 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可有效降低RSV感染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黏蛋白1的含量,从而降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控制病毒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患者主要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囊蚴的蟹或蝲蛄等后被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不典型,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结核病、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现报道1例非肺吸虫病高发区的以胸腔积液、肺部"隧道征"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病例,以提高非高发区临床医师对肺吸虫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气道上皮损害、Th2炎症反应增强、免疫调节性T细胞功能受损是哮喘发生的重要机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 )由脂多糖、干扰素-γ诱导表达,调控幼稚T细胞分化成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诱导免疫耐受,可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IDO活性下降可能会促进哮喘的发生。色氨酸代谢产物与芳烃受体作用,促进IL-22的产生,增强上皮的完整性及抗感染性;可改变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的Th17/Treg平衡,Treg细胞增多;降低气道炎症,减少炎症细胞因子浸润。D-色氨酸可促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肺和结肠中Treg的数量,降低Th2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IDO、D-色氨酸等在哮喘发生、发展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L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儿科医师对ELD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0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ELD诊断标准的患儿149例,应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Mann Whitney U检验以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归纳临床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外周血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与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伴胸部影像学异常诊断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结果:1.儿童ELD中单纯肺部受累最常见病因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9例),合并其他系统受累的最常见病因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89例)。2.主要的呼吸系统表现为咳嗽(90例,60.4%)、咯痰(41例,27.5%),23.5%(35例)无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50.3%)以及皮肤(40.9%)为常见合并受累器官。3.外周血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系数 r=0.3, 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与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伴胸部影像学异常诊断结果卡方检验 P<0.05,一致性检验Kappa<0.2。 结论:儿童中ELD多种病因均可致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为单纯肺部受累最常见病因。其常见表现为咳嗽、咯痰。肺外常见的受累器官为消化系统和皮肤。外周血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相关性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儿童雷暴哮喘事件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描述性分析2023年9月2日呼和浩特地区儿童雷暴天气哮喘事件的临床特征,为儿童雷暴哮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病案信息系统查询及电话随访获取患儿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雷暴发生后13 h内急诊就诊量、就诊时间、主要症状、过敏性疾病史、既往哮喘病史等资料以及72 h内住院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肺功能等特点,并对部分雷暴哮喘患儿进行追踪随访。结果:1.雷暴天气发生13 h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因哮喘急性发作就诊患儿为357例,雷暴天气开始0.5 h因哮喘就诊患儿增多,就诊高峰时间为雷暴天气开始后3~8 h。2.在13 h内急诊就诊患儿主要表现为胸闷350例(98.04%)、呼吸困难275例(77.03%)、喘息241例(67.51%),肺部可闻及肺部喘鸣音者301例(84.31%)。3.急诊患儿既往过敏性疾病史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者311例(87.11%),其中未预防性用药者216例(69.45%);诊断哮喘患儿47例(13.17%),未预防用药者34例(72.34%)。4.在72 h内累计住院患儿41例,当夜住院患儿26例(7.28%)。72 h内住院患儿哮喘急性发作病情重度及危重度10例(24.39%),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05者41例(100%),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30 IU/mL者39例(95.12%),FeNO>35 ppb者24例(58.54%),肺功能为轻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异常29例(70.73%)。5.3个月随访到雷暴哮喘患儿199例,6个月随访到雷暴哮喘患儿151例。结论:呼和浩特地区雷暴天气开始0.5 h因哮喘就诊人数增多,高峰就诊时间为雷暴天气后3~8 h。急诊患儿以胸闷、呼吸困难及喘息为主要表现,有明显过敏性鼻炎病史,多数首次诊断为哮喘,既往诊断为鼻炎、哮喘患儿大多未规范用药。住院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FeNO、肺功能结果明显异常。需加强对雷暴哮喘患儿的长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哮喘合并肺隐球菌病继发嗜酸细胞增多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隐球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但近年来,肺隐球菌病在无免疫功能缺陷或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要危险因素;哮喘患者长期激素治疗易继发真菌感染,多为曲霉菌感染,合并隐球菌罕见;哮喘常伴随嗜酸细胞升高,各种病因继发嗜酸细胞增多可致哮喘样发作症状,真菌感染继发嗜酸细胞增多,常见于曲霉菌感染(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隐球菌感染继发嗜酸细胞增多较为少见。本文就1例哮喘合并肺隐球菌病继发嗜酸细胞增多病例给予报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不同影像分型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不同影像分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肺功能等特点,提高ABPA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的影像学不同分型的ABPA患者的临床、血清学、肺功能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44例影像学不同分型的ABPA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喘息、咳嗽、咯痰,伴有咯血。11.4%的患者误诊结核或肿瘤,6.8%的患者过去曾接受过不适当的抗结核治疗。ABPA伴高衰减黏液栓型(ABPA-HAM)组较ABPA伴支气管扩张型(ABPA-B)组及ABPA血清型(ABPA-S)组患者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 P值均<0.05)。ABPA-HAM组曲霉特异性IgE较ABPA-S组明显升高( P<0.05)。ABPA-HAM组较ABPA-B组及ABPA-S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明显,受累的肺段明显增多( P值均<0.05)。 结论:ABPA-HAM组患者病情更加严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和曲霉特异性IgE水平更高,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明显。早期对哮喘患者进行ABPA特异性检查的筛查,加强哮喘患者的随访,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2024版)》解读:嗜酸性粒细胞和2型炎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部分慢阻肺患者表现为以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加为特征的2型炎症内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2024版)》新增血EOS计数作为慢阻肺初始评估指标之一,提出用血EOS计数来预测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在预防未来急性加重方面的作用,并指导ICS应用。本文就EOS与2型炎症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方面的进展进行解读,以期为慢阻肺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与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不同的分类方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34例AECOPD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频率等临床资料,血细胞分析、降钙素原(PCT)、凝血指标、白蛋白(ALB)、肺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FA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等辅助检查结果。分别根据外周血EOS两种不同节点值,即EOS百分比为2%和绝对值计数为100/μl,将所有患者分为非EOS增多型和EOS增多型,比较2种分类方式下,患者临床特征、炎症指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变化。结果:以住院日、机械通气率反映患者转归,EOS%<2%、EOS<100/μl的患者住院日更长、机械通气率更高,预后更差,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NLR、FAR、PLR、PCT、肺动脉高压合并率均较EOS%≥2%、EOS≥100/μl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种分类方法在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EOS可作为评价AECOPD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非EOS增多型患者预后较差,不同节点值分类(EOS%为2%和EOS为100/μl)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