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视化分析及热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广大研究者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VOS viewer 1.6.18、Excel 2019、R软件对文献的年份、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 981篇,发文时间截至2023年12月.PCI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总体波动较大,近几年较为平稳且有上升趋势,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4068篇,33.95%),哈佛大学是PCI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聚焦于临床治疗方式、动脉狭窄、血运重建以及治疗中的干预和管理.结论:PCI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点,美国在PCI研究上较为成熟,未来的热点前沿可能聚焦于PCI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新技术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01例中长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2=2.473, 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2=2.381, P=0.123]。 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疫情进入了一个严峻而复杂的局面。截至2020年2月1日,全国已有超过11 0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日常医疗运行。本文针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门诊及病房手术各个环节所需的医务防护措施进行讨论和建议,以期减少在2019-nCoV暴发和流行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的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bp-MRI与mp-MR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比较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9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0例,女35例;中位年龄68(61,76)岁。所有患者术前6周内均行mp-MRI检查。将同一患者的图像分为两组:一组仅包含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和轴位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序列,为bp-MRI组;另一组再额外包含轴位动态对比增强序列,为mp-MRI组。两组图像均由两名影像科医生分别进行独立判读赋分,并根据相应判读标准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mp-MRI组的最终判读结果参考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指南,bp-MRI组的最终判读结果采用两种标准:当T2WI 3分且DWI 2分时,如VI-RADS被赋值为2分,则为bp-MRI(标准A);如VI-RADS被赋值为3分,则为bp-MRI(标准B)。对每种诊断方法分别以VI-RADS≥3分和VI-RADS≥4分作为诊断MIBC的截断值。对每种诊断MIBC的方法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各自的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5例术后病理显示NMIBC 135例(69.2%),MIBC 60例(30.8%)。当以VI-RADS≥3分作为诊断MIBC的截断值时,bp-MRI(标准A)、bp-MRI(标准B)和mp-MRI诊断MIBC的敏感性相同,均为88.3%(53/60);bp-MRI(标准A)、bp-MRI(标准B)和mp-MRI的特异性分别为88.9%(120/135)、73.3%(99/13)和86.7%(117/135)。当以VI-RADS≥4分作为诊断MIBC的截断值时,bp-MRI(标准A)与bp-MRI(标准B)诊断效能完全相同;bp-MRI和mp-MRI的敏感性分别为70.0%(42/60)和75.0%(45/60),特异性均为95.6%(129/135)。bp-MRI(标准A)、bp-MRI(标准B)和mp-MRI诊断MIBC的AUC分别为0.927(95% CI 0.881~0.959)、0.904(95% CI 0.853~0.941)和0.927(95% CI 0.881~0.959),bp-MRI(标准A)和mp-MRI的AUC均显著大于bp-MRI(标准B)( P<0.001),bp-MRI(标准A)与mp-MRI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39)。 结论:在bp-MRI中,T2WI 3分且DWI 2分被VI-RADS赋值为2分时,在诊断MIBC方面与mp-MRI有相同的诊断效能。T2WI 3分且DWI 2分时,VI-RADS赋值为3分较赋值为2分诊断MIBC的效能可能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采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松解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年龄(67.6±9.1)岁(范围59~76岁)。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伴行走受限,15例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术前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为51.3°±24.1°(范围36°~61°)、腰椎前凸Cobb角为5.4°±13.6°(范围-10°~19°)。脊柱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即C 7铅垂线(C 7 plumb line,C 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距离为(4.3±2.0) cm(范围0.5~6.2 cm)。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即C 7PL与S 1后上缘的距离为(5.9±3.1) cm(范围1.5~6.8 cm)。所有患者顶椎区均有巨大骨赘和骨桥,伴明显的成角和旋转畸形。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示侧凸僵硬、活动度差。行多节段Ponte截骨,切断顶椎区骨桥,在顶椎区和滑移或半脱位节段行椎间隙松解和颗粒植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评估手术疗效和畸形改善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0±68) min范围(190~330 min),术中出血(970±260) ml(范围700~1 6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0.6±7.2)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或翻修。末次随访时腰痛VAS由术前的(6.1±2.2)分降至(2.1±1.8)分( t=6.45, P<0.001),腿痛由术前的(5.5±3.4)分降至(1.2±1.0)分( t=5.56, P<0.001);ODI自术前的52.2%±22.2%降至16.4%±10.6%( t=6.67, P<0.001)。术后腰椎侧凸Cobb角为19.3°±10.5°(范围16°~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8, P<0.001)。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增加至34.4°±15.6°(范围27°~4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 P<0.001)。CBD下降至(1.9±1.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2, P<0.001)。SVA下降至(1.6±2.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 结论: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可以改善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脊柱序列以及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避免椎体截骨,是治疗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多管齐下,多方合作——推动我国体外循环规范化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自上世纪50年代体外循环发明以来,作为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必要手段之一,体外循环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在胸心外科前辈的努力下,体外循环很快引入我国。因历史原因,发展一度停滞,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外循环与我国整体发展一样日新月异。当前新冠疫情影响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年心血管外科手术例数仍然超过22万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总量150 132例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男24例、女45例,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5, P<0.001);下肢力线由术前的160.9°±0.5°改善至术后的17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03, P<0.001)。KSS膝评分由术前的(54.8±0.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85.0±0.5)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6.5±0.7)分提高至术后的(85.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5、36.58,均 P<0.001)。术中股骨与胫骨截骨量与术前规划相比截骨误差在2 mm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胫骨平台外侧97%,胫骨平台内侧100%,股骨远端外侧100%,股骨远端内侧99%,股骨后髁外侧93%,股骨后髁内侧100%;术后正位X线片测量角度误差在3°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股骨远端外侧角为100.0%,胫骨近端内侧角为100.0%,髋-膝-踝角为100%。除1例术后伤口发生脂肪液化外,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TKA假体安装准确、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炎性疾病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基于聚类分析优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非阻塞性冠心病的风险分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聚类分析方法优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价值,识别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高风险人群。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疑似冠心病接受CCTA检查并明确为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CCTA诊断信息,随后进行随访,获取不良心血管事件信息。首先,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CCTA信息,将患者划分不同的类。然后,比较不同类间人群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差异。最后,依次运用节段受累评分(SIS)、Leiden评分、SIS评分联合临床特征、Leiden评分联合临床特征和聚类信息联合临床特征对人群进行风险分层,并绘制一致性指数-时间曲线和计算净重分类改善(NRI)指标来比较5个不同模型的风险分层能力。结果:共有3 402例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10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基于CCTA信息的聚类分析将患者划分为不同的3类。各类间的临床变量、CCTA信息和生存结局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一致性指数-时间曲线结果显示,CCTA聚类信息联合临床特征对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能力优于现有的SIS评分、Leiden评分、SIS评分联合临床特征、Leiden评分联合临床特征模型。1年和2年的时间截断值上,聚类信息联合临床特征相较于前四者均有INR的正向提升(INR分别为0.248和0.293、0.316和0.293、0.147和0.003、0.192和0.007)。 结论:基于聚类分析的CCTA对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风险分层价值,有助于个体化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对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内代偿截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EAD)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系统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接受一期TKA的9例合并有股骨侧EAD的终末期KO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19~77岁);单纯冠状面畸形5例(内翻10°~27°,平均18.2°),单纯矢状面畸形3例(向后成角15°~35°,平均22.6°),冠状面与矢状面联合畸形1例(内翻16°,向后成角31°);血友病发育不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8例。比较术前及术后患侧膝关节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5~47个月,平均33.2个月,机械轴角度由术前的12.4°±4.1°恢复至末次随访的1.4°±0.9°( t=7.954, P<0.01),HSS由术前的28±14提高到87±7( t=-11.174, P=0.013),ROM由56°±22°增加至99°±8°( t=-5.480, P=0.010)。期间无关节不稳、感染、骨折、腓总神经损伤和早期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伴有股骨侧EAD的KOA患者,关节内代偿截骨与同期TKA能有效恢复患肢的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通过术前测量、软组织评估和3D打印等系列措施,可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