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老官山脉穴木人的白脉循行系统——兼评"经穴髹漆人像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扁鹊学派老官山脉穴木人身上所刻画或描绘的经脉分为红脉系统与白脉系统,两者横向错开,并不重合.前者与双包山经脉木人的红脉系统类同,有脉无穴;后者则是大量自选俞位刺激所引发的经脉感觉的循行轨迹.此老官山脉穴木人以表述白脉为主,称之为"白脉木人",将之与表达红脉系统的双包山"红脉木人"相比照,举心俞的本脉白脉循行与肺俞、胃俞及肾俞的环体带脉白脉循行并且附有相应的经脉循行感觉的照片为证,说明,此老官山脉穴木人乃是用于观察自选俞位刺激所引发的经脉感觉循行路线的教具.脉穴木人身上的白脉是活路线,对它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气(经脉循行感觉)至病所"而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与所谓黄帝经络系统的"中间环节"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扁鹊及其学派传承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郑医秦越人为扁鹊,其大致生活年代为公元前695年—公元前655年,活动地带以郑国为中心的附近六国为主,所诊虢国太子为南虢国太子.扁鹊的医学传承不是由齐国至中原,再到巴蜀之地的传承,而是在中原地带继承长桑君及周朝正统官方医学,随着文化中心东移向齐国传播,最终通过仓公的授徒实现广泛地传播.扁鹊弟子淳于意授徒后,根据所授内容的不同,使经脉医学与脏腑医学渐渐分流,张仲景之《伤寒论》应该是对阴阳、经脉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而华佗之《中藏经》应该是对五行、脏腑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仲景与华佗之前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对扁鹊医学历来发展的总结之作,是对扁鹊医学的继承,而不是与扁鹊医学并驾齐驱的医学流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方技学视域下的诠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但受既往对方技之学认知偏差的影响,对扁鹊在秦汉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全面理解.方即是方技,方技是秦汉时期的生命之学,由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组成,它们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与知识背景.在方技学视域下重新释读扁鹊文献,可以看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要比今本《黄帝内经》更加接近《汉书·艺文志》的表述,扁鹊学派的知识谱系不仅是今天狭义的医学,房中、神仙也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扁鹊言医,为方者宗”的重新诠释,说明未来对扁鹊研究的深入需要高水平的文献研究和不断拓展的多学科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窦材《扁鹊心书》固护脾肾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窦材深受内经“保阳”思想影响,反对妄用寒凉攻下药,形成独树一帜重视阳气的“扶阳”学术思想,是温补学派的早期代表之一.其重脾肾的在传承内经温补学术思想基础上,上承钱乙,下启张元素、李东垣等.窦氏根据阳气损伤的程度,提出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五种病理状态,其临证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强调灸法为治病摄生之首法,提出治病当以病情为要,当药证相对,缓急得当.基于“治未病”的理论,倡导重视固护脾肾之阳以住世保健.窦氏以固护脾肾作为扶阳的理论基础,临证长于灸药并用,为后世扶阳学派的兴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窦材"禁戒寒凉,忌用转下"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窦材受《内经》和道家重视阳气思想影响,重视保扶人体阳气,倡导"禁戒寒凉,忌用转下",形成独树一帜的扶阳思想,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窦材重视阳气,提出平人应常以艾灸为主维护一身之阳,阳气亏虚者需以灼艾、丹药、附子温护阳气,阴阳失调者顾护阳气为保全性命之首法.窦材在推崇扶阳基础上,提出禁用寒凉攻下之法,并在其著作《扁鹊心书》中专列《禁戒寒凉》和《忌用转下》2篇,阐述了滥用、过用、错用寒凉之剂及攻下法对阳气的危害.同时窦材还讲求辨证论治,并不全面否定用药寒凉及攻下之法,强调治病当以病情为要,力求证治相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难经》诠释视野与方法的反思——以滑寿诠释《难经·二十三难》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难经》历代注家众多,因古代注家掌握的材料以传世文献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对先秦两汉时期医学源流的认识存在不足,故未能完全诠释《难经》本义.近年来,随着天回医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认为天回医简与扁鹊学派存在密切关联,而《难经》自隋唐以来被认为是秦越人或扁鹊学派之著作,出土文献材料的研究能给《难经》研究提供另一视角下的丰富材料.试以《难经·二十三难》为例,基于先秦两汉不同流派对经脉认识差异的角度,结合天回医简出土文献研究,以分析《难经》诠释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以期为正确理解《难经》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难经》"五邪相干"理论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难经》"五邪相干"理论是将中医理论中自然界邪气以及饮食劳倦与五脏发病传变过程相结合,构筑出一套完善的邪气脏腑理论传变体系.该理论认为,从母传及子脏的邪气为虚邪,从子传及母脏的邪气为实邪,从克我之脏传来的邪气为贼邪,从我克之脏传来的邪气为微邪,非他脏所传,使本脏自病的邪气为正邪.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难经》提出了完善的"五邪"概念以及"五邪相干"理论,并借助"五邪相干"理论演化而成"十变"理论,将五脏依次相传发展为脏与脏的"柔传"以及腑与腑的"刚传"两大相传路径;(2)《难经》"五邪相干"理论来源于扁鹊学派的"王相囚死"理论;(3)《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于《中藏经》《脉经》《伤寒论》与张元素及其易水学派传人的著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今天研究发掘《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不仅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现代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扁鹊称号来源与传承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扁鹊"这一称号的起源、扁鹊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传承历史.[方法]通过二重证据法,查阅相关文献,在"扁鹊为良医代称"的传统文献认知基础上,系统梳理"扁鹊"生平,并分为三大时期进行分析,针对"扁鹊"这一称号的来源以及扁鹊学派的传承进行深入探究.[结果]"扁鹊"乃良医代称,非专指秦越人.上古时期鸟图腾崇拜盛行,鸟鹊代表人类对男性生殖崇拜的追求,后其意义逐渐转向对长寿的追求,黄帝时期的名医岐伯即以"扁鹊"为名.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学派活跃,其代表人物秦越人被尊称为"扁鹊",其后秦越人的弟子承袭此称号.秦武王年间"扁鹊"去世,扁鹊医派从此分流传承,代表人物有淳于意及其徒弟、张仲景、华佗、郭玉、徐嗣伯等,扁鹊学派至南宋初年销声匿迹.[结论]扁鹊作为中医学的代名词,对其名称的产生源流及传承进行考证,有利于进一步拨翳见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