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刺"与"平针"术语考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医学药名词》以"平刺"为规范名,以"横刺""沿皮刺"为又称,释义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角度刺入的方法"。考察多种古代文献可知,这一释义与"横刺""沿皮刺"是相符的,"直针刺""卧针刺""横针""横刺""沿皮刺""地平刺""皮下刺"都是同义词。而"平刺"在首见文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含义却与此释义根本不同,是指进针后以达到得气为主而不分补泻的方法,即后世平补平泻法的雏形,与针刺角度毫不相干。所以,将"平刺"作为"横刺""沿皮刺"的规范词值得商榷。在实际使用中当注意"平刺"及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避免失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河南地方志的药王庙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梳理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方志库地方志资料,发现河南共有450种地方志,其中45种载有药王庙。据45种地方志可知,河南25个县(市)共修建了35处药王庙,多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北部、南部,尤以西部最多。其中8处药王庙记载了修建时间,修建时间上至明朝下至民国,但大多修建于清朝时期。8处记述了建造人员,多为政府地方官员。3处记述了供奉的人物,分别为岐伯、华佗、扁鹊、孙思邈、韦慈藏,其中2处皆供奉孙思邈。各县市的药王庙建筑格局差异较大,从三进院落到天然石洞不等。地方志中载有药王的各式传说故事,是药王信仰在民间流传的具体体现,药王信仰不仅体现着世人对健康的渴求,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天回医简》看汉晋医经的编撰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孔子删定六经为中国经学之初创时期,医学之有经,源于六经.三代以至春秋战国,祭祀文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主流的文化,经学产生之前,有事要问卜;三代以后,诸如易、诗、书、礼、乐、春秋各类学问的形成,主流文化发生转移,有事不再问卜.中国的各种学问,乃王官之守;经与经学的确立,出于王官;经学的传播,依赖经师.医经的发生,出于战国,广见于西汉.战国至西汉,传播医经的有长桑君、扁鹊(秦越人)、公乘阳庆、淳于意等.西汉刘向等奉诏整理国家图书,设"医经"为一大类,有黄帝、扁鹊、白氏三家.医经的确立,标志着医走出了巫的时代,传授医经的经师,有了解释生命与疾病的话语权.自西汉始,形成了医经之学.本文讨论了从西汉到西晋、即从《脉书》到《脉经》六种医经的编撰简史,意在从医经编撰的角度,拾补对医经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动物药应用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传自扁鹊、仓公,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用药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动物类用药入手,梳理了动物药的使用概况、动物药的炮制方法、剂型及用法、功用,讨论了研究动物类药物价值,为研究动物药的应用源流、临床价值及先秦两汉医药史提供了参考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天回医简》诊损至脉相关词义新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二书是现存最早的涉及损至脉理论的文献,此与后世《脉经》《难经》中诊损至脉理论一脉相承,为扁鹊医学脉学体系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考释《天回医简》中与损至脉相关字词并与传世文献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推求损至脉的理论源头.然后对《脉书·上经》:朝于气、天府、脉口三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诊损至脉的原理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五臟相音 六腑应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说:五臓相音,六腑应律,乃人体与天地合道的体现.但经典对于相关内容,论述极少,其技术失传千年.20 年前,对于五脏相音的研究仅涉及五音而未涉及六律,主要是经典所述的文字内容有所缺失.通过对 2021 年再问世《扁鹊镜经》相关内容的研究,补充了《黄帝内经》对六腑应律的论述不足,经过对此两部经典的相互参照弥补,考证其他经史的记载与论述,并结合现代声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较为完整地整理出五臟相音、六腑应律的理论与技术,遂使传统中医闻诊理论得以完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儒道哲学探析黄元御"一气周流"气化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一气周流"作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后人对其阐述颇多,然尚未深入,大多停留在《四圣心源》的中气五行气机上,在其理法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尚少,当从其源头再探"一气周流"理论结构,方能深刻阐述其学术思想内涵.黄氏提炼《道德经》《易经》中的"天道"规律,并结合岐黄、扁鹊、仲景之学,整合出一气周流气化观.其以中气作为气化中心,并以阴阳规律发散变化万物,又以阴阳规律归化于中气,如此周而复始,此过程中万物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备的气化体系.故本文主要从黄氏中气思想(万物并作、复命归根)、扶阳思想(气运原力)、五运六气思想(周流气象)等进行剖析总结,旨在使其理论更具系统性和具象化,以使临床"一气周流"气化理法体系的运用趋于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三阴三阳脉法源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外三阳五会"新考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在既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素问·缪刺论篇》《针灸甲乙经·缪刺》及出土汉代医简等现有证据,并基于胡天雄、黄龙祥的学术观点,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外三阳五会"具体指代何经、何穴.认为《素问·缪刺论篇》尸厥一条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系密切,应采录自扁鹊医书,但因传世本《素问·缪刺论篇》对扁鹊医书原文抄录有误,具体为心主之误、阴阳之误、穴位之误,造成了"外三阳五会"解读上的错误.经考证与校订,认为"外三阳五会"所指应为关冲、足窍阴、少泽、至阴、厉兑五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血络诊察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11/4
从文献研究、史学研究角度梳理、考证血络诊察法的学术发展源流.认为该法源于扁鹊色脉诊和早期砭石刺脉的医疗实践,至《黄帝内经》时期备受医家重视,并强化了其"诊以断"和"察以刺"的双重内涵:前者指据体表络脉异常辨疾病病性、病位、预后等,后者指察血络瘀态并直接采取刺血疗法.二者或有重合,但在诊络部位和诊络意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后世演变亦不同.前者逐渐发展为小儿指纹诊、目络诊等独具特色的络诊体系,内涵不断充盈丰富,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后者反而式微.梳理、考证该诊法源流,可为科研及临床重新审视、应用血络诊察法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