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性错 畸形患者手术优先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于严重骨性错 畸形患者,为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通常需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先行术前正畸的传统正畸-正颌治疗方法,二是手术优先的治疗方法。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让更多的正畸医师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两种治疗模式的适应证、局限性、优势及劣势,从而造福广大骨性错 畸形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对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管理模式对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湖南省肿瘤医院2020年1—10月置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68例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8月置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84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遵循医院原有的胸壁港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方法,干预组采用HFMEA管理模式进行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臂输液港置入围手术期风险优先指数(RPN)、高危失效模式的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前评估不充分、术中配件丢失、穿刺位置过低、导管裁剪过短、导管与注射座连接不紧、切口缝合后再进行导管定位、术后健康教育不充分等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术前评估不充分、术后健康教育不到位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FMEA管理模式可以降低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围手术期环节风险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综合医院日间手术室运行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推进综合医院规范、高效开展日间手术,优化日间手术室管理机制,提高手术当日服务流程关键节点和要素管理水平,夯实医疗质量安全基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和国家科技部内镜微创技术装备与标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制订《综合医院日间手术室运行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该共识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优先运行模式、日间手术室的归口管理和人力资源调配、日间手术专区设置、日间手术室设备和手术器械配置、日间手术室岗位设置、日间手术排程、手术医师手术日安排原则、首台手术入室时间、手术部位标识、日间手术患者组织标本病理学诊断、日间手术室医疗辅助人员配置等,适用于开展日间手术的各级综合医院,包括日间手术中心和专科病房日间手术单元2种运行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减少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理论分析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护理方案。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5例患者为FMEA组,选择FMEA实施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管路常规护理方法,FMEA组在此基础上进行FMEA。比较实施FMEA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差异。结果:FMEA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总发生率为1.48%(21/1 417),低于对照组的5.11%(72/1 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FMEA组的胃管、尿管、手术相关引流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气管置管和深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MEA能够明显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模式化裁剪补片塑形修补治疗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模式化裁剪补片对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的塑形修补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疝外科的8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67.6±7.2)岁(范围:56~76岁),直肠癌术后第(11.3±2.9)个月(范围:5~13个月)出现会阴部肿物。手术缺损修补采用15 cm×20 cm防粘连补片,经模式化裁剪、塑形为近网兜状以适应盆腔缺损,并于补片前方裁剪出两侧细长固定带固定于前方耻骨梳韧带。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0.6±48.8)min(范围:155~300 min)。5例患者行开腹手术,3例患者先尝试行腹腔镜手术,后中转开腹联合会阴部入路。3例患者术中发生肠管损伤。所有患者术后无肠瘘、出血,无再手术,术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住院时间(13.5±2.9)d(范围:7~17 d),2例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术后会阴部疝囊内积液,其中1例因合并感染行疝囊积液穿刺置管,并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34.8±14.0)个月(范围:13~48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第7个月会阴疝复发,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手术优先选择经腹部入路,必要时行腹会阴部联合入路,模式化裁剪补片塑形修补方案的治疗效果较好,可用于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膜解剖理论的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虽然微创理念下进行肿瘤根治及功能保护已成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共识,但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议,其中包括腹腔脏器胚胎发育及膜解剖概念、右半结肠手术相关膜解剖原理、D 3切除和内侧界定等。本文分析最近证据级别较高文献报道及笔者医院临床数据,基于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进行再认识,强调手术需要层面优先、血管导向及充分理解筋膜间隙,提出手术界面在壁-肾前筋膜间隙进行解剖,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旁1 cm切开壁腹膜筋膜,手术应遵照规范化操作流程及严格做好质量控制。确定D 3清扫范围需要建立临床、影像以及病理多种因素治疗效果评价模式,或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指导精准淋巴结清扫。目前仍有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来证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内侧界,从而制定更加严谨的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优先治疗颌面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传统正颌治疗包括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3个方面。术前正畸去除牙齿的代偿,改善软组织与骨组织的协调关系后进行正颌手术,术后正畸进一步调整并维持牙齿的咬合关系,该方法花的时间长,术前去代偿使得患者面容美学问题暂时性放大并且给患者带来心理和功能的负面影响。手术优先模式是正颌外科中一种不断发展的治疗策略。用这种方法可消除术前的正畸治疗,通过手术将上颌骨和下颌骨重新定位到所需位置,并缩短正畸时间,加快结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室工作程序表结合FMEA管理系统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室工作程序表结合失效模式与效应模式(FMEA)管理系统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6月在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的1 235台手术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7~12月进行的1 251台手术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手术室传统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工作程序表结合FMEA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风险优先指数(RPN),手术配合质量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患者等候、术前探视、术中护理、术后转运RPN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访视、物品准备、查对执行、无菌技术、手术配合、文件书写、术后处理、术后整理等手术配合质量项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手术室管理中,采用手术室工作程序表结合FMEA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手术配合程度,降低潜在风险和手术危险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联合PDC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6月的手术患者14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手术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FMEA联合PDCA循环管理。比较FMEA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5个项目风险优先指数(RPN值)变化,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调查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配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标识错误、术中感染预防准备和措施不到位、术中低体温、术中压疮、术前欠缺安全访视评估RPN值均低较对照组下降。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手术医师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运用FMEA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保障手术护理安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