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白质差异在多系统萎缩和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与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的临床鉴别诊断的特异生物学标志物。方法:研究组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住院或门诊随诊的MSA-P患者10例,PD患者15例,同期健康对照组15名,联合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感兴趣区分析法(ROI),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的临床分析研究。通过TBSS,对3组间的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率(MD)进行两两比较的定性分析研究,再将MSA-P组与PD组之间有差异的簇集选作ROI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研究。由1名固定的临床医师采用盲法对两种疾病患者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价ROI所得定量数据与患者病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PD组和健康对照组,MSA-P组在左侧丘脑前辐射(ATR)[ROI检测值分别为0.371(0.287~0.535),0.472(0.390~0.594),0.473(0.388~0.555); P值分别为0.008,0.008]和左侧上纵束(SLF)[ROI检测值分别为0.397(0.291~0.469),0.456(0.338~0.560),0.473(0.427~0.530); P值分别为0.013,<0.01]的FA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两种纤维束的FA值与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分别为 r=-0.807, P=0.005和 r=-0.455, P=0.022。相较于健康对照组,MSA-P的脑白质纤维束存在较多异常。 结论:左侧ATR和左侧SLF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可作为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特异标志物,且这两种纤维束的FA值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观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失独父母脑白质微结构扩散张量成像纵向改变及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失独不伴精神疾病的父母脑白质微结构扩散张量成像的纵向改变及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江苏省失独且不伴任何精神疾病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TENP组,32名),在基线期和5年随访结束时接受MRI扫描,同时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评估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招募与基线期TENP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无精神疾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27名),并接受同样的MRI扫描方案。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横向分析基线期TENP 组和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差异,并进一步将横向差异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对TENP组进行纵向随访。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纵向差异脑区FA值变化与CAP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基线期TENP组右侧扣带回、钩束、上纵束、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613±0.032比0.631±0.034,0.539±0.048比0.563±0.045,0.534±0.033比0.558±0.039,0.560±0.038比0.580±0.030,0.519±0.023比0.549±0.024,0.489±0.038比0.518±0.027,0.499±0.027比0.533±0.032;均 P<0.05)。由基线期到随访结束,TENP组的创伤再体验症状及回避/麻木症状得分降低[(5.2±2.8)比(8.1±4.9)分,(4.0±3.2)比(6.6±5.4)分;均 P<0.05];右侧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523±0.049比0.537±0.049,0.568±0.052比0.590±0.050,0.540±0.063比0.559±0.059,0.520±0.059比0.547±0.059;均 P<0.05);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FA值的减低与回避/麻木症状得分的减低呈负相关( r=-0.458、-0.374,均 P<0.05)。 结论:失独创伤可导致失独者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损伤。随着失独时间的推移,失独父母在不发展为PTSD等精神疾病且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其脑白质微结构损伤仍在持续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DTI技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方法 前瞻性搜集24例DR患者(DR组)和24名健康志愿者(HC组)并进行3D T1WI及全脑DTI扫描.应用TBSS分析方法来比较DR组和HC组白质微结构水平上的差异,提取差异白质纤维束的DTI指标.采用偏相关统计方法来分析差异白质纤维束的DTI指标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和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HC组相比,DR患者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双侧前放射冠、双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右侧外囊、右侧上纵束的FA值降低.相关性分析观察到,DR组胼胝体膝部FA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39,P<0.05).左侧上放射冠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69,P<0.05).结论 DTI技术能够观察DR患者多个脑白质区域的微结构变化,且差异白质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成人视放射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估成人视放射病变的各向异性程度、视放射神经纤维束构象特征及临床价值及探讨视放射病变对外侧膝状体(LGN)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收集经磁共振检查、临床资料或手术病理证实累及视放射的脑内病变12例及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12例,以上受检者均进行过磁共振DTI及DUAL_TSE序列扫描.根据是视放射是否受累及,将12对视放射分成病变组、对照组,通过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部分各项异性指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平均纤维束长度(ML)、单位像素纤维束数目(MF)、LGN的高度与体积及进行纤维束追踪与成像分析,且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病例中有16个视放射纤维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纤维束稀疏、移位或破坏,累及视放射的病变可导致LGN大小、形态甚至信号发生一定改变,且病例组与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其ADC值、ML值及MF值均较健康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累及视放射的病变可导致LGN形态或信号发生一定改变,病例组LGN高度及体积的缩小与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DTI及DTT技术可作为评价颞、枕部病变所致视放射及LGN形态、功能改变的既安全又客观指标;术前运用DTT技术对保护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及了解病变与该纤维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扩散张量成像的原发性失眠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失眠(P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BSS)定量分析25例PI患者(PI组)与2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差异指标鉴别PI组与对照组的诊断效能.进一步提取感兴趣区(ROI)的扩散参数与患者的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I组右侧放射冠、内囊以及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低于对照组(P<0.05);右侧内囊前肢及上放射冠的FA值鉴别PI组与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51(P<0.05).相关分析表明,上述纤维束的FA值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P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的降低主要位于右侧放射冠、内囊以及大脑脚区域,为研究PI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利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的DTI分析方法,评估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方法:招募VCI患者(VCI组)和无认知障碍受试者(健康对照组)各 20 例,均行DTI扫描和认知评估量表检查.基于TBSS比较 2 组大脑各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DTI各参数的均值与认知评估结果间的关系.结果:VCI组脑白质微结构广泛受损,FA值下降,MD值升高,主要累及两侧大脑半球联络纤维、两侧丘脑前辐射、两侧额枕下束等;FA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呈正相关(r=0.671,P<0.001),MD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658,P<0.001).结论:VCI患者存在广泛的白质微结构损伤,主要位于两侧大脑半球间联络纤维、两侧丘脑前辐射和两侧额枕下束.基于TBSS的DTI分析能更客观地对脑白质微结构变化进行定位和定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DTI评估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兔坐骨神经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兔坐骨神经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大耳白兔20只,实验组10只建立EAN动物模型,对照组10只.分别于0、14、18、20天行DTI扫描,进行纤维束示踪成像;并于各时间点测量并比较FA值和ADC值.结果 DTI示踪成像显示EAN实验组坐骨神经较正常组边缘不光整,纤维数量减少.兔坐骨神经各时间点纤维束FA值实验组低于对照组,ADC值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DTI活体纤维束示踪EAN动物模型坐骨神经损伤的形态变化,定量评价神经损伤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采用3.0T磁共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FT)的可行性.方法:对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DTI检查,男15例,女10例,年龄21~40岁,平均34.6岁.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在工作站进行纤维束示踪三雏模拟成像,计算前交叉韧带的纤维束长度及平均FA值、ADC值,比较不同性别的FA值及ADC值差异,并分析同一操作者在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名受检者中16例前交叉韧带显示三维纤维束结构,4例显示多束,5例未显示规则的纤维束.所显示的平均纤维长度为(13.79±1.75)~(25.43±3.37)mm..全部受试者前交叉韧带平均FA值为0.457士0.058,平均ADC值为1.419±0.289,无性别差异.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测量时间的FA和ADC测量值,其可信度和组内相关系数均较好.结论:采用3T MR成像系统能成功完成正常前交叉韧带DTI和DTT,并可显示正常前交叉韧带的双束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常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测健康成人前视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成人38例,应用3.0T MRI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其前视路进行扫描,测定前视路(左右侧视神经中点、视交叉正中点、左右侧视束中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重建前视路纤维束,观察纤维束形态结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I序列FA图、FA编码彩图及ADC图可分辨前视路的结构,DTT能追踪出具有3D效果的视交叉白质纤维束结构.视交叉中点FA、ADC值分别为0.491±0.075和(1.267±0.204)×10-3/mm2,两者呈负相关(r=-0.642,P<0.001).前视路FA、ADC值与性别和年龄均无相关性.前视路各部位FA、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75,P< 0.001;F=5.024,P< 0.001),其中,视交叉处FA值最小(P<0.001),ADC值最大(P<0.001).结论:健康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DTI参数FA和ADC值敏感可靠.运用高分辨率DTI技术可满意显示变形较小的前视路纤维束结构,定量分析时应注意前视路不同位置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损害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TBSS)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情况及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18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Hoehn-Yahr 1~2级)及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采用TBSS技术对两组受试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异,及其与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测量并比较先发病侧与对侧大脑白质的FA值.结果:全脑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组双侧额顶部、放射冠、胼胝体和扣带回的脑白质FA值明显减低(P<0.05),且其范围均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479~-0.736,P<0.05);早期PD患者先发病侧大脑与对侧大脑比较,后放射冠、顶叶及颞叶的脑白质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患者即可见脑白质纤维结构的改变,大脑白质损害程度与PD患者运动症状有密切联系,PD患者脑白质损害的部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顺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