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相关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体内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相关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阿萨希毛孢子菌标准株源自荷兰真菌多态性保藏中心,阿萨希毛孢子菌原代株TO(氟康唑敏感)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1例毛孢子菌病的临床分离株,进化株TEVO(氟康唑耐药)在该患者2014年复诊时分离。体外构建上述菌株的生物膜,使用四甲基氮盐(XTT)还原法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评估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并测定生物膜厚度;体外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膜的最低抑菌浓度(SMIC),评估生物膜的耐药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Hartley检验对数据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若方差齐,选用LSD检验进行组间多重比较,若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 T2检验进行组间多重比较。 结果: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黏附(0 h)及形成阶段(4 ~ 24 h),进化株TEVO代谢活性最弱( F黏附 = 35.705, P < 0.001; F形成 = 15.042, P < 0.001)。而黏附后第48小时生物膜成熟,此时生物膜代谢活性最弱的菌株为TO株( F = 10.985, P < 0.001)。生物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成熟阶段TEVO株生物膜厚度[(26.1 ± 1.18)μm]大于TO株[(22.8 ± 1.73)μm, P = 0.001],但小于标准株[(29.5 ± 1.28)μm, P = 0.001]。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黏附及形成阶段,唑类抗真菌药物对TEVO株的SMIC值大于TO株;生物膜成熟阶段,3株菌生物膜的SMIC值均大于1 024 mg/L。 结论:在宿主内环境和抗真菌药物的双重压力下,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相关表型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并增强了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醋瑞因对眼表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双醋瑞因对眼表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集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眼表感染患者中分离培养的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丝状真菌及念珠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测定双醋瑞因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定量测定。以左氧氟沙星和伏立康唑分别为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对照。结果:双醋瑞因对眼表分离的42株革兰阳性球菌和10株革兰阳性杆菌均有明显抑菌活性,双醋瑞因与左氧氟沙星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抑菌圈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醋瑞因对眼表分离的23株革兰阴性杆菌,10株丝状真菌和3株念珠菌均无抑制作用。双醋瑞因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及其他葡萄球菌的MIC范围为1~32 μg/ml,MIC 90分别为16、8、16、32 μg/ml。 结论:双醋瑞因对眼表分离的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具有体外抑菌活性,对致病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无抑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异性抗镰刀菌感染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抗镰刀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镰刀菌鸡卵黄抗体(IgY)并检测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及抗真菌作用。方法:取22周龄莱杭母鸡18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只。制备灭活镰刀菌丝悬液,将菌丝浓度2×10 7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菌悬液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充分乳化后,对实验组莱杭母鸡进行免疫,每只鸡注射1 ml,2周后换为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在免疫后的第5~16周每周收集卵黄,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备IgY,将得到的蛋白溶液放入冻干机中制作成冻干粉,4 ℃保存。以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代替菌悬液按照同样方式进行阴性对照组莱杭母鸡的注射,以制备非特异性抗体作为实验中的阴性对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特异性IgY蛋白浓度,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其效价。将1×10 5 CFU/ml和1×10 3 CFU/ml镰刀菌悬液与不同浓度IgY及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合培养4 d后测定吸光度( A)值,用PBS及非特异性IgY与镰刀菌悬液共孵育作为空白对照组及阴性IgY组,绘制抗镰刀菌IgY的抑菌曲线。用pH 7.4的PBS将特异性IgY溶液稀释至0.02 mg/ml,分别在30、40、50、60、70、80和90 ℃水浴中孵育30 min后冷却至室温;此外,用pH值为l、2、3、4、5、6、7、8、9、l0、11和12的PBS将特异性IgY溶液稀释至0.02 mg/ml,4 ℃下放置1 h,均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活性,评估IgY对不同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取SPF级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BS对照组和特异性IgY治疗组,每组6只。用镰刀菌感染小鼠右眼角膜,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建模后1 d,特异性IgY治疗组用200 mg/ml特异性抗镰刀菌IgY点眼,PBS对照组用PBS点眼,于感染后1、3和5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根据炎症评分表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免疫后第5~16周的IgY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57、2.89、24.98、25.09、23.89、25.78、21.57、21.37、18.98、15.78、14.67和12.67 mg/ml。特异性抗镰刀菌IgY的效价从第5周开始升高,第7周时达到最高效价,为1∶10 000,可维持至免疫后12周,12周后抗体效价逐渐下降。抑菌曲线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IgY组相比,特异性IgY治疗组镰刀菌生长缓慢。抗体效价高于1∶10 000的特异性IgY在60 ℃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4~6具有最高活性,在pH 3~9的免疫活性能够保持在70%以上,随着pH值的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其活性迅速降低。镰刀菌感染后1、3和5 d,PBS对照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为3.50±0.55、7.33±0.82和4.00±0.63,特异性IgY治疗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为3.33±0.82、4.17±0.75和2.50±0.55。2个组不同时间点炎症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247.35, P<0.05; F时间=23.19, P<0.05),其中镰刀菌感染后3 d和5 d,与PBS对照组相比,特异性IgY治疗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炎症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用硫酸铵盐析法可成功制备高效价特异性抗镰刀菌IgY,其稳定性高,对温度和酸碱度均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小鼠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中减轻角膜溃疡的严重程度,降低炎症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檗碱体外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抗菌活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 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同时设阳性对照(仅加TM和培养基,不加药物)和阴性对照(仅加培养基,不加TM和药物)。参照M27-A3方案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质控株(ATCC22019)MIC均在参考范围内,阳性对照孔TM生长良好。小檗碱MIC范围为32~64 mg/L;氟康唑对非耐药株MIC为2~4 mg/L,对2株临床耐药株为128 mg/L;伊曲康唑MIC为0.06~0.125 mg/L,伏立康唑为0.06~0.125 mg/L,两性霉素B为1~2 mg/L,卡泊芬净为16~32 mg/L。结论:小檗碱具有抑制酵母相TM活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在脓毒症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脓毒症中,入侵的病原体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失调,从而形成一种以持续过度炎症和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 [1]。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 [2]。在过去40年里,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大幅增加 [3]。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2017年全球脓毒症发病率估计为4870万例,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人数为1.1亿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9.7% [4],降低脓毒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NETs在脓毒症及其相关的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ETs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杀菌活性,局限感染灶,当机体被细菌、真菌等侵入时,这些胞外结构能够诱捕致病微生物,防止其扩散,并保证高浓度的局部抗菌药物降解毒力因子,使捕获及杀灭病原微生物变得容易 [6]。但是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表明,NETs本身含有大量蛋白酶和抗菌肽以及组蛋白,可以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同时NETs的形成,也伴随着大量胞内和核内自身抗原的暴露,当NETs大量形成或清除不及时,可诱导机体产生众多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一旦被激活,往往表现出超敏表型,在局部和全身发挥有害作用 [7],NETs控制病原的积极作用被促炎作用所抵消。不受管制的NETs对脓毒症诱导的多器官损害有显著影响,包括动脉低血压、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肾脏、神经系统和肝功能障碍。针对NETs的过度产生和不恰当的分解的调节在对抗脓毒症引起的多器官衰竭方面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8]。因此,干预NETs的过度释放将会有效地预防脓毒症中与NETs有关的器官损伤 [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维生素D抗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各种感染性疾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维生素D是机体抵抗感染的核心调控因子。在人类固有免疫系统和天然黏膜屏障功能中,活性维生素D触发抗微生物信号通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抗和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同时,活性维生素D也调控超敏反应,减轻器官、组织免疫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大量研究提示,维生素D从多个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对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维生素D的抗感染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但仍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本文重点复习综述维生素D抗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儿童医院改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04方案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北京儿童医院(BCH)改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04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采用BCH改良HLH-04方案(诱导期将地塞米松替换为甲泼尼龙、减低依托泊苷的剂量和频次、除自身免疫相关HLH外不使用环孢素)治疗的110例HLH患儿作为改良组,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应用标准HLH-04方案治疗的102例HLH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早期缓解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病年龄为 1.9(1.1,3.5)岁,男 65 例,女 45 例;对照组发病年龄为2.0(1.2,4.6)岁,男 47 例,女 55 例。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除纤维蛋白原[1.3(1.0,1.7)比1.1(0.8,1.4)g/L, Z=-2.67, P=0.008]、自然杀伤细胞活性[13.9(13.4,16.3)%比14.9(12.0,16.1)%, Z=-2.34, P=0.028]之外,两组患儿在病因、病程、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儿2个月、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5%(93/110)比76.5%(78/102),78.2%(86/110)比67.6%(69/102),χ 2=2.28、3.07, P=0.131、0.080]。骨髓抑制主要发生于前3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3%(52/110)比62.7%(64/102),χ 2=5.11, P=0.024]。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真菌感染率较低[3.6%(4/110)比13.7%(14/102),χ 2=6.93, P=0.008]。改良组死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少[8.0%(2/25)比30.3%(10/33),χ 2=4.31, P=0.038]。 结论:BCH改良HLH-04方案减低了化疗强度,总体疗效不劣于标准HLH-04方案,明显降低了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率、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耐药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重点阐述了国内外近5年来已上市或正在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抗菌新药概况,包括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喹诺酮类、抗真菌新药、环脂肽类及抗分枝杆菌新药等九类抗耐药菌的新品种,介绍了27种新药的抗菌活性、耐药主要机制及临床研究等新进展,为临床应用这些抗菌药物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水溶性石墨烯基伊曲康唑滴眼液的制备及其抗真菌活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水溶性石墨烯基伊曲康唑滴眼液并评估其抗腐皮镰刀菌活性。方法:通过对石墨烯进行氧化改性和高分子材料的修饰策略,制备出水溶性的聚乙二醇修饰石墨烯(GO-PEG)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电位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实现水溶性GO-PEG载体材料对伊曲康唑的负载,获得伊曲康唑滴眼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伊曲康唑滴眼液的药物负载量;采用微量稀释法和光学显微镜评估伊曲康唑滴眼液的体外抗腐皮镰刀菌效果。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GO-PEG呈二维纳米薄片结构,拥有较多褶皱;表面电位分析显示GO-PEG的表面电位为-42.40 mV;拉曼光谱显示GO-PEG的 ID/ IG为1.003。水溶性GO-PEG载体负载最大的伊曲康唑药物质量浓度为10 mg/ml,相比于伊曲康唑的水溶解度(0.001 mg/ml),表观溶解度提高了10 000倍。伊曲康唑滴眼液对腐皮镰刀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约为1.88 μg/ml,载体材料GO-PEG对腐皮镰刀菌无明显抗菌活性。 结论:GO-PEG实现了对伊曲康唑的有效负载和增溶,表现出对体外腐皮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桂林会仙湿地真菌Talaromyces sp.W21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研究桂林会仙湿地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p.W21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综合运用多种柱色谱、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对Talaromyces sp.W21发酵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cytospone K(1)、(3S,4R,5R)-4-hydroxymethyl-3,5-dimethyldihydro-2-furanone(2)、lasdiplactone(3)、leptosphaerone C(4)、annularin A(5)、annularin K(6)、cladobotrin V(7)、2-(2'S-hydroxypropyl)-5-methyl-7-hydroxy-chromone(8)、bacillisporin A(9)、bacillisporin B(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Talaromyces sp.中分离获得.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9和10对LPS诱导的RAW 264.7释放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 IC50分别为 38.90±0.79、35.02±1.0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